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9 15:41:14

文档简介

南平一中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
语文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3 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 分,每空 2 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 阅读文字,按要求作答(9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3 分,每空 1 分)
①挠 ②虹 ③锻
(2)选词填空(3 分)
B 解析:“历久弥新” 指经历长久时间仍更加鲜活,更显
价值,侧重 “新”;“历久弥坚” 指经历长久时间仍更加坚固,
侧重 “坚”。此处形容抗战精神跨越时空仍有价值,选 “历久
弥新”。“欣欣向荣” 多形容草木茂盛或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
上” 多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此处 “神州大地” 范围广,
“蒸蒸日上” 更贴合整体发展态势。“眺望” 指从高处往远处
看,“展望” 指对未来的展望,此处 “前方” 需结合 “回望
来路” 的视角,“眺望” 更具画面感,故选 B。
(3)修改病句(3 分)
弘扬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重要密码,
更是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
解析:原句缺少谓语动词,“中国日新月异” 后需补充 “发
展”,使句子成分完整。
3. 名著阅读(6 分)
示例 1:选 “官逼民反”
林冲的经历是 “逼上梁山” 的典型。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
禁军教头,家境优渥,对朝廷忠心耿耿。但高俅父子为满足私欲,
先设计陷害林冲,使其误入白虎堂,被判刺配;后又在途中欲斩
尽杀绝,火烧草料场,断其生路。林冲在山神庙得知真相后,终
于忍无可忍,杀死陆谦等人,彻底断绝对朝廷的幻想,被迫投奔
梁山。从 “忠” 到 “反”,林冲的转变是被现实一步步逼迫的
结果,深刻体现 “逼上梁山” 的内涵。
示例 2:选 “兄弟情义”
《水浒传》中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的情节充分体现兄弟
情义。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途中差役董超、薛霸受高俅
指使,欲在野猪林杀害林冲。鲁智深得知消息后,一路暗中跟随,
在危急时刻跳出,打倒差役,救下林冲,并亲自护送林冲至沧州
七十里外,确保其安全。鲁智深对林冲的守护,不计个人得失,
尽显兄弟间的信任与情义,成为 “兄弟情义” 的经典写照。
示例 3:选 “反抗”
武松 “血溅鸳鸯楼” 是 “反抗” 精神的强烈体现。武松
被张都监、张团练等人陷害,打入死牢,后虽被刺配恩州,却在
途中遭遇埋伏。武松识破阴谋,杀死押送差役,返回孟州,直闯
鸳鸯楼,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等仇人全部杀死,并在墙上
写下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一行为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
对不公待遇的主动反抗,彰显了武松不畏强权、敢于复仇的反抗
精神。
二、阅读(67 分)
(一)范仲淹诗文阅读(24 分)
4. 断句(3 分)
于延州筑青涧城 / 垦营田 / 复废塞 / 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5. 解释加点词(3 分,每空 1 分)
(1)离开 (2)能忍受 (3)更加
6. 翻译句子(5 分)
(1)范仲淹所在的地方,敌军不敢侵犯。(2 分,“所在”
“犯” 各 1 分)
(2)等到他退职后查看他的私人财产,妻子儿女也仅仅能
维持衣食。(3 分,“及”“私”“妻子”“给” 各 0.5 分,句意
通顺 1 分)
7. 补全对话(7 分)
(1)回应梅尧臣的担忧,表明自己坚守忠信的人生准则,
即使遭遇迁谪,也不会因吉凶祸福而改变初心,体现自己豁达坚
定的态度(4 分,“回应担忧”“坚守忠信”“豁达坚定” 各 1 分,
句意完整 1 分)。
(2)应重读 “何” 字(1 分)。“何” 意为 “什么、何
必”,此处表达范仲淹不必为吉凶之事忧虑的态度,重读“何”字,
能更强烈地凸显他坚守本心、不被外界祸福影响的坚定与豁达(2
分,理由围绕 “态度凸显” 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8. 百姓爱戴原因(6 分,思想、行为各 3 分)
思想上:范仲淹外和内刚,乐善好施,心怀百姓,以忠信为
人生准则,始终坚守为百姓谋福祉的信念,其高尚的品德赢得百
姓敬重(3 分,“乐善好施”“心怀百姓”“坚守忠信” 各 1 分)。
行为上:①治军有方,分兵训练,筑城垦田,恢复废塞,让
百姓安居乐业,抵御敌军侵犯,保障百姓安全;②生活节俭,非
宾客不食重肉,临财好施,退职后家无余财,妻子儿女仅能维持
衣食,以身作则传递清廉之风;③为政惠民,所到之处皆为百姓
办实事,切实改善百姓生活(3 分,任答两点,每点 1.5 分,
言之有理即可)。
(二)《勋章里的山河》阅读(20 分)
9. 选择题(3 分)
D 解析:结尾通过描写 “塔吊运转、孩子嬉闹、老人打太
极” 的场景,运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而非议论,通过场景
展现盛世景象,深化 “勋章” 意义,故 D 错误。
10. 概括抗战往事(4 分,每点 1 分)
1952 年冬,爷爷作为卫生员,在零下 40 摄氏度的朝鲜盖
马高原,冒着轰炸在结冰河面匍匐前进,用牙撕绷带为战友止血,
目睹战友小山东被凝固汽油弹吞没。
战友小李(上海学生)为保护伤员,用身体挡住弹片牺牲。
小山东为引开敌人牺牲在雪原,遗体未找到,留下一封未寄
出的、写给母亲的信,信中表达战后回家为母亲盘新炕的愿望。
爷爷与战友们在朝鲜拍下合影,照片中一半人未能回到祖国。
11. 句子赏析(7 分)
(1)“布满老年斑” 描写爷爷的外貌,体现爷爷的年迈;
“稳稳地托着” 描写爷爷的动作,与 “老年斑” 形成对比,
突出爷爷对檀木盒(及盒中勋章)的珍视,暗含爷爷对战友、对
那段历史的深切怀念(3 分,“外貌与动作对比”“珍视”“怀念”各
1 分)。
(2)句子运用对比手法(1 分),“拉着拐杖”“吊着绷带”描
写战友们受伤的状态,“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描写他们的神情,
两者对比(1 分),突出战友们在艰苦战争中虽身受创伤,却依
然保持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2 分,“坚定信念”“乐观
精神” 各 1 分)。
12. 理解 “守护与传承”(6 分,每点 2 分)
爷爷的 “守护”:爷爷珍藏勋章、战友照片和未寄出的信,
清明到烈士陵园鞠躬,用一生铭记牺牲的战友,守护着那段抗美
援朝的历史记忆,也守护着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我” 的 “传承”:“我” 参与开发 “抗美援朝 VR 体验
项目”,从事志愿讲解工作,通过科技手段让青年学生“穿越”到
历史现场,了解 “最可爱的人” 的故事,将爷爷那代人的精神
传递给当代青年。
学生的 “接力”:学生体验 VR 项目后,理解 “最可爱的
人” 的内涵,承诺肩负新时代责任,传承精神,这是对 “守护
与传承” 的回应,表明历史记忆和精神力量在新一代中得以延
续,体现 “守护” 是基础,“传承” 是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对
山河、对精神的责任担当。
(三)《持之以恒探究的境界》阅读(11 分)
13. 选择题(3 分)
C 解析:原文第⑤段表述为 “只要葆有一颗好奇心,持之
以恒地探究下去,创作就有很大可能保持年轻态”,“很大可能”
并非 “就能”,C 选项过于绝对,故错误。
14. 第②段论证思路(4 分)
首先提出观点:人类好奇心重,作家的好奇心大概更重,作
家需 “行万里路” 了解世界(1 分);
接着举徐霞客因好奇心探寻名山大川,写下《徐霞客游记》
的例子(1 分);
再举 “我” 从事创作四十多年,因好奇心探寻小众领域,
作品入选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的例子(1 分);
最后总结:好奇心成就了某些作家(1 分)。
15. 选择论据(4 分)
材料一更适合(1 分)。第③段的观点是 “人类历史或作家
所处的时代引发作家好奇心,促使作家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1
分)。材料一中马伯庸因对 “一骑红尘妃子笑” 背后运送荔枝
的历史故事产生好奇心,进而创作《长安的荔枝》,体现 “历史
引发好奇心,推动创作”,与第③段观点一致(1 分);材料二中
史铁生因自身遭遇,在与地坛的相处中获得灵魂自救,进而创作
《我与地坛》,核心是 “个人经历与生命感悟”,与 “好奇心(历
史 / 时代引发)” 无关,故不适合(1 分)。
(四)福建 “桥” 材料阅读(12 分)
16. 选择题(3 分)
B 解析:材料二仅提到 “2024 上半年:29205.77 万人次
+ 15.2%”,仅显示 “接待旅游总人数” 上涨,未提及 “游客
旅游总花费”,B 选项无依据,故错误。
17. 选择小标题(3 分)
【甲】B;【乙】C;【丙】A
解析:【甲】侧重福建桥的技术智慧与精神价值(如 “闪耀
闽人智慧之光”),对应 “维系命脉,‘桥’见精神”(B);【乙】
侧重桥对交通、一体化发展、旅游的推动,对应 “维系动脉,
‘桥’见发展”(C);【丙】侧重桥的历史意义(如解放大桥见证
历史、平潭大桥连接两岸根脉),对应 “维系根脉,‘桥’见历
史”(A)。
18. 福建 “桥” 的意义(6 分,每点 2 分)
文化与智慧意义:福建桥形态多样(石桥、木拱廊桥),木
拱廊桥是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形态,体现闽人的智慧,
是福建文化的重要载体;
发展与经济意义:桥推动福建交通巨变,助力山海协作、城
乡均衡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升级,为新福建建设注入动力;
历史与精神意义:桥见证福建历史(如解放大桥见证福州解
放),是赓续红色基因的精神符号;同时连接两岸(如平潭海峡
公铁大桥),承载同根同源的情感,搭建两岸共同精神家园。
三、写作(60 分)
写作提示
可写个人经历:如一次考试失利后,放下过去的成绩,以“归
零” 心态重新制定学习计划,最终取得进步;
可写名人故事:如乔布斯回归苹果时,推翻旧有产品理念,
以 “归零” 思维打造 iPhone,开创手机新时代;
可谈人生感悟:如 “归零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卸下包袱,
以初学者的热情探索新可能”,结合 “化繁为简”“不舍不得” 的
智慧展开论述。
(注意:避免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
600 字南平一中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语文质量检测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1)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由此,
我想到灾难也一样不能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所说“


(2)中秋节之际,小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这样一句话:


。”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3)成长路上,时而晴朗,时而风雨。无论面对何种境遇,我们都要以

⑥。”的旷达胸襟泰然处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4)小闽暑假到琅琊山旅游时,不禁引用了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


一。”来感叹山间野花的芬芳与树木的葱郁。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我衣。”在那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中,中国人
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①(o)、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
)。
今天,神州大地(,)。当盛大阅兵仪式气势如_②(h6g),当雄壮的国
歌旋律响起,当抗战老兵感慨“看到国家这么强大,当年的苦没白吃”…人们真切
感受到,弘扬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日新月异的重要密码,更是在新征程上创
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
回望来路,烽火硝烟③(dun)造民族脊粱;(
·)前方,精神之光照亮
复兴之路。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久弥新
欣欣向荣跳望
B.历久弥新
蒸蒸日上
眺望
C历久弥坚欣欣向荣
展望
D.历久弥坚
蒸蒸日上展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3分)
九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
3.名著阅读(6分)
下图是大众关于《水浒传》“阅读后感受”的词云图。(注:字体越大,表示
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
请你从出现频率排行前三的热词当中,任选,个词语,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
的理解。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下面有关范仲淹的诗文,完成4~8题。(24分)
【材料一】
答梅圣俞灵乌赋·范仲淹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
【材料二】
公生二岁而孤。既长,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
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由复
废塞熟羌①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隙,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
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贱不敢犯。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
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
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节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注】①灵鸟:能预言吉凶的乌鸦。②危言:说正直的话。③恤:忧虑。④熟羌:
指少数民族。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写出答案标号。(每
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于延州A筑青涧城B垦营田复废塞D熟羌归业者E数万户
九年级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