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改革。
改革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改革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其间既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变革,也有补偏救弊、拯救危局的局部调整。
思考:当我们在研究改革时,要涉及哪些方面?
原因
客观、主观、直接
时间人物性质
内容
特点
影响
积极消极
启示
经验
教训
“ 求新”“ 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通过历代变法的内容,了解中华民族在政治制度上不断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当代:民族复兴
张居正
改革
商鞅
变法
孝文帝
改革
王安石
变法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戊戌
变法
清末
新政
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
过渡
时期
民国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就
曲折
1978年
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社会
转型
少数民族
封建化
(汉化)
王朝中后期
的自救
资产
阶级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从“周制”到“秦制”
从贵族等级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官僚制
“秦制”的补充
与调整
以“西法”改“秦制”
走向“近代化”的探索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社会转型之时
民族交融之时
积弊倾危之时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春秋
时期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战国
时期
魏国:李悝变法(前445-前396)
楚国:吴起变法(前386-前381)
齐国:邹忌改革(前357)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前338)
韩国:申不害变法(前355)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前325-前298)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铁犁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大量私田出现,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小农经济
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新兴阶级:地主、自耕农、士
政 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
奴隶社会
逐渐瓦解
封建社会
逐渐确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
定
变法成为一股潮流!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①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②政治: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诸侯国要求实现富国强兵。
③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变法。
④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各国受法家思想影响。
(2)商鞅变法的个性背景:
(1)各国变法的共性背景:
公孙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又称卫鞅,后封于商,后人称商鞅。
① 商鞅个人努力与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② 吸取各国变法经验,且符合秦国实际国情;
③ 秦国的早期改革和争霸需要;
④ 秦国旧贵族势力较弱;
⑤ 民风质朴尚武等。
【一般需要根据
材料具体分析】
①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②政治: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诸侯国要求实现富国强兵。
③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变法。
④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各国受法家思想影响。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 商鞅变法的内容 制度创新
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 授田于百姓
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政治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②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社会
①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奴隶制早期国家(血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你认为最能体现变法性质,推动社会转型的是哪一项措施?为什么?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②性质: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③意义: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统一霸业奠基。
内容速记
“ 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农经济)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官僚政治)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增加赋税)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中央集权)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户籍管理)
石器、骨器、木器
井田制
集体劳作
宗法分封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制
郡县制、官僚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小农经济
社会形态
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
技术进步
春秋战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
世卿世禄
贵族政治
土地公有
不得买卖
刀耕火种
生产落后
试以商鞅变法为例,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国家治理能力变迁:春秋战国逐渐摆脱早期国家血缘对政治的影响,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成熟国家转变。
时
空
前秦统一北方
东
汉
东晋255--316年
西晋 255--316年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朝439—581年
南朝420—589年
宋——齐——梁——陈
魏220年
吴
229年
蜀
221年
三国
220—280年
北
魏
隋
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
阶段特征: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民族交融
民族杂居
文化交融
民族交融
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人物卡片
成长经历: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文化
意义
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祭孔尊儒。
① 迁都洛阳;
②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均田制与租调制:
①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
政 治
经济
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 改革
生产方式农耕化
制度封建化
生活的汉化
思想儒学化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是地方基层组织。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以自保,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北魏统一后,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地方的赋税由他们代为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知识补充
政治制度
封建化
经济生产农耕化
思想文化
儒学化
生活习俗
汉族化
统治中心
中原化
孝文帝汉化改革彰显:中华一统意识
【对比探究】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异同。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土地
侧重点
相同点 废除井田制,授田百姓,允许土地买卖,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侧重于富国强兵。
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侧重于制度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政权的封建化,都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成功。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权(行政)
钱(财政)
兵(军政)
收权
地方
文官制度与强干弱枝这背后有何隐患?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3.北宋——王安石变法:
变法:①宋仁宗—范仲淹“庆历新政”。
措施: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
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抵制,很快失败。
范仲淹像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澄清
吏治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
均公田:均衡官员职田。
富国强民
厚农桑
修武备
减徭役
推恩信
重命令
厉行法治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王安石像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为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王安石变法内容:
富国:均输法 (合理采办物资)
青苗法 (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
免役法(募役法)(出钱代替劳役)
市易法 (平抑物价)
方田均税法 (清查耕地数量、质量)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
强兵:保甲法(训练壮丁,兵农合一,精兵简政)
保马法(民间养马,扩充骑兵,改进兵种)
将兵法(将兵合一,优化军制)
育才:改革科举、唯才用人、整顿太学
(选拔俊杰,择优录用,克服 “恩荫” 的弊病)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战斗能力
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革新人才宣传革新思想
3.北宋——王安石变法:
变法:②宋神宗—王安石“熙宁/丰变法”1069年。
变法的另一面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宋史·司马光传》
变法缺乏政治改革的支持?
好经让人念坏了?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失败根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没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司礼监
代帝批红
东西厂
锦衣卫
利用特务机关
操弄权柄 铲除异己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明)照文华 《嘉靖平倭祗役纪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内部:明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亏空,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北方蒙古贵族南下劫掠,东南倭寇猖獗葡占澳门。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任内阁首辅。
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裁减开支。
边防新政:内修防备——操练边军,增修长城。
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
赋税改革: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考成法: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
张居正相继起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抗倭。
“一条鞭法”
架构图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课堂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
性质
目的
结果
内容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经济:财政收入问题
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
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
标准:是否实现改革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
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
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
改革
从晚清到民国
救亡图存之时
王朝“自救”之时
政局动荡之时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
角度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影响
政治方面 1.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2.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政治
民主化
经济方面 1.奖励实业,开矿筑路; 2.改革财政,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经济
工业化
文化教育方面 1.普设学堂,中西兼学; 2.设译书局,准许报馆; 3.奖励发明,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教育
近代化
军事方面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军队
近代化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方案,倡导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并没有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变法图存
特点: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推
进
社
会
近
代
化
1.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
1905年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
预备立宪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君主立宪
1911年
废军机处,建立皇族内阁。10月武昌起义爆发。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能
使清政府摆脱困境,
改革官制
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
振兴商务
改革教育
改革法律
2.清末新政—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
(1)背景:
1901年《辛》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
政治: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
经济: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
教育:推行癸卯学制,废科举(1905),建学堂,兴留学
军事:改军制,扩新军
清末新政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设立商部
奖励工商业
改革官制
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商部规定:凡投资现代工业2 000万元以上者,可以被封为一等子爵,投资在80万以上、30万以上、10万以上者,分别授予三品、四品、五品衔。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B.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C.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媒体壮大、新型知识分子涌现
自身掘墓人
地方士绅、乡绅、商绅崛起
准议会出现、资产阶级壮大
C
真
假
or
遮羞变法?与虎谋皮?
托克维尔定律:
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刻通常是在其开始改革之际。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改革无法摆脱立宪与君主专制、汉族与满族的矛盾缠绕,于是,清末立宪必然陷入“越改革越激化矛盾,矛盾越激化改革越激进”的恶性循环。
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背离性
(3)评价:
(1)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近代化);
(2)为辛亥革命增加思想基础、阶级基础、武装力量等,加速清朝覆灭 (思想近代化、军事近代化);
(3)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激化革命。
2.清末新政—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
历史的悖论
3.民国时期的改革: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改革。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推动社会生活移风易俗,除旧布新。
国民政府1928年形式统一后,组织“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改用阳历
改进礼仪
变换称呼
①整顿税务和金融:收回关税主权,成立四大银行;
②进行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发行法币取代白银,把发行权收归中央;
③大力发展实业:金融、国防、交通、工业、基建等。
法币:
法定货币、法偿币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民国改革
西学东渐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期
救亡图存
视角
探究: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救亡图存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近代化)
1.主题:
2.局限性(失败的原因)
3.意义:
改革 意 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探究: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近代化)
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下,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1956年
1978年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深刻变革
探索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时空观念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土地改革法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人大
、五四宪法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
人民公社
大跃进
十年 文革
文化大革命
徘徊 期
八二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3年 1956年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一根二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949 195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土地改革
1950年-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社会变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1954年
过渡时期1949--1956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探索
1956
1958
1961
1964
1966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
1956年,中共八大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标志,共产党人努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三面红旗)
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两头好 中间差
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经验。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八字方针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
1965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
“铁人”王进喜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探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对内改革:
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
对外开放:
①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
意义: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农村改革——旧貌换新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2014"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搞好国营企业
01
发展私营经济
02
深化国企改革
03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城市改革——放手焕活力
0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体制改革——壮丽新篇章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2012
中共十八大
2013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9
十九届四中全会
2017
中共十九大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的特点:
①改革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方向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市场取向。
③改革目标模式上,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方法上,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深化、渐进式推进。
⑤改革总体部署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
⑥改革动力上,既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启示: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思考】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
——改革具有必然性
——改革具有艰巨性
——改革具有曲折性
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张居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裁撤闲差衙门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梁充满仇恨。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特点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历史中的智慧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的可能性
1、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
3、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改革的目的
1、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改革
因素
规律总结
改革成败因素
1、是否顺应社会潮流
2、改革策略是否得当
3、改革者的实力强弱和政治素养高低
4、改革是否符合多数人利益
5、反对力量的强弱
6、改革措施是否全面、符合实际并得到有效贯彻
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4、要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
5、改革措施要切实有效
改革
成败
6、注意协调各方利益
7、处理好新旧制度文化关系
8、改革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
9、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
规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