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傍晚,天地间一片静穆。炊烟从烟囱里钻出来,恋恋不舍地在青麻和青稞间游移;牛羊们tuó着落日的余晖再次涌进巷口,晚归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清脆的嗓音连同刚刚学会的儿歌,在乡间的小路上银币一般叮叮当当地跳跃;大人衔着烟斗,挽着裤脚,披一身余晖 ① ;衣着朴素的村姑们鬓插野花,裹着麦香 ② ;年迈的老婆婆在炊烟的映衬下,拄着拐杖守在大门外,等候晚归的儿女。炊烟,是乡下汉子放飞的鼾声,是乡下女人在灶间孵化的梦,是乡下老婆婆在门外望归的真情……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tuó( )着 ②孵( )化
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飘进村口”“款款而归”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B.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C. 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D. 杜小康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孩子歇斯底里的读书声。
4.下面的语段有好几处毛病,请用规定的符号直接在原句上修改。(改出4处即可)(3分)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首都百万平安志愿者,积极开展治安防犯、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服务法律等一系列工作,从常态治安管理模式逐步走向临时应急机制,增强了广大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共同构筑起首都平安,为新时期控制社会治安、化解纠纷,摸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的道路。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B.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C.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
D.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6.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青春的田野上; ; ;它如梅花,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7.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比喻)
B.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比喻)
C.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对比)
D.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排比)
8.九年级(1)班为此组织了一个“小说阅读”交流活动,其中一项任务是以“读书卡片”的形式,为小说建立阅读档案。你们小组负责整理《孤独之旅》,大家设计的“读书卡片”如下,请你根据卡片样式及要求,将它补充完整。[(4)中的内容请以排比句的形式表达,不超过50字]
项 目 内 容
(1) 杜小康。
(2) 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辍学与父亲去放
鸭。其间历经孤独与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
(3)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对人物来说意味着什么?杜小康找到鸭子后不应该高兴吗,为什么会“哭”?
感悟“孤独” (4)
9.学过课文之后,班级准备以此为契机,开展“我在磨炼中成长”主题
班会。下面是班会准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请你解决。
(1)班长打算为主题“我在磨炼中成长”拟写一个副标题,但只写了上半句,请你把下半句补充完整。
在坎坷中微笑,
(2) 班会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围绕班会主题,每人制作一个书签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以此互勉。浩然同学不确定选择哪两句诗作为书签的内容更好,请你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选择 ,因为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孤独之旅》 节选
⑴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⑵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⑶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⑷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⑸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⑹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⑺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
⑻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⑼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⑽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⑾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⑿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⒀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⒁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⒂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⒃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⒄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0.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
11.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1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13.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们将使用共同的文化符号、遵循一致的思维和习惯、秉承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统一的文化理想等作为认同的依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对个体乃至民族国家都有重大的意义。个体通过相同的日常行为和价值理念融入群体来寻求同类的认可,并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国家民族而言,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心理归属和文化情感体验是凝聚和延续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纽带,它使共同体内的归属感由“我”扩展到“我们”,并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
从主观上来看,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心理学上讲,培育价值观念需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因此,个体认可某一社会规范的价值需要经过如下步骤:一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了解,并经过审慎考虑;二是对该社会规范有一定满意度,从情感上表示赞同;三是在思想上愿意受该社会规范指导,并从行动上在自身生活中反复践行。因此,认同是个体在认知、情感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在态度和行动上主动与他人相一致的过程。个体的文化认同除了在所处文化群体中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外,更表现为对整个社会文化所展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因此,在培育和强化个体的文化认同过程中,既要遵从个体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又要从个体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入手来催化这一心理反应,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在认同的基础上找到传承发展的最佳路径。
因此,文化认同的核心在于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为此必须重视理论认知和行为认同的巨大差距,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整合到文化建设中去,贯穿于当代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融汇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之中,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优化文化环境。通过打造传统文化走廊,陈列历代名人名家雕塑,开展经典阅读、国学竞赛、专家讲座、书画民乐等活动,以及用好用活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文化遗址等文化场所,形成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二是构建互动式媒体矩阵。在利用好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利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发其特有的功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媒体渠道”的有机融合。三是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彰显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让青年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
(取材于黄汀、李卓群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价值远超文献本身,是塑造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在推广古籍阅读的过程中,社会化阅读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一种根植于数字时代、依托社会互动的阅读形态,以数字技术和社交网络平台为中介,使读者能够围绕文本展开多元互动。
互动仪式是古籍阅读推广的重要策略。互动仪式链理论由兰德尔·柯林斯提出,是对社会微观互动与宏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创新性阐释,旨在通过情感能量的概念整合、微观与宏观分析,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一个动态且富有解释力的视角。该理论围绕互动仪式展开,它指个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通过身体共在、界限划分、共同关注焦点及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集体互动活动。情感能量作为互动仪式的关键产物,是个体在仪式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促进了信任、团结,并提升群体凝聚力,成为生成社会秩序的微观基础。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多个参与者在同一空间中共存,并形成明确的“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区别是互动仪式开展的前提条件。据此,推动古籍社会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古籍阅读平台。当前,以微信阅读、喜马拉雅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平台,凭借其高度的使用便捷性与社交功能集成的优势,已成功塑造了数字化阅读的新范例。古籍阅读平台的搭建可以借鉴此类移动阅读平台的技术优势与社交基因,与此同时需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将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大趋势,融入平台的设计之中。只有这样,古籍阅读才能唤醒用户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认同,成为一次心灵回归与文化寻根之旅。
(取材于郑志亮、武磊的相关文章)
14.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循一致的思维和习惯可以作为文化认同的一个依据。
B.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对个体有更大的意义。
C.个体可通过融入群体来寻求同类的认可并获得归属感。
D.精神文化纽带使共同体内的归属感由个体扩展到群体。
15.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个体文化认同形成的心理因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社会规范并从情感上产生认同。
B.受社会规范的指导并付诸具体行动。
C.认同社会文化展现出的主流价值观。
D.借助文化建设来影响人们现实生活。
1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互动仪式链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一个动态且富有解释力的视角。
B.开展互动仪式需要参与的多个个体在同一空间中共在。
C.互动仪式是通过关注共同的焦点产生情感共鸣的活动。
D.作为关键产物的情感能量是生成社会秩序的微观基础。
17.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效推动社会化阅读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必备条件。
B.在孔庙等文化场所举行相关文化活动可促进文化认同。
C.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促进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D.只有普及好古籍阅读,才能找到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
18.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如何才能让古籍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兰花十里照春水
①兰溪是一个盛产兰花的地方。有一条江叫兰江,有一座山叫兰阴山。因为多兰草,所以“山以兰名,邑亦以兰名”。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兰溪人,但在兰溪待的久了,反而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兰花有了一份割舍不下的情感。
②兰阴山,别称横山,盛产兰花。山上林木葱茏,崇山峻岭之中,兰蕙飘香。山顶立有横山塔,山腰有元代所建兰阴寺。兰阴寺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寺前有摩崖石刻“兰阴深处”四字,下署“正德十四年桂月十五御题”。史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历江南,听闻兰溪兰阴山有奇兰,便带随从前来寻觅。兰阴寺僧不愿奇兰失散,就把奇兰藏入寺中古井。正德帝遍寻山岗而不得,题写“兰阴深处”四字于崖壁,之后怅然而去。
③自唐朝建县一千多年以来,兰溪百姓就有养兰的习俗。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四年,“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游兰溪,就看到县大门上“观濲采兰”四个大字,认为字体极其道拔。这里的“濲”指的是兰江,因为兰江古称濲江,“观濲采兰”就是观赏兰江采摘兰花。一个县大门上不挂“正大光明”“明镜高悬”之类,反挂如此闲适的“观瀔采兰”四字,可见古人真是雅到了极处。同时也证明,兰花在明代就已经成为兰溪的一大标志,而时任县令,悬此匾在县大门上,更显寓意深远。
④正因为兰溪与兰花有着深厚的渊源,兰溪古代的咏兰诗也特别多,最有名的当数明代唐龙的《兰阴春馥》:“丹嶂阴茫长谷雪,翠岚光滴大江流。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这首诗至今被人们吟哦传颂。想想吧,十里的兰花映照着满江的春水,婆娑摇曳;那幽远的清香让山鸟都陶醉其中,忘记了鸣叫……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
⑤唐龙,字虞佐,号渔石,明代兰溪县城人。就学章文懿公门下,正德三年中进士,曾任按察使,直擢刑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在兵部尚书任内还兼任右都御吏、总制三边军务。唐龙晚年家居时,选了兰溪八处山水风光写成《兰溪八景》组诗,《兰阴春馥》是其中第一首。奇就奇在唐龙写了《兰阴春馥》后,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兰溪人赵时齐,也是一个喜欢吟诗作词的人,写了一首《兰阴秋馥》:“玉露泠泠谷更幽,含芳香气集枝头。扁舟欲买寻僧院,凝坐淡空澈素秋。”看来当时的兰阴山,一年四季兰花花开不断,从春到秋,都有人上山寻兰赏兰。
⑥明代学者、兰溪人胡应麟作过七首有关兰花的诗,二首乐府,一首古风,四首五言绝句。其中有一首《兰》:“瑶琴月下弹,罗带风前解。大似薛家娘,幽香匀素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不仅把兰花写得柔美清新,而且把兰花那种无法言传的风韵也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其简洁的用词和精巧的构思表达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
⑦因为曾在兰溪工作,耳濡目染,我也特别喜欢兰花。书房、客厅都会供奉一盆兰花。说供奉,是因为在我眼里它与普通的花草截然不同,我觉得兰花花容端庄、香气清远;兰叶洒脱而随意,常年青碧如洗,清幽怡人,最宜文房。家中案台放一兰,满屋的格调都不一样。兰花四季常青、眉叶婆娑,别有韵味。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年我都会特意从市场上买两三盆兰花回家。虽然不能保证每盆都养得好,但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⑧我爱兰花除了爱其本身的娴雅高洁外,还因为兰花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传统文学紧紧相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符号。提到兰花,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兰当为王者香”的高贵,想到“幽香蔼空谷”的清高以及“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淡泊。千百年来兰花就是人们赞美不绝的对象,历代的文人骚客都对兰花情有独钟——优美的文章称“兰章”,洒脱的词句称“兰藻”,装饰雅致的厅堂称“兰室”,心意相投的言论称“兰言”,志同道合的友人称“兰交”,女子善良贤淑称“兰心蕙质”,男子才貌俊秀称“芝兰玉树”……
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一首描写郑国风情的诗提到了兰花,而屈原赋《离骚》更是以兰明志自勉,《九歌》《九章》中咏兰词句极多:“浴兰汤兮沐芳”“纫秋兰以为佩”“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兰成了屈原精神的化身,成了崇高、圣洁的代名词。
⑩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他在老家兰溪建“伊山别业”时,广植花草,最为钟情的便是兰花。为种好兰花,他四处求教养兰知识。晚年寓居南京时,构筑了芥子园,在其中又建造一座“佩兰亭”;还在《闲情偶寄 种植部》中专门写了《兰》《蕙》两篇小文,将兰与蕙进行比较,指出蕙之所以逊兰者不在花与香,而在叶。在李渔看来,人与草木,本性是相通的。他认为兰生幽谷是大多士人的人生处境写照,还说养兰最忌讳烧香,兰花被香一熏就会凋谢,认为兰花的性情就像神仙,最害怕烟火气。
不仅文人,不少帝王也因喜爱兰花而写了许多诗篇。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有“种兰玉台下,气暖兰始萌。芬芳与时发,婉转迎节生”的咏兰诗;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才,也有《芳兰》一首:“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可见十步之内必有爱兰之人。
墨染流年,岁月沉香。人若如兰,则在喧嚣俗尘中能保持淡雅恬静;心若如兰,则在严寒霜雪中能处之泰然;质若如兰,则在丽日和风中能不改本性。
身处兰溪,总会觉得这儿的空气里处处弥漫着兰花的幽香,悠远而绵长。
(取材于李俏红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上林木葱茏 葱茏:青翠茂盛
B.字体极其遒拔 遒拔:遒劲雄健
C.至今被人们吟哦传颂 吟哦:诵读品味
D.满屋的格调都不一样 格调:布局悬象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明代正德帝曾经在兰阴山题字的传说,增添了兰阴山兰花的传奇色彩。
B.第⑦段作者回忆养兰的生活,认为兰花养在室内最能表现自己对兰花的喜爱。
C.李渔对兰花的喜爱,与文中以诗文寄托喜爱之情的文人不同,形式更加多样。
D.文章以兰花为线索串联全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内容丰富,意趣高雅。
21.文章第④⑤⑥段都引用了兰溪人的咏兰诗,请分别说明作者引用这些诗作的用意及其作用。
22.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答案
1.驮 fū 2.①款款而归 ②款款而归 3.D 4.①“犯”应改为“范”;②“服务法律”改为“法律服务”;③语序不当,“常态治安管理模式”与“临时应急机制”对调;④“增强了广大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中心不符,应删去。如果把“保护生态环境”改成“安全”或“法制”等也对;⑤“共同构筑起首都平安”句子不完整,应加上宾语“的铜墙铁壁”或“的钢铁长城”等;⑥“控制”与“社会治安”搭配不当,应改为“维护”或“维持”。
5.B 6.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 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 7.C
8.(1)主要人物 (2)故事梗概 (3)我的困惑 (4)孤独让我们变得勇敢,敢于直面困难;孤独让我们学会做事,获得经验;孤独让我们长大成人,走向成熟。9.(1)在磨炼中成长 (2)① 诗人借用典故,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达了他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困难与挫折常常伴随着我们,我们要经受住磨炼,坚定信心,更好地成长。
10.经历风雨,护鸭成长(大意对即可得分)
11.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气的恶劣,渲染了可怕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铺垫
12.他既为自己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艰辛而有些许委屈,也为自己能独立经历这场风雨而喜悦,更为自己的成长而欣慰。因此,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也是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13. 这是写鸭群同主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成长起来,并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经受的磨练、坚强和成熟,来暗示人物杜小康的成长、成熟。
14.B 15、D 16、C 17、B
18、①在形式上,要利用多种形式将古籍阅读与现实相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地利用各种契机,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核心内容整合到文化建设中,贯穿于当代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②在过程上,实现加强人与人基础互动以及情感交流,促进信任、团结,提升群体凝聚力进而实现文化认同。③在内容上,需要深入理解古籍的核心价值,理解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的价值。
19. D 20. B
21. 第④段引用唐龙《兰阴春馥》,用意是展现兰溪兰花盛开映照春水的美丽神奇景象,作用是引发读者对兰溪兰花之美的想象,增添文章的文学性与文化底蕴,总领下文对兰溪兰花文化的叙述。第⑤段引用赵时齐《兰阴秋馥》,用意是说明兰阴山四季有兰可赏,丰富兰花在兰溪的文化内涵,作用是与前文春兰相呼应,体现兰溪兰花文化的延续性。第⑥段引用胡应麟《兰》,用意是突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通过拟人手法展现兰花的柔美清新等特点,作用是从诗歌创作角度体现兰溪人对兰花的赞美之情,丰富文章内容。
22、 内涵:此句将人比作兰花,以兰的淡雅恬静、处之泰然、不改本性,倡导人们在世俗生活中保持高尚品质与平和心态,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在顺境中不迷失。表达效果: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强化了对人们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以抒情性语句结尾,升华主题,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与思想深度,引发读者对自身修养的思考,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