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9: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培养家国情怀。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中外朝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三省六部
藩镇割据
二府三司
中书省制
废宰相
权分六部
设内阁
军机处
行省
废行省设三司

内外服制
中央:
地方:
州—郡—县
道—州—县
郡—县
路—府—县
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省—府—县

时空坐标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朝——内外服制
内外服制:(松散联盟)
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直接控制)
王畿四周是间接管理外服。(间接控制)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思考: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朝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由商部落首领汤(商汤)率领部众推翻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的统治后建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一带,后多次迁都)。
(三)、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西周(前1046~前771年 ),中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
含义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分封对象 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权利 封地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赋税
分封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发展轨迹 始于商,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
影响 积极:①加强了对地方 的统治;
②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消极:诸侯独立性强,导致分裂割据
(1)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
(2)、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
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秩序。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特点 ①家国同构(“家国一体”);②贵族政治;
实质 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分配相结合
(2)、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
内容
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②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评价 保证了(西周)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稳定了统治。
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是中国宗法观念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
(3)、西周政治制度——礼乐制
含义 ①“礼”: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乐”: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
目的 维护分封制及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 (要求不同等级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周王舞列规模·八佾
诸侯舞列规模六佾
(3)、西周政治制度——礼乐制
合作探究一:思考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合作探究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1:甲骨文(商朝)
“癸卯卜,今日雨?”、“帝其降堇(饉)?”(大意:癸卯日占卜,今天会下雨吗?上帝会降下饥荒吗?)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神权政治)
史料2: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礼记·大传》
2、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宗法色彩)
史料内容3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
——《史记·周本纪》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
经济
民族
思想文化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国变法图强,郡县制、官僚政治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地主阶级形成,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南据岭南
西抵高原
东起辽东
北达阴山
思考:
秦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面对辽阔的帝国,秦朝采用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我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u,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1、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
2、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三公
九卿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 军事(虚设)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 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廷议
三公九卿,
各司其职,
互相牵制,
保证皇权。
职责:
职责:
3、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地方)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基层管理机构
郡县制作用:
①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分封制 VS 郡县制
建立基础
官员产生方式
官员权力大小
实质
血缘
地域
世袭
中央任命任期制
独立性强--大
听命中央-小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影响
前期稳定统治;后期地方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
合作探究: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思考: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睡虎地秦墓竹简
3、秦朝的政治制度——文书制度
2、汉武帝时期的行政中枢——中外朝制度
(一):两汉时期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中朝(或称“内朝”亲信侍从):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
(2)外朝:即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
(3)作用:设立中朝,中央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3、东汉刘秀时期的行政中枢——尚书台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东汉时期实际上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
东汉光武帝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二):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意义:
①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程序性分工
政事堂
(三):宋朝中央行政制度——二府三司制
事权性分工
职责:
1、中书门下:正刷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参知政事是副宰相。
2、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中书门下为政府、枢密院为枢府),同为中央政府机关
3三司: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合作探究:唐朝“程序性分工”和宋朝“事权性分工比较
vs
程序性分工
事权性分工
指的是根据处理事务的性质(军政、民政、财政等)来划分不同机构的职权范围。每个机构在其负责的领域内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和执行权,它们之间是平行的、互不统属的关系,最终都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种分工的核心在于,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被分割成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机构依次完成。它强调的是权力运作的流程和制约,目的在于保证决策的慎重和合理。在理想状态下,这三省的首长共同构成宰相集体。
(四):元朝中央行政制度——中书一省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制为一省制。
影响:宰相权力过大,相权反弹,威胁皇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五):明朝中央行政制度——废丞相,设内阁
1、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强化皇权
2、设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设立情况 阁臣权力 发展阶段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处理文案的侍从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 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发展完善
明神宗 张居正 任首辅 大权尽归内阁,居六部之上 权势增大
地位: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合作探究: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点 地位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的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特点:无实权,非法定机构: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结论: 内阁首辅≠宰相
内阁制≠宰相制
(六):清朝中央行政制度——军机处
设立 雍正时期
原因 直接:办理西北军务;
根本:加强君主专制。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
跪受笔录、上呈下达
性质 中枢秘书机构
影响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料1: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书·刘辅传》
史料2: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史料3: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中枢制度演变
史料4:“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
——《宋史·职官志》
西汉—中朝
方式:任用身边亲近的人
东汉—尚书台
方式: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方式:分化宰相权力
宋朝—二府三司制
方式: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
中枢制度演变
史料5: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史料6: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
史料7: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 ——《清史稿》
元朝—中书省
原因:分权导致低效率。
结果:相权反弹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影响:宰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内阁没有决策权,无法制约皇权
清朝—设立军机处
影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演变趋势:
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②承袭前朝制度,有所损益。
四、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汉朝地方行政制度
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思考:西汉初期,地方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
汉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削藩
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王国问题
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
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2、西汉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二级制
3、东汉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三级制
行政区划
长官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州刺史/州牧(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掌行政权、领兵权)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改称“州牧”。州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的局面。
(二):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三级制
(三):隋朝地方行政制度:州县两级制(废郡,以州统县)
(四):唐朝地方行政制度——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1、根据山川形势设道,先设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监察区
2、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行政区
3、唐中期以后,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四):宋朝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三级制
1、宋朝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监察区
行政区
四监司(监察机构)
2、影响: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分享。
(五):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①双重性: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中央派出机构
②辖区广泛
③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
①巩固多民族国家
②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的统一
③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
特点:
影响:
(五):明朝地方行政制度——省—府—县三级制
1、废行省,设三司:
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
明朝
2、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六):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省—府—县三级制
中央
府/州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清朝:督抚成为固定地方长官,制度正式确立
清朝初期继承明制,后逐步将督抚固定化:总督管辖一至数省,侧重军事、行政统筹;巡抚管辖一省,侧重民政、司法,二者均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有固定辖区、任期和明确职权,且纳入正式官僚体系,直接对中央负责。至此,督抚制度完全定型,成为清朝地方行政体系的核心制度之一。
督抚制度
督抚制度的雏形形成于明朝,但最终定型并成为正式地方行政制度是在清朝。
明朝:督抚为临时派遣,非固定制度
明朝的“总督”“巡抚”最初是中央为应对特定事务(如军事平叛、灾荒治理、协调地方三司)而临时派遣的官员,多由六部侍郎、都御史等兼任,任务完成后即回朝,无固定辖区和任期,也不纳入正式地方行政层级,本质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控的临时手段。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时期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 州 道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王国 郡 州 州 路、府、州 州、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1.制度发展有沿袭性,也有变革性;
2.行政区划以二级制和三级制为主;
3.行政区划上动下稳,县作为地方行政的基层区划最为稳定,高层政区变化大;
特点: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先秦
政治制度
中央
政治制度
地方
政治制度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
西周:封、宗法制
三公九卿制
中朝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一省制
内阁
军机处
郡县制
道路制
省制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