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9 19:4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后完成练习
远古时期,大地一片huāng凉寂寞。女娲神通广大,她行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想着怎样才能让天地生气péng勃起来。她走得有些疲倦了,便蹲在池子旁边休息,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灵机一动:何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世间呢?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1、请确认故事中加点字的读音。
澄澈(   )    掺和(   )
2、根据故事中的拼音写汉字。
huāng(  )凉 péng(  )勃
3、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代词。
小秦在学完《女娲造人》的故事后写下一段评论,请修改完善。
①袁珂的《女娲造人》一文中,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生造人的念头的。②当女娲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她便想到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增添生气、排解寂寞。③这种想法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④通过《女娲造人》一文,使我们仿佛发现女娲不是一个高贵冷漠的神,________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4.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你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5.第④句是一个病句,请你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请在第④句的横线处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
7.探究组对神话中运用的打动人心的描写方法十分好奇,同学们发现作者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你判断。
(1)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     )
(2)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     )
(3)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
8.根据提供的语境,扩展语段。
要求:从颜色、香气、体态三个方面状写普通的花;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这是一种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春天开花的日子,日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花的颜色 ;花的香气 ;花的形状 。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9.“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
10.请发挥你的想象,拟写一段女娲和她造的第一个孩子的对话。
11.你从本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12、全文中洋溢着怎样一种情感?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热阶段的典范之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在进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建设时,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历时12载的申遗,让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在整治修缮、创新利用的过程中,中轴线更加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北京相关行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寿皇殿经过5年腾退、修缮、复原布展,大致恢复了清乾隆十四年皇家祠堂的原貌,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体味中轴线历史文化。先农坛中的籍田,曾经作为古代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经修缮整治恢复原貌后,可供游客体验春种秋收的快乐。正阳门箭楼的开放规划中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等活动,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2021年“数字中轴”项目启动,发布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同时“云上中轴”小程序也正式上线,公众可以在“云端”了解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点,领略古都北京中轴线壮丽美景。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肯定,将极大提升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取材于杨彬彬、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城市是人类栖居的重要家园。自城市产生之日起,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就从未停歇。每一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追求。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理想城市模式是不同的,探索理想城市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背景。现阶段中国理想城市理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繁荣、和谐、永续。
理想城市应是繁荣之地。繁荣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和活力的持久展现,城市繁荣意味着基于人民性的城市经济财富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力的全面繁荣,是当下我们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打造具有独特地方气质的城市文化,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具生机与活力,是推动城市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
理想城市应是和谐之地。和谐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强调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打造和谐城市,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要平衡好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权益分配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在保障社会安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人民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和谐理念对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理想城市应是永续之地,要实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改变“重增长、重速度,轻发展、轻环境”的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城市达到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状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大驱动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改革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取材于吴缚龙、董慧等的相关文章)
13.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包含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
B.万宁桥、故宫、端门、外金水桥、正阳门在北京中轴线上是从北至南分布的。
C.北京中轴线联系起了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
D.前后起伏的景观使得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典范之作。
14.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寿皇殿的相关展览可以让游客体验中轴线的历史文化。
B.先农坛的籍田古时专属于皇帝,现可供人们体验耕种。
C.正阳门箭楼开放规划中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有利于讲好中轴线故事。
D.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展现了古都北京的壮丽美景。
15.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探索,都建成了符合时代特点的理想城市。
B.某市政府推行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可能有助于带动该城市的繁荣。
C.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可打造和谐城市。
D.城市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发展和环境,轻视增长和速度。
1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与申遗密不可分。
B.对理想城市的规划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C.“和”的理念在北京中轴线与理想城市中体现的方式完全相同。
D.“数字中轴”项目、智慧城市建设,都体现了科技对城市的影响。
17.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述保护、传承北京中轴线文化对北京建设为理想城市的意义。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帝的臣子里面,有个叫仓颉的人,长着四个眼睛,炯炯有神,闪闪发亮。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喜欢察看天上的星象,考察乌龟背上的花纹,鸟雀羽毛的文采,以及山川起伏的曲折线条。他往往一看就是老半天,而且还在手心里或者地上指指画画。
长大后,根据对大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仓颉悟出了怎样用书写的方法表达脑子里各种想法的道理,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尝试,终于创造出了文字。
人类有了文字,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一下子,天地鬼神都知道了。他们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是件好事,有的说,这是件坏事。天神认为,人类如果有了文字,就会玩弄起文字游戏,舍本逐末,从而把耕田种地的正事给荒废了,最后就会饿肚皮。所以天神就在天上像下雨一样,降下小米粒,试图以此警告人类,让他们赶快抛弃、遗忘文字。鬼则害怕人类如果掌握文字,就会把文字作为诅咒自己的武器,与自己斗争,甚至消灭自己。于是,鬼神常常在深更半夜号啕大哭,并以此来阻止人类。
但是,人类不理睬天神的警告,也不在意鬼的哭闹,竞相传授仓颉创造的文字。他们用文字把心中各种奇妙想法写出来,把世界上瑰丽的景色、迷人的风光描述出来,把生活中种种有趣和有意义的事记载下来。
有了文字,人类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8.解释词语:
炯炯有神:
舍本逐末:
19.仓颉能造出字来有哪几种原因?
20.天神和鬼为什么反对仓颉造字?他们是怎样阻止的?人类为什么拥护仓颉造字?他们是怎样支持的?
天神:
鬼:
人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土罐
贾平凹
我来自乡下,其貌亦丑,爱吃家常饭,爱穿随便衣,收藏也只喜欢土罐。西安是古汉唐国都,出土的土罐多,土罐虽为文物,但多而价贱,国家政策允许,容易弄来,我就藏有近百件了。家居的房子原本窄狭,以致于写字台上,书架上,客厅里,甚至床的四边,全是土罐。我是不允许孩子们进我的房子,他们毛手毛脚,担怕撞碎,胖子也不让进来,因为所有空间只能独人侧身走动。曾有一胖妇人在转身时碰着了一个粮仓罐,粮仓罐未碎,粮仓罐上的一只双耳唐罐掉下来破为三片。许多人来这里叫喊我是仓库管理员,更有人抱怨房子阴气太重,说这些土罐都是墓里挖出来的,房子里放这么多怪不得你害病。我是长年害病,是文坛上著名的病人,但我知道我的病与土罐无关,我没这么多土罐时就病了的。至于阴气太重,我却就喜欢阴,早晨能吃饭的是神变的,中午能吃饭的是人变的,晚上能吃饭的是鬼变的,我晚上就能吃饭,多半是鬼变的。有客人来,我总爱显示我的各种土罐,说它们多朴素,多大气,多憨多拙,无人了,我就坐在土罐堆中默看默笑,十分受活。
我是很懒惰的人,不大出门走动,更害怕去社交应酬。自书画渐渐有了名,虽别人以金来购,也不大动笔,人骂我惜墨,吝啬佬,但凡听说哪儿有罐,可以弄到手,不管白日黑天,风寒雪雨,我立即就赶去了。许多人因此而骗我,提一只土罐来换几个字,或要送我一只土罐而要求去赴一个堂会,上当受骗多了,我也知道 要去上钩入瓮,但我控制不了我,我受不了土罐的诱惑。我想,在权力、金钱、女色、名誉诸方面,我绝对有共产党人的品质,而在土罐方面不行。对于土罐的如此嗜好,连我也觉得不解,或许我上上的那一世曾经是烧 窑的?或许我上上的哪一世是个君王富豪?
这些土罐,少量是古董市场上买的,大量是以字画变换,还有一些,是我使了各种手段从朋友、熟人手 中强夺巧取而来。在我洋洋得意收藏了近百的土罐之时,一日去友人芦苇家,竟然见得他家有一土罐大若两人搂抱,真是馋涎欲滴,过后耿耿于怀,但我难以启口索要,便四处打听哪儿还有大的,得知陕北佳县一带有,雇车去民间查访,空手而归,又得知径阳某人有一巨土罐,驱车而去,那土罐大虽大,却已破裂。越是 得不到越想得到,遂鼓足勇气给芦苇去了一信,写道 — 古语说,神归其位,物以类聚。我想能得到您存的 那只特大土罐。您不要急。此土罐虽是您存,却为我爱,因我收集土罐上百,已成气候,却无统帅,您那里则有将无兵,纵然一本巨大,但并不是森林,还不如待在我处,让外人观之叹我收藏之盛,让我抚之念兄友情 之重。当然,君子是不夺人之美,我不是夺,也不是骗,而要以金购买或以物易物。土罐并不值钱,我愿出原价十倍数,或您看上我家藏物,随手拿去。古时友人相交,有赠丫环之举,如今世风日下,不知兄肯否让出瓦 釜?信发出后,日日盼有回复,但久未音讯,我知道芦苇必是不肯,不觉自感脸红。正在我失望之时,芦苇来电话:“此土罐是我镇家之物,你这般说话,我只有割爱了!”芦苇是好人,是我知己,我将永远感谢他了。我去拉那巨大土罐时,特意择了吉日,回来兴奋得彻夜难眠,我原谅着我的掠夺,我对芦苇说:物之所得所失, 皆有缘份啊!
现在,巨大土罐放在我的家中,它逼着一些家什移位于阳台上,而写字台仅留给我了报纸一般大的地 方。我在想,这套房子到底是组织上分配给我住的还是给土罐住的?这些土罐是谁人所做,埋入谁人坟墓,谁人挖掘出土,又辗转了谁人之手来到了我这里?在我这里呆过百年了又落在哪人手中,又有谁能还知道 我曾经收藏过呢?土罐是土捏烧而成,百年之后我亦化为土,我能不能有幸也被人捏烧成土罐,那么,家里这些土罐是不是有着汉武帝的土,司马迁的土,唐玄宗或李白的土?今夜,月明星稀,家人已睡,万籁俱静, 我把每个土罐拍拍摸摸,以想象,在其身上书写了那些历史的人名,恍惚间,便觉得每个土罐的灵魂都从汉唐一路而来了,竟不知不觉间在一土罐上也写下了我的名字。
1998 年 2 月 19 日
2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写作者来自乡下,貌丑随性,看似闲笔,实则别有匠心,耐人寻味。
B. 为得到古土罐,作者甘心受骗、不辞辛苦,甚至不惜放下颜面向朋友索求,这些均表现出他对土罐莫 名的痴迷。
C. 本文细节描写丰富,兼用对比、想象、夸张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古土罐的嗜好。
D. 结尾呼应开头,又卒章显志,写了作者因土罐产生的一系列思考,于思考中蕴含人生哲理。
22. 文章结尾说“竟不知不觉间在一土罐上也写下了我的名字”,作者为什么这样做?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3. 本文语言风格朴素而幽默,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1,chéng chān 2.荒 蓬 3.人称 4.将“极自然的”与“无意识的”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5.删去“通过”或“使”。 6.而是 7.(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8.略
9.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10.略。11.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人具有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12.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13、D 14、D 15、B 16、C
17、①中轴线打造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在整治修缮、创新利用的过程中带动了北京经济、文化的繁荣。
②北京中轴线秉承了“中”“和”的哲学理念,延续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联系起国家礼仪场所和市井街市,尽可能满足人民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打造和谐城市。
③北京中轴线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对中轴线进行保护和创新利用,使其更广泛地融入人民生活,促进了北京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8.形容眼睛明亮有神。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轻重倒置。 
19.对自然现象进行细心的观察;有强烈的用书写的方法表达脑子里想法的愿望并悟出道理。 20.认为人类若有了文字,会玩弄文字游戏,荒废种地,于是降小米警告人类;做尽坏事,害怕人类有了斗争的武器,故意哭闹进行阻止;希望用文字表达想法,描绘风光,记载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于是竞相传授。
21. C
22. ①因为作者痴迷于土罐,土罐与他的习性气质相通,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② 因为作者在思考土罐的来因去果中参悟了生死,希望将灵魂融入土罐得以延续。
23. ①多用口语,引入方言,朴素自然,如“弄来”、“害病”、“受活”等词贴近生活,使文章如话家常,读来亲切自然;②自嘲式的语句,充满打趣意味,如说自己“多半是鬼变的”在自嘲中显出憨态;③文绉绉的狡辩信语言,意趣盎然,如信中写“君子是不夺人之美,我不是夺,也不是骗”显示出一副腆着脸耍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