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大练习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大练习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9 15:2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2028届语文大练习(2)
出题人:李静雯
审题人:吴博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人贺知章的诗句众口相传。此
君浙江人,为官后长居长安,晚年回到故乡,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在朝当
官,必须说唐代的国语(雅言),这跟自小熟悉的吴越方言有很大差别。几十年
后回去,还能“乡音未改”吗?在外谋生者,游走四方时,必须跟使用国语或
各地方言的人打交道,不知不觉中,乡音就改了。前些年我在港中大教书,某
次参加香港潮州商会雅集,恰好汕头电视台来录节目,希望大家都为家乡说几
句。在场的人要不粤语,要不普通话,只有我自告奋勇、用自认为标准的潮州
话侃侃而谈。可很快地,我就意识到自己语言笨拙乏味,都是简单的判断句,
像初中生一样。事后反省,口音没变,语法没问题,但我离开家乡四十年,这
四十年中涌现的大量新词及新的表达方式,我都必须在脑海里翻泽一遍,才能
磕磕巴巴说出来。这不太流畅的“乡音”,还能说“未改”吗?当然,贺知章
生活的时代,语言变化没有今天这么大,但长期在外生活的,说话不可能不受
周围环境的影响,“乡音”其实很难保持纯粹。
这种尴尬局面,是方言区长大的人所必须面对的。我在《作为学科的文学
史一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一书中,专门讨论为何上一世纪二三十
年代的北大课堂一定要发放讲义,主要原因是教授们方音很重,北方学生听不
懂。等到八十年代我在北大教书,沟通没有问题,但南方口音依旧是个遗憾。
可我没有自卑感,甚至半开玩笑说,北方朋友太可惜了,他们块少方言与国语
之间的巨大张力,语言敏感度不够。
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里的中共领袖,为何选择讲方言而不是普通话?中央
文史研究馆开会,我提出这个问题,有知情人回答:当时电影主管部门曾召集
各地影院负责人征求意见,问银幕上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到底该怎么
讲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认为,毛泽东应该讲湖南话、邓小平应该讲四川
话,因为此前的电视新闻或纪录片已做了大量铺垫,大家对他们的声音有记
忆,让他们在银幕上改讲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好接受。于是有关方面规定,
历史影片中,中共政治局委员以上讲方言,以下说普通话。当然,考虑到接受
度,讲的都是改良过的方言或方言腔的普通话。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老
师上讲台,不用测试普通话,学生能听得懂就行。
最近这些年,常有年轻的潮籍朋友来访、若不特别说明,单从口音已经分
辨不出来了。这让我既喜又忧。喜的是家乡普通话推广得很好,忧的是方言逐
渐丧失。在大一统国家,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方言及地方文化日渐衰
第1贞共8贞
扫描全能王创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