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度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
A.秦朝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2.请填全这副对联上联:商汤灭夏建亳都;下联:( )迁殷定国疆
A.夏桀 B.武王 C.纣王 D.盘庚
3.利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因其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炎黄联盟 D.商鞅变法
4.西周与夏商两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是( )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5.春秋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后来被凝练成了成语典故,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这些成语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
A.“家天下”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C.中外交往繁盛 D.政治清明,经济发达
6.《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是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7.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8.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势力不断壮大,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卿大夫“灭晋后三分其地”“晋绝不祀”。这三家卿大夫是( )
A.秦、赵、魏 B.韩、赵、魏 C.秦、楚、韩 D.赵、楚、齐
9.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
10.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墨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孟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C.庄子主张“兼爱”“非攻”
D.韩非强调要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1.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既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这一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它的影响是( )
A.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B.导致思想的混乱
C.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D.导致诸侯之间的混战
12.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主要是因为《黄帝内经》( )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C.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D.对疾病有更多的认知
1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开始(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4.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充分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的是( )
A.《诗经》 B.《论语》 C.《离骚》 D.《荀子》
15.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最早记载了“鞭打春牛”这一民间习俗。立春时节,人们通过鞭打泥捏纸粘的“耕牛”催农耕作,祈愿五谷丰登。这表明( )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超工艺的精品】
材料一:
(1)说出这两件青铜精品铸造的时期并指出图2所示青铜器的地位。
【中华文明的载体】
材料二: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收以及病疫等都会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
(2)如图甲骨上所刻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请说出这种文字的特点和地位。
【巧夺天工的工程】
材料三: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3)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这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据材料三的相关说明,说说这项水利工程具有什么功能?
17.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
【行为与抱负】
材料一:
【名家与伟人】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指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思想与现实】
材料三: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1)根据材料一,相传孔子曾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请列举出一例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3)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因。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影响?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度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D B B B B A B D C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A B C D
一、选择题
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
A.秦朝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
故选:D。
2.请填全这副对联上联:商汤灭夏建亳都;下联:( )迁殷定国疆
A.夏桀 B.武王 C.纣王 D.盘庚
【解答】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定都亳。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前期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才稳定下来。
故选:D。
3.利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因其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炎黄联盟 D.商鞅变法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故“利簋”可以用来印证武王伐纣,B符合题意;同时可排除与此无关的ACD。
故选:B。
4.西周与夏商两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是( )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解答】世袭制是夏朝开始,一直影响到清朝的制度,商朝和西周共有。西周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分封制是西周开创的政治制度,是西周与商朝在政治上的最大不同。
故选:B。
5.春秋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后来被凝练成了成语典故,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这些成语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
A.“家天下”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C.中外交往繁盛 D.政治清明,经济发达
【解答】A.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时代,排除A。
B.根据材料“老马识途”“卧薪尝胆”“一鸣惊人”“退避三舍”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B项正确。
C.材料未涉及中外交往繁盛的相关信息,排除C。
D.“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B。
6.《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是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解答】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队,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据题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的历史时期,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7.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解答】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A是第一手史料,BCD都是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选:A。
8.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势力不断壮大,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卿大夫“灭晋后三分其地”“晋绝不祀”。这三家卿大夫是( )
A.秦、赵、魏 B.韩、赵、魏 C.秦、楚、韩 D.赵、楚、齐
【解答】晋在春秋时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控制。后来范氏和中行氏、智氏或被瓜分或被消灭,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手中。至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B项符合题意;秦、楚、齐不是原来晋的卿大夫,排除ACD三项。
故选:B。
9.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使秦国人“勇于公战”,D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但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D。
10.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墨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孟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C.庄子主张“兼爱”“非攻”
D.韩非强调要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表述正确;A是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子主张“兼爱”“非攻”,ABC表述错误。
故选:D。
11.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既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这一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它的影响是( )
A.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B.导致思想的混乱
C.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D.导致诸侯之间的混战
【解答】A.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与经济关联不大,故A项错误;
B.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与“导致思想的混乱”不符,故B项错误;
C.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C项正确;
D.诸子百家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没有导致诸侯之间的混战,故D项错误。
故选:C。
12.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主要是因为《黄帝内经》( )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C.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D.对疾病有更多的认知
【解答】《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选项A准确地指出了《黄帝内经》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作为奠基之作,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正确;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由扁鹊总结提出的,并非《黄帝内经》,B排除;
“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不是《黄帝内经》,C排除;
对疾病有更多的认知不是主要原因,D排除。
故选:A。
1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开始(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解答】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选:B。
14.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充分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的是( )
A.《诗经》 B.《论语》 C.《离骚》 D.《荀子》
【解答】生活在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被称为“楚辞”,代表作有《离骚》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的语句,C符合题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0多篇,排除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排除B;《荀子》与屈原无关,排除D。
故选:C。
15.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最早记载了“鞭打春牛”这一民间习俗。立春时节,人们通过鞭打泥捏纸粘的“耕牛”催农耕作,祈愿五谷丰登。这表明( )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解答】据题干“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最早记载了‘鞭打春牛’这一民间习俗。立春时节,人们通过鞭打泥捏纸粘的‘耕牛’催农耕作,祈愿五谷丰登”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说明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铁农具无关,排除A;春秋时期牛耕开始出现,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排除C。
故选:D。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超工艺的精品】
材料一:
(1)说出这两件青铜精品铸造的时期并指出图2所示青铜器的地位。
【中华文明的载体】
材料二: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收以及病疫等都会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
(2)如图甲骨上所刻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请说出这种文字的特点和地位。
【巧夺天工的工程】
材料三: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3)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这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据材料三的相关说明,说说这项水利工程具有什么功能?
【解答】(1)时期:观察材料一图片可知,图一是四羊方尊,图二是司母戊鼎,这都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器物。地位:依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现出土青铜器中最重的。
(2)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地位: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3)工程: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可知,材料三中描述的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主持修建: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由战国后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功能:依据材料三信息“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具有灌溉、防洪作用等。
故答案为:
(1)时期:商朝。地位:现出土青铜器中最重的。
(2)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地位: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3)工程:都江堰。主持:李冰。功能:灌溉、防洪等。
17.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
【行为与抱负】
材料一:
【名家与伟人】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指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思想与现实】
材料三: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1)根据材料一,相传孔子曾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请列举出一例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3)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因。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影响?
【解答】(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由“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指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由“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指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或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确立。“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因是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目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梁启超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这样一个大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或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确立;原因: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