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85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85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6:4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高中历史教材
通 史
专题史
纲要:是指结构性的、主要的、核心的和实质性内容的总结、概述和介绍。
《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下册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高考=必修+选择性必修(高二学习)
概念解析
社会治理: “从运行意义上,“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
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包括社会体制机制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基层治理、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虚拟社会治理等方面。
国家制度:国家统治的必要形式。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所确认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等方面的制度。国家性质(即国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形式和国家发展的总方向。
为了行使公共权力与国家统治,以及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就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设,如以权力分配、官员选拔、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以赋税征收、财政分配主体的经济制度,以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法律、外交、军事、民族等方面制度。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朝的政治制度
(3)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课文目录(专题)
必修教材课文目录(通史+专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的关系:补充与提升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
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2.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
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 制)代替了禅让制。
社会形态: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公天下 → 家天下
传贤 → 传子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私公性质:
权力传承: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私有制推动,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基)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进步or退步?
一、先秦时期:制度的奠基
(一)三代——制度奠基
2、商朝(约前1600-前1046)
管理制度:
官员管理:
内外服制
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结合
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
外服有一定独立性
商朝
内外服制度
直接控制王畿内地区

间接控制王畿四周地区

商王
内服
王畿地区
附属国
附属国
外服
附属国
附属国
外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
内外服制——维系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一种政治体制,是西周分封制度的雏型。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王直接统治地区称王畿
四周诸侯统治区称领地
王畿在诸侯领地内故称“内”
诸侯领地在王畿之外故称“外”
在内直接为王服务者称为“内服官”
在外直接为诸侯服务者称为“外服官”
由内服官组成的群体属于中央政府
由外服官组成的群体可视为地方政府
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
“诸侯承认天子”式
⑴作用:
有利于商王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与附属国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⑵不足: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并有很大的自主权,一旦附属国的实力增强就会威胁到商王的统治。
内服、外服制度的作用和不足?
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西周
西周的四大制度
经济上,井田制
政治上,分封制
社会上,宗法制
文化上,礼乐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1)分封制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
材料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
★分封哪些地方?
分封地区
除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3、西周:BC1046--BC771
阅读下列材料: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
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曪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请分析,上述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周王
异姓功臣
同姓王室(王族)
先代帝王后代和边 远氏族部落首领(先代贵族)
周公子伯禽(鲁)
召公(燕)
成王弟(晋)
商后代(宋)
舜后代(陈)
尧后代(蓟)
姜尚(齐)
目的是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
周王























(鲁)


(燕)



(晋)


(齐)




(宋)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管理制度 —— 分封制、宗法制
3、西周:BC1046--BC771
(1)分封制
通过分封,西周形成了怎样的等级序列?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诸侯义务:
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
◇诸侯权利:世袭领有封土,在封土内再分封,高度自主的行政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庶民

﹝卿﹞大夫
诸侯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天子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周代分封制度
奴隶
西周的“封建”与古代的“封建主义”制度
西周的“封建”是指周王对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进行分封,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
古代“封建主义”制度是一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西周分封制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1、西周建立:
2、分封制
(1)含义:
(3)对象:
(6)权利和义务:
(4)诸侯国:
(7)作用:
(8)破坏:
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封地世袭统治—朝贡、军赋和力役
稳定秩序;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又称封邦建国,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5)相互关系: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鲁、齐、燕、卫、宋、晋;
 实质:以井田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嫡庶分封诸侯的制度。
(2)目的:
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
楚王问鼎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
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
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
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
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文物介绍:大盂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西周康王册命盂,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文物介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周 —— 分封制、宗法制
(2)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核心:
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概念:
①按照血缘关系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
②将血缘同政治结合起来,是“家”和“国”的统一。
特点: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西周宗法制(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3、实质:
4、特点:
5、影响:
6、作用:
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宗、小宗体系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1)保证贵族的特权(“世卿世禄”),稳定统治秩序,防止争权夺利。
(2)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1、概念: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
2、目的: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相补充,互为表里,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
“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周王是天下的"大宗",诸候对周王而言就是"小宗",但诸候在其封国内又是"大宗",依次类推...
想一想:
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②大宗与小宗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
(血缘关系+政治关系,“家”与“国”密切结合家国一体观念)
【情境】王位之争: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王位应该传给二儿子。西周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人是嫡长子。
【探究活动1】
特别提醒: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嫡长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其母为正妻;第二,他是其母的大儿子。
【探究活动2】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
关系: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
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共同作用:①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②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探究活动3】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教材p2)
同:
不同:
都是地方管理制度;
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分封制较内外服制是进步,通过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来治理国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所加强。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聘礼
朝礼
飨礼
射礼
祭礼
丧礼
婚礼
冠礼
八 礼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达到贵贱有序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达到上下“和同”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
——《礼记·王制》
礼乐制度
■定义:文化制度。
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相传周公制礼
■内容: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上千种,
■目的:规范贵族身份,使社会形成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达到社会和谐目的。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礼乐制度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智慧——从争夺到稳定
世袭制:王权从多姓到一姓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无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
注: 国人实际上指的是住在城里的贵族。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P3第12行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东周——制度转型
——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分封制解体
1、春秋:
2、战国:封建制开始产生
——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3、转型实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秦王朝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
——烟波 《全球通史》青少版
皇帝


三公九卿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帝制度是核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公元前二四六年至公元前 二一○年在位。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按《史记·五帝本纪》之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改“王”为“皇帝”。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1.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
(1)皇帝制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u)。他穿的衣服称衮(Gun)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Xi),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度
中央行政中枢是?
中枢:指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
行政中枢:指的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心和决策核心,在中国古代,决策机构是中枢机构,但中枢机构不一定是决策机构
皇帝
九卿
左、右丞相
“百官之长”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
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中央:三公九卿制
有何特点?
互不相属
相互牵制
军权皇控
家国同治
2、参政方式:“廷议”
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最后由皇帝裁断
(3)地方 推行郡县制
地方制度:全国推广郡县制
(1)原因:在总结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秦实现了大一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人民版必修一历史第6页
主要不同点 分封 郡县
中央与地方关系
地方长官产生方式
影响
间接管理
垂直…
皇帝任免
世袭
易割据
利统一
地方:郡县制
(特点及意义)
皇帝


三公九卿
最高统治者
中央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示意图
作用:
①彻底废除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②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③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⑤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料1: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史料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3:“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睡虎地秦墓竹简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四)文书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秦朝文书
材料一: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 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律》
材料三:“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条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统一后,统一车轨,修驰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秦朝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十分严密。
情况: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影响:
(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 传送到全国各地
(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大一统中央集权治理模式)
评价
积极影响 疆域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
政治 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专制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专制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经济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民族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文化 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等
消极影响 政治 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
经济 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思想 文化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两汉:中外朝制度
汉初,汉承秦制,依然为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权逐渐由中朝掌握
③到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成为了新的中枢机构。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中央政治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继位之初,丞相田蚡就很跋扈,为削弱丞相权力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内朝)由一些地位不高的尚书、常侍等皇帝亲信组成。三公演变为外朝。中朝掌决策,三公掌执行。
东汉,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重臣专权、王莽篡政的历史教训,继续削减了“三公”的权力,执行权也被架空,尚书台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
中央行政中枢是?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东汉:尚书台
西汉:中外朝制度
内外朝的循环:内朝外朝化,皇帝设立新的内朝架空外朝
东汉
皇帝






曹魏
皇帝






两晋
南北朝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2.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草拟
审核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③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作用:
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成熟

(中枢体制的创新)
创新之处: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互相牵制 加强皇权
A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群相制度
3. 宋:二府三司制
“国朝兵权,隶于三衙,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吕中:《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
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权进一步被分化,皇权得到加强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枢 密 院






中书门下
军政
行政
财政
隋 唐 三省六部制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宋:二府三司制
三 司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
4. 元:一省两院
材料1: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元代实行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即为宰相
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
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但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结合所学并思考:为什么元朝要实行一省制?
5. 明:废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设内阁,六部直属皇帝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权力的膨胀,是否意味着皇权的相对下降?”
内阁始终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内阁权力膨胀是专制皇权的体现。内阁不等同于百官之长的丞相。
明:废宰相,设内阁
行政中枢:内阁
职责:起草诏令
处理政务
职权: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
皇权强化
5.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同:都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异:丞相有决策权,地位明确,牢固;
内阁阁臣无决策权,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只是内侍咨询机构,其地位职权完全取决于皇帝。
内阁首辅==宰相

6. 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1:“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2:“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为什么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设立后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
军机处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作为顾问、内侍机构,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顺治
康熙
雍正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内阁—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限
南书房
皇权得以加强
军机处
皇权高度发展
清朝:
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原因:
直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根因:加强皇权
特点: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
简化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品级不高、跪奏笔录、
完全听命于皇帝。
职责:
清代:军机处
明清皇权强化,实质反
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小结: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趋势。
君臣礼仪变化
中国古代
(秦汉)
坐而论道
(唐宋)
站议时政
(明清)
跪受笔录
皇帝调控中枢策略
分散权力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转移权力
中外朝
尚书台
内阁
军机处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行政中枢演变的特点
封建社会不断地寻找一种既有效率又无威胁的辅政制度
行政中枢作为君主专制的防错机制存在,既是对皇帝的辅佐也是对皇权的制约。
特点一:始终围绕加强皇权和削弱相权来进行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是变化的主要动因。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先秦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服”即职事,本意为服事天子。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方国。商王与方国首领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独立性强关系松散。
周王与诸侯国君大多存在血缘关系,凝聚力强,但诸侯国仍有一定的独立性,未实现中央集权。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郡县制
C

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汉郡统辖。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虽诸侯国仍长期存在但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东汉监察区“州”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
二级 三级
① 西汉: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
汉武帝时推恩令细分王国,设刺史检查地方(郡县二级制)
②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
中央派出的
监察机构
州刺史/州牧
地方一级行政单位
掌行政权、领兵权
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
—刘邦
影响: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
唐玄宗时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又称藩镇、方镇),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自募军队、任免官吏、自行征税,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755—763年安史之乱,虽最终被平定,但藩镇林立局面延续了百余年。

隋唐:
唐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②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③唐玄宗:在边境设立十藩镇,长官为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
④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道(节度使) 州 县(三级制)

路 州(府) 县(三级制)
为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
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行省制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为中央工作,权力大而不专
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行省制度的双重性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元:
行中书省简称省,双重性质
中书省,腹里,晋、冀、鲁
宣政院辖地:藏、青、川
设行省 路 府 州 县(五级)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务、按察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三司分权,设立巡抚。明代的巡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到清朝,巡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成了一省长官;由负责监察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特点:
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的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明清:
省 府 县
明: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
清:督抚-18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
清朝督抚制度示意图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地方级制
东汉 (郡国并存、推恩令)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设节度使)、州、县 三级制
宋朝 (收精兵、编禁军,设文官担任通判)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多级复合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结合所学并思考: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趋势:
制度发展有沿袭性,也有变革性;
行政区划以三级制为主体,县设置最稳定,高层政区变化大;(下稳上动)
中间虽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西汉 ①汉初:
② 问题: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③东汉晚期:
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
形成 的局面。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废郡,以州统县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王国
州、郡、县三级制
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唐 ①州、县二级制→
②唐中期以后: 势力
两宋 州和县二级 →
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 :
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 )司、( )司、( )分割,
后向各省派出 总揽一省之权。
清 :
除巡抚外,设 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道、州、县三级制
藩镇割据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
省、府、县 三级制
巡抚 巡按
省、府、县三级制
总督
中枢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二级制
汉朝 承袭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 郡县二级制(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逐渐消失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隋朝:州县两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扩大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明朝 废宰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雍正时设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制
小结2:从秦至清政治制度变化表
演变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演变特点:①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革;②县始终是最低级行政机构,稳定性强;③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名称变动较大;④地方层级增多,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演变特点:①皇帝通过削弱、分化相权来强化皇权;②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二)地方行政体制:
1、西汉:
2、东汉:
3、魏晋:
4、隋朝:
5、唐朝:
6、宋代:
7、元代:
8、明朝:
9、清朝:
小结:趋势
郡县两级制(郡国并行制)。
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领兵权,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①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后,设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①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
②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时期,
形成省、府、县
三级行政体制。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