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20: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你重生了,你重生在民国时期,请通过选择让自己存活下去。
你选择重生为……
三民创业工作室
洪宪登基有限公司
中正嫡系控股集团
幸运的是,你上一辈子是苦学历史的尖子生,你发誓要好好利用这份优势闯荡民国政坛,于是你决定加入这个“公司”……
三民创业工作室
洪宪登基有限公司
中正嫡系控股集团
幸运的是,你上一辈子是苦学历史的尖子生,你发誓要好好利用这份优势闯荡民国政坛,于是你决定加入这个“公司”……
不好意思,“公司”倒闭了……
结局1: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选了一家快速倒闭的公司。
三民创业工作室
结局2: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选了一家快速倒闭的公司。
不好意思,“公司”倒闭了……
三民创业工作室
不好意思,你没有资格,OUT!
结局3:生不逢时,你没有资格参加文官考试……
洪宪登基有限公司
结局4:被资本做局了!!成绩名列前茅,但结果名落孙山……
不好意思,虽然你很有才华,但是这“没关系”……OUT!
洪宪登基有限公司
中正嫡系控股集团
历经千辛万苦,你通过了文官考试,你进入了“公司”,有三个月实习期。转正在即,领导问你要不要加入“国民党”,你选择…
年轻人,你很有前途,要不要加入我党?
加入
不加入
中正嫡系控股集团
历经千辛万苦,你通过了文官考试,你进入了“公司”,有三个月实习期。转正在即,领导问你要不要加入“国民党”,你选择…
年轻人,你很有前途,要不要加入我党?
加入
不加入
中正嫡系控股集团
你没有通过实习期考核,不能转正,OUT!
结局5: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最后不能转正…资本你赢了!
中正嫡系控股集团
你没有通过实习期考核,不能转正,OUT!
结局6: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最后不能转正…资本你赢了!
结局7:49年加入国军……不要说你的历史老师是我-_-||
中正嫡系控股集团
来不及解释了,赶紧收拾一下,我司去台湾团建!
结局8:49年加入国军……不要说你的历史老师是我-_-||
中正嫡系控股集团
来不及解释了,赶紧收拾一下,我司去台湾团建!
课程标准
1.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2.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知识线索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898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
1912
1913
1933
1949
1993
2005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新中国时期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复习旧知: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晚清
创立
发展
完善
中断
鼎盛
僵化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明经进士。
武则天:殿试、武举。
唐玄宗:
任用高官。
①原则:“取士不问家世” 。
②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制度。
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科举制度时断时续。
乡试、会试与殿试;南北卷制度。
八股取士。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1. 背景
材料1: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3: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1)政治:
(2)经济:
(3)思想:
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洋务运动开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①西学东渐的影响;
②科举制逐渐僵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维新变法时期清政府增加___________,选拔__________之才;
②废______,改试______,以________命题。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 过程
(1)戊戌变法期间(1989年)
经济特科
经时济变
八股
策论
时务策
材料1:臣窃惟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今学校未成,科举之法,未能骤废,则莫先于废八股矣。夫八股之无用,臣即业八股以窃科第者也,从其业之既久,知其害之尤深,面对未详,敢为我皇上先陈之……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经济特科六事包括内政、外交、经武、理财、格物、考工等。
时务策指针对时下重要事务提出的应对策略。
【思考】康有为奏请废八股的目的是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
(1)目的:
培养人才,推进变法;
(2)方法:
兴办学校,教授新学。
康有为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 过程
(1)戊戌变法期间(1989年)
结果:
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材料1:1901年,经济特科考试,也是清末唯一的一次,仅录取27人。皇太后并未重用这27人,只是“赏以饭碗”。
——房列曙《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1898年8月
敬遵成宪,照博学鸿词科例,开经济特科。
——1901年
材料1:今日育才要旨,自宜多设学堂,分门讲求实学,考取有据,体用兼赅,方有裨世用。……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必当使举人、进士作为学堂出身,以励济世才。
——张之洞、刘坤一《会奏变法图强第一折》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 过程
(2)清末新政期间(1901-1911年)
①1901年:设学堂
1901年,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_________,各府、州、县学改为__________,并多设____________。
大学堂
中小学堂
蒙养学堂
张之洞
  小学堂 中学堂 专门学堂 实业学堂 师范学堂
高等 两等 初等 1907 84623 126191 684657 30734 12639 8693 36091
1908 93579 155214 904987 35006 16590 13616 33072
1909 111519 199018 1170852 38881 18639 16649 28572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 过程
(2)清末新政期间(1901-1911年)
①1905年:废科举
至此,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材料1: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袁世凯《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
材料2:1904年7月4日(光绪三十年五月廿二日),清王朝举行甲辰恩科殿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此次考试在保和殿举行,共273名贡士参与,最终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分获状元、榜眼、探花 。清廷于1905年正式废除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标志着甲辰科考成为这一人才选拔体系的终结点。——百度百科
刘春霖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清末新政期间(1901-1911年)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P40史料阅读: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的核心主张及其目的。
(1)核心主张:
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2)目 的:
②培养新政人才;
③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①换取列强支持;
④维护清王朝统治(根本)。
2. 过程
袁世凯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根据材料概括废除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3. 影响
材料1: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束缚新教育发展的枷锁被打碎了,学堂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儒学的一统天下的局面。……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堂而皇之的进入学堂,以近代自然科学和西方社会科学为代表的“新学”逐渐为国人所看重。——摘编自顾丹《晚清废科举研究》
材料2:废八股改策论的决策……千百万生童举子“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要“聚而殴之”,直隶士人甚至要对康行刺,足见斗争之尖锐。龚郭清《戊戌变法运动透视》
①破除儒家意识形态,动摇专制思想基础;
②推进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
③阻断旧式读书人出路,阻碍社会阶层流动,遭到激烈反对。
材料3:自罢科举后,中大学毕业,无噉饭之所,于是纨绔子弟,终日逸游,贫困之士,有志莫逮。甚至平民义务学校,免费供膳,犹辞不入。强迫教育之今日盛,反不若科举时代能使人力争向上也。——摘编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④社会教育事业倒退,国民素质下降。
⑤促使武官军人阶层成为社会领导者。
瓦解了传统的________建制。
②立新: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门;
①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_;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 传统官制改革
①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②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1)背景:
(2)内容:
外务部
六部
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
清朝外务部大臣与外国使节合影
(3)影响:
清末外务部
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这一时期的文官设置,以西洋官制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关逐渐分立,基本建构了中国文官的近代框架。
对选官制度进行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2. 选官制度更新
(1)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①初步设立(1901年):
②正式设立(1904年):
近代中国第一个教育法令,又称“葵卯学制”
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
考试结果
最优



最下
奖励出身
翰林
进士
举人
贡生
生员
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奏定学堂章程》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2. 选官制度更新
(2)留学生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别赐予贡士、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内容:
归国留学生考试
(每年一次)
考试结果
最优


赐予出身
翰林
进士
举人
分配相应官职
1872年赴美留学幼童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3)影响:
詹天佑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
(1)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月)
1. 思想依据: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 内容:
行政权
司法权
中国古代
行政权
考试权
监察权
西方近代
立法权
孙中山
3. 特点:
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4. 意义: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5. 局限性:
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五权分立 行政 立法 司法 监察 考试
考试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文官高等考试科目 甄录试 ①国文 ②历史 ③地理 ④笔算
初试 ①国法学 ②刑法 ③民法 ④国际公法
⑤行政法 ⑥经济学 ⑦财政学
大试 ①现行法令解释 ②设案之判断 ③草拟文牍
考试选官
甄别选官
1. 考试选官——针对未当官者
(1)建立: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_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2)实施:
民国男子年满____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_______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由_____________负责。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文官考试法草案》
21
女子
政事堂铨叙局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考试选官
甄别选官
1. 考试选官——针对未当官者
(3)局限性:
材料1: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
然而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郁达夫
北洋政府的腐败使至文官制度未能实现公平选才。
材料2: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2. 甄别选官——针对未当官者
考试选官
甄别选官
(1)对象:
主要是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2)方式: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3)意义:
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材料1: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适应了转型时期的社会需要
保荐入职的鲁迅
(1)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_______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2)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__________,以_____形式确立了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3)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__________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公务员制度
1. 确立:
2. 依据:
3. 内容:
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官吏”称谓
“公务员”
戴季陶 考试院院长
人事制度变化:
考试院
《考试法》
法律
甄别审查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公务员制度
4. 特点:
材料3: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考试为主
开放平等
制度健全
党派性强
中西结合
选任脱节
材料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教材P41
材料2: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公务员制度
5. 评价:
材料2: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白钢《政治制度史》
材料1: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官制度。这种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①官员选拔制度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无法禁绝,存在严重的录而不用的诟病。
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民国时期最终未能成功健全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
(1)积极:
形成了制度化、规模化的文官考选体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消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1. 含义
干部: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干部制度: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沿用旧制,后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2. 发展历程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民主时期
新中国后
改革开放
中共十八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3. 根本原则:
党管干部
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意义?
党管干部: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①提升干部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效率;
②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1. 发展历程:
(1)初步形成:
(2)正式形成:
(3)发展完善: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年份 岗位数 招聘人数 报考人数 竞争比
2020 13849 24128 1395845 57.85
2021 13172 25726 1502272 58.4
2022 16745 31242 2047281 65.53
2023 17655 37100 2500701 67.4
2024 18948 39561 2831327 71.57
2025 20810 39721 3196496 8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2. 内容: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办法。
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P43【学思之窗】分析2018年修订公务员法相较于2005年,有何变化?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材料1: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法》(2005年)
材料2: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变化:
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3. 意义: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废科举:背景、过程
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的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
0
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