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9:5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任务目标】
02
了解中国重要变法和改革,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01
03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认识改革和变法所处的特定环境,运用多种历史资料分析改革的时代背景过程,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对历代改革的学习,感悟改革家的精神品质,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时空定位
商鞅
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改革
公元前
356年
5世纪后期
1069年
1898年
1978年
封建改革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改革
资产阶级改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 的推广,使 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 。
(3)内容: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社会领域 。(填序号)
①革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②实行什伍连坐
③想实行俸禄制
④建立县治
⑤度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4)影响:打击了 ,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泰国成为 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问题式预习
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
图解历史
经济
土地私有制
取代井田制
政治
军事
县制取代封国采邑制
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
封建政治制度产生
封建经济基础建立
封建上层建筑确立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 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是什么
问题式预习
认知升华
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进行的。
孝文常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交融推向高潮。
01
02
03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问题式预习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都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官僚机构的庆历新政,但最终失败。
目的:
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结果: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最终被废止。
图解历史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王安石变法
强兵之

社会矛盾激化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军器监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任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张居正改革
①内容:大力整肃 ,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 ,改革税制。
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张居正死后,除 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问题式预习
阅读教材P22-23插图“商鞅”“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王安石”“张居正”。思考:这些改革者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材开发
戊戌变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 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③思想:西学东渐
及 的兴起和发展。
(2)过程
1895年 公车上书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1898年9月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3)作用
①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 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4)认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 在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阅读教材P24“历史纵横”。思考: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材开发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
(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 (填序号)
①设立矿务铁路总局 ②派遣留学生③编练新军④设立译书局 ⑤奖励实业
(3)作用:客观上促进了 的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3.民国时期的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多以失败告终。
问题式预习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不同点
认知升华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发展资本主义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性质 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的改革
(1)内容:推行 和各项民主改革。
(2)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 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开始时间、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 》和中共八大。
(2)认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 ”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问题式预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
(1)重大决策
问题式预习
时间 会议 决策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停止“ ”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确定了 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制度、
推进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将 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024年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 提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教材开发
1949—1956年
1956—1978年
1978至今
1949—1952年
1953—1956年
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要形式、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主导
从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949—1952年
公有制和私
有制并存
(2)改革内容
问题式预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私营经济
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单一公有制
计划经济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脱贫
攻坚战
乡村振兴
战略
搞好国营经济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开放
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意义
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 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问题式预习
当代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五个转变
(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
(5)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认知升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图解历史
南方谈话
理论提出
确立目标
中共十四大
确立基本框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
理论完善
21世纪初
基本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
任务1 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
1.史料探究
材料-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从而完善了国家形态。秦统一后将泰国的制度推向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说明其对当时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任务型课堂
材料二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封建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交融都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任务型课堂
材料三 王安石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役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张居正改革则是“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先行改革吏治,提出“考成法”成为他改革的政治工具,这就使改革比较有政治策略。万历五年(1577年),从整顿土地、户口实数入手,抑制土地兼并和人口流失现象,均平赋役。同时,实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摘编自王晓如、姬炎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比较》
(3)指出材料三中两人推进变法改革的不同策略,并说明两者改革目的的相同之处。
任务型课堂
2.史论拓展--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改革
(1)原因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吸引,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⑤缓解统治危机,如宋代的积贫积弱
(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改革中,新旧势力力量对比。
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③改革家个人的素质。
④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需要全社会的互动)。
⑤需要解放思想。
⑥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3)启示
①改革要顺应民意。②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③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任务型课堂
3.迁移应用
(1)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擅杀耕牛者严惩”。这体现( )
A.变法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
B.这一时期的秦国经济领先于六国
C.变法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D.变法强化了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任务型课堂
任务2 中国近现代的变法改革
1.史料探究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自光明日报《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任务型课堂
材料二 改革开放
——摘编自陈永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回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济举措,并说明进入第三阶段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任务型课堂
第一阶段 1979-1984年 农村改革引发城市国企改革
第二阶段 1985-1992年 探索向市场经济转轨
第三阶段 1993-2002年 完善市场机制
第四阶段 2002年至今 探索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
2.史论拓展--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
(1)必然性
①根本原因: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②客观需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需要。
(2)主要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主要内容还有:
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和服务型政府。
③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⑤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等。
任务型课堂
3.迁移应用
(1)19世纪末,梁启超指出:“西国学校,种类非一,条理极繁,而惟政治学院一门,于中国为最可行,而于今日为最有用。其为学也以公理公法为经,以希腊罗马史为纬,以近政近世为用。”其主要目的是( )
A.实施教育改革助推救亡图存
B.反思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
C.呼吁青年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剖析西方教育的本质问题
任务型课堂
3.迁移应用
(2)(2024·湖南卷)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任务型课堂
提质归纳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
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古 代
近 代
现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