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环境保护与发展学案(原卷+解析)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环境保护与发展学案(原卷+解析)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09 22:40:17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通过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说出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1.区域认知 2.地理实践力 3.综合思维
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
2.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时期。
二、走向生态文明
1.为了建设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美丽中国,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2.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 治理措施
资源短缺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等 增强全社会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新能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科学处理各种污染物等
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中混入了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其数量或程度达到或超出环境承载力,从而改变环境正常状态的现象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生态退化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森林减少、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跟踪训练
牦牛粪被称为“高原圣火”,晒干后被青藏地区牧民广泛用于烧火做饭。如今,为了助力“碳中和”,它正逐渐被清洁能源代替。下图示意青藏地区清洁能源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青藏地区有利于牦牛粪晾晒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B )
A.牦牛粪产量大
B.海拔高,光照充足
C.晾晒经验丰富
D.降水少,气候炎热
2.青藏地区代替牦牛粪的清洁能源可能是( B )
①太阳能 ②潮汐能 ③水能 ④核能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解析】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①正确;青藏地区是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河流众多,并且地形崎岖,产生了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正确;青藏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地热能丰富,⑤正确;潮汐能是指海水周期性涨落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产生于沿海地区,青藏地区不临海,没有潮汐能,②错误;核能发展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不是青藏地区逐渐替代牦牛粪的能源,④错误。故选B。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国作出“双碳”目标的5周年。根据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行动起来,挖掘减排潜力。据此完成3~4题。
3.“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B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能源短缺 D.森林覆盖率低
【解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导致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的步伐逐渐加快,“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B正确;大气污染、能源短缺和森林覆盖率低都不是“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A、C、D错误。故选B。
4.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列最合理的出行方式是( D )
A.出行拼车,不自驾
B.出行高峰时,步行或骑自行车
C.在商场购物,不乘坐电梯
D.目的地较远时,乘公共交通出行
基础巩固
沙尘天气包含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类型,春季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下图为春季某日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据此完成1~2题。
1.空气污染级别最高的地区是( D )
A.新疆南部 B.宁夏大部分
C.河北西北部 D.内蒙古中部
【解析】由图可知,空气污染级别较高的有内蒙古中部、宁夏大部分、河北西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区,其中内蒙古中部空气污染级别最高,且分布广。故选D。
2.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地区春季沙尘暴天气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 )
A.高大山脉阻挡沙尘
B.距离沙源地区较远
C.植被覆盖率较高
D.风速较小
【解析】青藏地区春季沙尘暴天气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海拔较高,高大山脉阻挡沙尘,A正确;青藏地区距离沙源地区较近、植被覆盖率较低、风速较大,B、C、D错误。故选A。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2025年1月6日,南方电网2024年西电东送年送电量达到2 384亿千瓦时,超年计划2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创历史新高。读我国西电东送线路及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完成3~5题。
3.我国面积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位于( B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解析】由图可知,圆圈所示的地方为我国清洁能源基地,我国面积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正确。
4.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甲地距风源地近,风力大,风能丰富
B.乙地深居内陆,降水少,太阳能丰富
C.丙地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丁地海拔高,距海近,海洋能丰富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距冬季风的源地近,风力大,风能丰富,A正确;乙地深居内陆,降水少,全年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B正确;丙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C正确;丁地海拔高,距海远,海洋能不丰富,D错误。故选D。
5.“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我国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生态意义是( D )
A.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
B.实现东西部共同富裕
C.缓解东部能源短缺问题
D.减缓东部城市大气污染
【解析】“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我国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生态意义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缓东部城市大气污染,D符合题意;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实现东西部共同富裕、缓解东部能源短缺问题是社会经济效益,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能力达标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A )
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
B.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重化工企业
7.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有( C )
A.非假期也要请假全程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
B.用塑料袋购物
C.参加植树活动
D.乘私家车上下学
8.下列做法符合建设“美丽家园”的是( B )
A.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C.减少绿地,扩建城市
D.工厂废气,自由排放
【解析】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能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等,值得提倡;其余选项的做法均不利于建设“美丽家园”。故选B。
素养提升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大量开垦湿地、占用湿地用于工程建设。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等。
【解析】(1)由图可知,该区域湿地面积在逐渐减少。结合图中给出的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多,相应的耕地面积增加,而耕地面积增加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开垦湿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大,就会占用湿地。(2)解决措施主要从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考虑,上题已分析了原因,所以可以针对原因分别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等。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通过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说出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1.区域认知 2.地理实践力 3.综合思维
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
2.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时期。
二、走向生态文明
1.为了建设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美丽中国,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2.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重难突破
重难点 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 治理措施
资源短缺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等 增强全社会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新能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科学处理各种污染物等
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中混入了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其数量或程度达到或超出环境承载力,从而改变环境正常状态的现象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生态退化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森林减少、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跟踪训练
牦牛粪被称为“高原圣火”,晒干后被青藏地区牧民广泛用于烧火做饭。如今,为了助力“碳中和”,它正逐渐被清洁能源代替。下图示意青藏地区清洁能源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青藏地区有利于牦牛粪晾晒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牦牛粪产量大
B.海拔高,光照充足
C.晾晒经验丰富
D.降水少,气候炎热
2.青藏地区代替牦牛粪的清洁能源可能是( )
①太阳能 ②潮汐能 ③水能 ④核能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国作出“双碳”目标的5周年。根据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行动起来,挖掘减排潜力。据此完成3~4题。
3.“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能源短缺 D.森林覆盖率低
4.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列最合理的出行方式是( )
A.出行拼车,不自驾
B.出行高峰时,步行或骑自行车
C.在商场购物,不乘坐电梯
D.目的地较远时,乘公共交通出行
基础巩固
沙尘天气包含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类型,春季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下图为春季某日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据此完成1~2题。
1.空气污染级别最高的地区是( )
A.新疆南部 B.宁夏大部分
C.河北西北部 D.内蒙古中部
2.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地区春季沙尘暴天气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大山脉阻挡沙尘
B.距离沙源地区较远
C.植被覆盖率较高
D.风速较小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2025年1月6日,南方电网2024年西电东送年送电量达到2 384亿千瓦时,超年计划2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创历史新高。读我国西电东送线路及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完成3~5题。
3.我国面积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4.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距风源地近,风力大,风能丰富
B.乙地深居内陆,降水少,太阳能丰富
C.丙地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丁地海拔高,距海近,海洋能丰富
5.“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我国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生态意义是( )
A.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
B.实现东西部共同富裕
C.缓解东部能源短缺问题
D.减缓东部城市大气污染
能力达标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
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
B.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重化工企业
7.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有( )
A.非假期也要请假全程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
B.用塑料袋购物
C.参加植树活动
D.乘私家车上下学
8.下列做法符合建设“美丽家园”的是( )
A.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C.减少绿地,扩建城市
D.工厂废气,自由排放
素养提升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