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6:0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目录
CONTENTS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课程
标准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贡”外交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时空坐标
时 空 坐 标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清·万国来朝图轴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
导入新课
唐朝《礼宾图》壁画
商朝的“宾”:“宾,掌宾客之官也”,“宾,掌诸侯朝觐之官”,“教民以礼待宾客,相往来也”。是商朝政府为了处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而设置的官职,负责接待边疆民族的首领。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周朝的“小行人”:官名。出自《周礼》,掌接待邦国宾客(诸侯使者)的礼仪,大客则引以见君王,小客则受其礼而听其入告之事,并奉命出使诸侯。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时期
1、地位
2、民族分布
3、边疆管理

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
西北:羌、氐;
南方:夷、越。

乌桓
夫余
①中央:设典客(九卿之一)、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②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③军事:北逐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修筑长城(公元前214年,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南抚夷、越。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两汉时期
1、中央机构: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
①和亲
②军事打击
东汉初匈奴汉化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昭君墓(青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
汉武帝北击匈奴
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霍去病 狼居胥之战
89年燕然勒铭
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刻铭燕然山,宣扬汉朝德威。
之后北匈奴西迁。
《燕然山铭》石刻 2017年在蒙古国发现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两汉时期
2、民族政策:
③行政管辖
西北: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沟通西域和中亚
东北:汉武帝设“护乌桓校尉” (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戎校尉、南蛮校尉等。)
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乐浪、真番、临屯、玄菟)
南方:灭南越,设置郡县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两汉时期
2、民族政策:
④屯戍政策
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仅在公元前119年就一次性移民70余万人;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汉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屯田: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集体耕作制度。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
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③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探究: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
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两汉时期
特点: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边疆民族
有较大自主权;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思考:根据图片和P61的【历史纵横】促进民族融合的
途径有哪些?
民族迁徙
民族交流
汉化政策
共同开发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四)隋朝时期
1、中央机构: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和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鸿胪寺:隋唐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2、民族政策:
①战争: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②行册封: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589年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③加强联系: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④设机构: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五)唐朝时期
1、民族分布及开明的民族政策
①西北:联系
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
唐太宗
②西南:
与吐蕃和亲、会盟;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碑
③南方: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④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⑤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五)唐朝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材料: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不少蔬菜种子在西藏得到了种植,在汉族工匠的帮助下,吐蕃还建立了纺织、酿酒、造纸、造墨等手工业,中原的建筑技术也在这时期传入了西藏,据传说,拉萨的大、小昭寺都是文成公主按照汉式建筑所设计修造的。此外,吐蕃人还常常从汉人手中购买绫锦等纺织品,还从汉人那里学会了饮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探究:材料说明了什么?
唐蕃和亲向青藏高原传播了中原汉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汉藏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边疆的开发;
经济的交流发展;文化的交流发展;
生活习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五)唐朝时期
2、设置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
南方: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北方:安北、单于都护府
东北:安东都护府
东北:黑水、渤海都督府
都护府与都督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特点: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五)唐朝时期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探究:唐朝在边疆设置了哪些管理机构?
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羁: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机构: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等。
特点: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六)宋朝时期
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四年)1147 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曰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2.吸收: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西夏文碑石
木活字印刷佛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3.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榷场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七)元朝时期
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1.民族政策:
2.边疆管理: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西藏:设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
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后制成蒙古新字,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八思巴与忽必烈
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不稳定→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八)明朝时期
1.中央机构:
2.边疆管理:
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②交流: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①防御: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带,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北方:
修长城
设九边
开放马市贸易
东北:
设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设土司
西藏:
敕封僧俗领袖:“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乌思藏都司)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
茶马贸易进行
经济交流。
③羁縻卫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八)明朝时期
材料: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
【探究】结合所学说明材料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1)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
(2)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九)清朝时期
2.地方管理:
1.中央机构: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饼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疆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依据教材并结合材料思考:清朝为何不修长城?清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原因:康熙认为,国家的统治、边境的稳固,最重要者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统治者以德治民,则国家的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
措施:清朝通过满蒙联姻,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人民为其所用,用民心和百姓的力量去建无形的长城。
蒙古: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西南:
“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青海、西藏:
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册封 “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西北: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奠定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疆域奠定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中期最终奠定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西跨葱岭
南包南海诸岛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忽必烈根据西藏地区特殊情况,采取扶植宗教势力帮助自己进行统治的政策,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由于宣政院设在大都,历任帝师也在大都供职,所以,关于西藏的僧俗上层人物经常往返于大都。 ——《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材料三: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达赖、班禅“灵童转世”按照“金瓶掣签”制,当众抽签听选,由驻藏大臣亲临监视,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有效。 ——《中国古代史》下册
探究: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特点: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越来越制度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探究】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的方式
(1)移民或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3)友好交往(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
贸易。
(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
(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
认识: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以和为主;
②民族战争无侵略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非正义之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乱世:民族融合
治世:边疆政策+民族融合
华夏族: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民族雏形——夏。西周后期,改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孔子还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的弟子就有来自夷狄地区的子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族观成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本主张。
汉族:秦统一六国后,华夏族因朝代得名,被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汉朝国人都称为“汉人”。到了五胡十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称这些汉人仍为“汉人”。唐朝改称“唐人”。元朝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后来又把“南人”并入“汉人”,“汉”就慢慢成为汉民族的族称了。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梁启超曾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形成奠定基础
(华夏族主干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秦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两汉时期加强了与匈奴、西域、西南夷、越族的交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五族内迁、北民南迁、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法)
4. 隋唐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交融、大发展 (隋唐时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各族加强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5.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交往交流交融不断。
6. 元明清 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①元朝中原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契丹、女真汉化、回族的形成 ②明清时与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关系加强。并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时期
北 海
南 海
东 海
西 海
中 国
居中国而治天下
材料:《史记·赵世家》记载了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的传说:“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概况: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秦汉时期
概况:
张骞通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材料一: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3.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各国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政府的册封(君臣等级色彩)。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隋唐时期
1.原因:
2.表现: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与西域商路畅通。
(1)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2)唐朝:
①大食: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丝绸
造纸术
瓷器
胡旋舞
葡萄酒
琵琶
探究:唐代中外交流在内容上呈现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1、输出的多为制度和技术,输入的多为异域奇珍异宝。
2、唐朝的制度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时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实际未死),后辗转回到长安,继续做官,最后卒于长安。
波斯银币
东罗马帝国金币
唐歌舞伎八棱金杯,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
吉备真备按照汉字的楷书字体创建日文的片假名
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亚),
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
斗妙争能尔不如。……
中有太真外禄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
——唐·白居易《胡旋女》
探究:隋唐对外交往的表现
政治方面: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和做官。
经济方面:经济交流频繁广泛,经中亚,远达欧洲
文化方面:交流深入频繁
文字:吉备真备;
宗教:玄奘、鉴真。
艺术方面:
西域舞蹈风靡中原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宋朝时期
2.特点:
①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
②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
1.表现:
3.原因:
(1)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2)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
(3)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4)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5)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五)元朝时期
2.特点:
1.表现:
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泉州——宋元中国的
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六)明清时期
1.特点:
2.表现:
(1)明朝
泉州、宁波、广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货出卖地点,并收税,如同今之海关,又有“牙行”及“铺商”,为政府特准的商业机构,先予收买,然后转卖给民间。
明初对朝贡夷人采取怀柔政策,不抽税,对中国财政是无利的,故明政府限定各国来贡时间:琉球两年一贡,安南、占城、高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
——全汉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清高宗实录》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①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戚继光抗倭 ③1553年,葡萄牙人攫取了澳门的租住权
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选自《明史·郑和传》)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选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目的、结果两个方面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目的
结果
①郑和下西洋是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其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②开辟新航路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需求;其目的是到东方寻金,传播天主教等。
①郑和下西洋虽然加强了中外联系,但最终成为弊政而被废止。
②开辟新航路则促进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连成整体;但给亚非拉带来灾难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六)明清时期
2.表现:
①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2)清朝
《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中俄双方平等谈判基础上订立的,条约肯定了外兴安岭、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的领土属于中国,该条约还首次出现了“中国”字样。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朝乾隆皇帝认为天朝地大物博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②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思考】
清朝对外关系
缓慢转型的表现
朝贡体系受冲击,转向闭关锁国。
严厉海禁
放宽海禁 多口开放
限制贸易
清初为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颁布“禁海令”,
不准“片帆出海”。
1757年乾隆时期只限
广州一口开放通商。
康熙帝收回台湾后,开放
宁波、漳州、广州等口岸。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广州十三行西洋式建筑
18世纪末广州港盛况
闭关锁国:
含义
原因
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拓展:闭关锁国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一处对外通商
2.原因
①根本(经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②直接:防范沿海人民和外夷勾结,威胁封建统治
③思想: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者的盲目自大
3.评价:①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隔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失去利用国际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②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最终无法阻挡侵略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拓展:朝贡贸易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发生了全面的碰撞 。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
特点:
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②朝贡方与中华帝国(中原王朝)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③强调“厚往薄来”、崇尚睦邻友好,不干涉朝贡方内政;
④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
⑤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
⑥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政府垄断、控制
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
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
③清朝国力的衰落;
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评价:一方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作为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国家 ,对于维护中华文化圈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增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朝贡体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以天朝上国自居、按朝贡仪式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妨碍了古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朝贡体制也必然随之走向衰落。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小 结】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条件: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开明的外交政策;
⑤科技发展; ⑥杰出人物的作用。
2.途径:①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②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④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3.特点(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
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 ②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①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 ③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③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①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
②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
③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
④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
①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②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③宋代海外贸易。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①戚继光抗击倭寇;②郑成功收复台湾;③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6)交往范围(从中亚、西亚到欧洲)、规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不断扩大。
课堂总结
朝代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秦 典客、典属国;修长城;设郡 /
汉 大鸿胪;北击匈奴;河西四郡;护乌桓校尉;屯戍 甘英出使大秦;
海路可抵印度
隋 礼部和鸿胪寺;冼夫人归附;郡县;三抵流求 裴矩驻张掖掌通商事务;常骏出航抵赤土国
唐 礼部和鸿胪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都护府 与大食国接触;日本遣唐使
宋 长期并立,民族交融 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元 四等人制;宣政院;设行省 马可·波罗来华
明 提督四夷馆;修长城与九边重镇;互市贸易; 土司制度;封授法王 海禁
清 理藩院;满蒙联姻;平定准噶尔;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 《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在互相欣赏的过程中促进不同的文明达到一种和谐,并呈现为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方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