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1: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西汉政论家主父偃的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应是(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2.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
A.“青铜爵”让你领略先人工艺
B.“竹纸”和你品味文人意趣
C.“秘色瓷碗”陪你分享盛世繁华
D.“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3.鲁迅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统治者内讧 D.农民起义
4.司马迁在《史记 陈涉世家》中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句话主要表明陈胜、吴广起义(  )
A.具有首创精神 B.是一次偶然事件
C.推翻了秦朝统治 D.引发了楚汉之争
5.“乱世英雄出草莽,斩蛇起义古今闻。汉秦换代民情定,刘项竞争上下分。”诗中提到的“刘项竞争”指的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牧野之战
6.如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坐拱手陶俑,其面部神态显得平和而从容。该陶俑折射出当时的统治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7.汉武帝时,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这做法(  )
A.开创郡国并行 B.加强中央集权
C.壮大诸侯实力 D.导致藩镇割据
8.一些大商人非法牟取暴利,导致百姓不满。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
A.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B.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C.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9.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征服、役使百姓、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相类似,但却造成“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根本目的不同 B.用人标准不同
C.背景条件不同 D.实施手段不同
10.盛世王朝的出现大多与人与事的处理上有很多共同点,请比较西汉文帝、景帝、东汉汉光武帝在处理国家政事上有什么共同点?(  )
A.减少田租,减轻农民负担
B.厚待武将,重用文臣
C.复员军队
D.释奴为民
11.如图为反映东汉地主庄园院落的考古发现,该类题材文物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出土。这说明(  )
A.东汉豪强地主无需劳动
B.东汉社会治安安定
C.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东汉政局腐败黑暗
12.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凿空之旅”指的是(  )
A.班超出使西域 B.班勇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张骞出使西域
13.《汉书 西域传》记载,西域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50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据材料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  )
A.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B.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
C.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14.为了防治新冠病毒,我国政府大力组织人民群众接种新冠疫苗。这种接种疫苗的方法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
A.治未病 B.针刺法 C.临床诊疗 D.辩证施治
15.关于《史记》叙述正确的是(  )
(1)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作者是司马迁
(3)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A.(1)(2)(3) B.(2)(3)(4)
C.(1)(3)(4) D.(1)(2)(3)(4)
二、材料题
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此,七年级(8)班开展了以“走进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的光辉】
材料一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典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科技的灿烂】
材料二 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草”,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些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改变书写状况的技术。
【中医的魅力】
材料三 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
——摘编自《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东汉末年的华佗编排的健身操名叫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在医学上的创举发明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论述题
17.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我国很早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郭沐若《中国史稿》
材料二 秦汉时期历史大事编年表
时间 重要历史事件
公元前221年 废除分封制,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①),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下令蒙恬监修长城
公民前212年 秦始皇开始修筑直道(从都城附近修造一条通往边境九原郡的道路)
公元前168年 汉文帝下令将租税定为“三十税一”
公元前141年 汉景帝令郡国务劝农桑
公元前134年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尊崇儒术的主张
公元前127年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发动漠北战役
公元前110年 汉武帝下令平抑物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中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作用。
(3)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观点,请从材料二中选择至少两件历史事件加以论证。(要求:选取的历史事件与观点相符,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采用一系列关心民心的措施,汉文帝将租税定调整为“三十税一”,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汉景帝下令郡国劝课农桑,重视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安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D A A B B B D C A C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D
一、选择题
1.“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西汉政论家主父偃的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应是(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解答】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开创了历史新局面,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选:C。
2.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
A.“青铜爵”让你领略先人工艺
B.“竹纸”和你品味文人意趣
C.“秘色瓷碗”陪你分享盛世繁华
D.“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解答】根据“秦朝文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所以秦朝文物会说“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故D正确;青铜器在秦朝建立之前就有,排除A;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改进造纸术,排除B;“秘色瓷碗”是唐朝发明的,排除C。
故选:D。
3.鲁迅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统治者内讧 D.农民起义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秦始皇兴师动众除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秦二世继位后,更加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正是由于秦朝暴政,人民无法忍受,最终爆发人民起义,将秦朝推翻,A正确;焚书坑儒只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不是秦亡根本原因,排除B;统治者内讧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农民起义也是由于秦朝暴政引起,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
故选:A。
4.司马迁在《史记 陈涉世家》中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句话主要表明陈胜、吴广起义(  )
A.具有首创精神 B.是一次偶然事件
C.推翻了秦朝统治 D.引发了楚汉之争
【解答】据题干“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他们当初所设置、派遣的侯王将相,终于灭亡了秦朝。这都是由于陈涉最先起事的结果。这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具有首创精神,加速了秦朝的灭亡,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D项与陈胜、吴广起义无关,排除CD项。
故选:A。
5.“乱世英雄出草莽,斩蛇起义古今闻。汉秦换代民情定,刘项竞争上下分。”诗中提到的“刘项竞争”指的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牧野之战
【解答】根据“汉秦换代民情定,刘项竞争上下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故B项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以楚军为首的各诸侯义军与秦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排除C项;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排除D项。
故选:B。
6.如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坐拱手陶俑,其面部神态显得平和而从容。该陶俑折射出当时的统治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解答】A.严刑酷法下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且汉景帝刘启承袭了其父汉文帝休养生息的国策,重视农业、减轻刑罚,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下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坐拱手陶俑,其面部神态显得平和而从容。”可知,这一时期老百姓生活较为舒适,压力较小,结合所学,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开始,到文帝、景帝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故B项正确;
C.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
D.重文轻武是两宋时期的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B。
7.汉武帝时,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这做法(  )
A.开创郡国并行 B.加强中央集权
C.壮大诸侯实力 D.导致藩镇割据
【解答】汉武帝时,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这做法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力诸侯国的势力。
故选:B。
8.一些大商人非法牟取暴利,导致百姓不满。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
A.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B.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C.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解答】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货;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评议物价。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所以一些大商人非法牟取暴利,导致百姓不满的措施不包括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故选:D。
9.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征服、役使百姓、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相类似,但却造成“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根本目的不同 B.用人标准不同
C.背景条件不同 D.实施手段不同
【解答】这是一道比较题,汉武帝在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三个方面与秦始皇相类似,为什么会造成“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关键在于二者的背景条件不同。因为汉兴是自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过文帝、景帝到武帝六七十年长期努力的结果,而秦亡则是由于秦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的结果。因此,题目中的四个选项中,A、D是两者的相同之处而不是最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只有C项是最主要原因。
故选:C。
10.盛世王朝的出现大多与人与事的处理上有很多共同点,请比较西汉文帝、景帝、东汉汉光武帝在处理国家政事上有什么共同点?(  )
A.减少田租,减轻农民负担
B.厚待武将,重用文臣
C.复员军队
D.释奴为民
【解答】两汉时期出现的两个“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两汉时期出现的两个“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西汉的汉文、景帝和东汉的汉光武帝为发展经济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点是重视农业生产。A符合题意;厚待武将,重用文臣、复员军队和释奴为民与西汉文帝、景帝、东汉汉光武帝在处理国家政事上的共同点减少田租,减轻农民负担无关,排除BCD。
故选:A。
11.如图为反映东汉地主庄园院落的考古发现,该类题材文物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出土。这说明(  )
A.东汉豪强地主无需劳动
B.东汉社会治安安定
C.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东汉政局腐败黑暗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山东沂南出土东汉院落石画像”“广州麻鹰岗出土东汉陶院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东汉地主庄园院落,该类题材文物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出土,这说明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C项正确;东汉豪强地主无需劳动、东汉社会治安安定在题干图文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AB项;东汉政局腐败黑暗与题干图文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12.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凿空之旅”指的是(  )
A.班超出使西域 B.班勇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张骞出使西域
【解答】据材料“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凿空之旅”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D符合题意。
故选:D。
13.《汉书 西域传》记载,西域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50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据材料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  )
A.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B.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
C.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故选:C。
14.为了防治新冠病毒,我国政府大力组织人民群众接种新冠疫苗。这种接种疫苗的方法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
A.治未病 B.针刺法 C.临床诊疗 D.辩证施治
【解答】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古代中医理论治未病的创新应用。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接种疫苗的方法”理念不符,排除。
故选:A。
15.关于《史记》叙述正确的是(  )
(1)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作者是司马迁
(3)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A.(1)(2)(3) B.(2)(3)(4)
C.(1)(3)(4) D.(1)(2)(3)(4)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2)(3)(4)均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二、材料题
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此,七年级(8)班开展了以“走进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的光辉】
材料一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典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科技的灿烂】
材料二 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草”,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些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改变书写状况的技术。
【中医的魅力】
材料三 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
——摘编自《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东汉末年的华佗编排的健身操名叫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在医学上的创举发明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解答】(1)目的:根据材料一“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可知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官吏,维护统治。
(2)原因:根据材料二“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可知原因是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
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改变书写状况的技术是造纸术。
(3)健身操:根据材料三“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可知健身操是五禽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在医学上的创举是发明麻沸散。
(4)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目的:为国家培养官吏,维护统治。
(2)原因: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
技术:造纸术。
(3)健身操:五禽戏;
创举:发明麻沸散。
(4)做法: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论述题
17.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我国很早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郭沐若《中国史稿》
材料二 秦汉时期历史大事编年表
时间 重要历史事件
公元前221年 废除分封制,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①),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下令蒙恬监修长城
公民前212年 秦始皇开始修筑直道(从都城附近修造一条通往边境九原郡的道路)
公元前168年 汉文帝下令将租税定为“三十税一”
公元前141年 汉景帝令郡国务劝农桑
公元前134年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尊崇儒术的主张
公元前127年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发动漠北战役
公元前110年 汉武帝下令平抑物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中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作用。
(3)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观点,请从材料二中选择至少两件历史事件加以论证。(要求:选取的历史事件与观点相符,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采用一系列关心民心的措施,汉文帝将租税定调整为“三十税一”,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汉景帝下令郡国劝课农桑,重视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安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解答】(1)根据材料一“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统一。
(2)根据材料二“废除分封制,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①),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①的历史事件是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3)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历史大事编年表”结合表格内容,选择的史事有废除分封制,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秦始皇下令蒙恬监修长城;秦始皇开始修筑直道(从都城附近修造一条通往边境九原郡的道路)。论述是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总之,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故答案为:
(1)统一。
(2)①: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3)观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论述: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总之,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