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日新月异 ,沧海桑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富国强兵 ——
救亡图存 ——
民族复兴 ——
目
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840年以前
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简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背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示意图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大发展时期。(1)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2)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3)思想: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出现;法家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商鞅
目的
内容
意义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实行二十军等制)、什伍征兵制
③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严明法度、什伍连坐、推行县制、拆家为户
④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①直接: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深刻: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富国
强兵
集权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如何看待“商鞅之死”和“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商鞅是王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贵族们不敢对王权发出不满,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商鞅身上,所以秦惠文王刚刚即位,商鞅就被诬告谋反。对于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变法已全面实施,改革也走上了正轨,况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没有感情障碍,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是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
商鞅变法使秦国"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潮流;“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表明变法深入人心;商鞅变法为之后各国变法指明了前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①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④统治者受汉族制度、文化影响,力主改革。
(1)背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抑制兼并,农民得到土地,缓和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
三长制 地方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打击了保守势力;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俸禄制 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推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租调制 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农民负担减轻,许多受豪强庇护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的收入。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通婚
汉语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①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②加速了北方各族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④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⑤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⑥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影响。
兵
军事:_____
行政:_____
财政:_____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设置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
权
钱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雪夜访普图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军费开支 所占比例
钱 36822541 33170630 9940147 30%
绢帛 8745535 7255640 7422768 102%
粮 26943575 30472708 23170223 80%
草 29396113 29250469 24980464 80%
年 代 收入(贯) 支出(贯)
lO2l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1065年 1l613万余 13186万余
宋仁宗时期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1)背景:
①内忧: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②外患:西夏、辽的威胁;
③庆历新政的失败。
(“三冗二积”:“冗兵”、“冗官”、“冗费”;“积贫”、“积弱”)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 (989—1052)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机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神宗即位以前,就曾读过王安石给仁宗皇帝上的万言书,非常欣赏。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到中央,恳切询问变法谋略。王安石向他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坚定了神宗变法决心。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二十岁的宋神宗赵顼即位后,血气方刚,雄心勃勃的向宋太祖学习,“意在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可是百年的太平,既定的国策让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支持他。只有王安石的激进、大胆改革思想合他意。
愁眉不展的宋神宗
“拗相公”王安石
(2)目的:富国强兵,维护统治
核心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3)内容:
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 元佑更化”。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进步性:
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4)评价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明世宗宠信道士,烧炼丹药引起社会上
炼丹求仙风气之盛。
(1)背景:
①明中叶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府库空虚,农民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倭
寇
骚
扰
葡占
澳门
明中期以后,北方蒙古经常寇边劫掠,嘉靖帝在位45年就被掠夺达30多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史称“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京城也多次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狂,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后逐渐占领澳门。
鞑靼劫掠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②明中叶后,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2)内容:
政 治 (整顿吏治)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考成法 军 事 (边防新政) 内修防备 起用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经 济 (赋税改革) 清丈土地 一条鞭法 张居正
(1025—1582)
核心: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①简化税制;②增加国家税收;③农民负担减轻,对国家依附关系有所放松;④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张居正改革有哪些作用?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被废止。
思考:为何苦心经营十年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改革触犯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缺少统治者的支持;明朝时弊过多,积弱已久;张居正自身的问题……
【课堂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
性质
目的
结果
内容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经济:财政收入问题
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
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
标准:是否实现改革的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
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
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840-1949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直接影响;康、梁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姓名
著作 《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变法通议》 译《天演论》 《仁学》
主 张 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共同 主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召统筹全局折》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持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1日——9月21日)。
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全
变 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2)时间:1898年6-9月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戊戌变法措施 政治 ①改革行政机构;
②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③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等
经济 ①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
②奖励发明创造;
③提倡私人办实业;
④改革财政等
文化 ①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
②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
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京师大学堂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杀、杀、杀!!”
谭嗣同
康广仁
刘光第
杨深秀
林旭
杨锐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就必须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维
新
遗
产
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旧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天足会”奖章
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纪念
京师大学堂牌匾
今日的北京大学
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5)历史意义:
从背景看:
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从内容看:
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从历史功绩看: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
爱国性
进步性
启蒙性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洋考查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编练新军;奖励工商业,设立商部;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教育体制;颁布法令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
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3)性质: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
清末新军
(4)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材料一: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钦定宪法大纲》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币制改革
新法币
教育改革
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49年至今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1954年宪法
大跃进期间“高产卫星”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
1958
1960
1964
1966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标志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进一步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019年
2013年
2017年
2012年
1978年
(1)决策
(2)内容之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
搞好国营企业
01
发展私营经济
02
深化国企改革
03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0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之城市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进口博览会
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贸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区
对外
开放
兴办经济特区
(2)内容之
对外开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
(2)内容之深化体制改革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
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数据
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
年均实际增长9.5%,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
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
进入世界前列
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课堂总结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的可能性
1、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
3、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改革的目的
1、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改革
因素
规律总结
改革成败因素
1、是否顺应社会潮流
2、改革策略是否得当
3、改革者的实力强弱和政治素养高低
4、改革是否符合多数人利益
5、反对力量的强弱
6、改革措施是否全面、符合实际并得到有效贯彻
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4、要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
5、改革措施要切实有效
改革
成败
6、注意协调各方利益
7、处理好新旧制度文化关系
8、改革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
9、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
10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
规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