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历史期初试卷
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表格相应的题号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这个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不是赔款,不是割让香港(岛),而是五口通商。”“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
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们的感慨源于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3.史学家陈旭蔍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班都伴随着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4.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
汉阳铁厂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5.列强的侵略,使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下列事件中,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6.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7.《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8.识读地图是历史学习应掌握的技能。与右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相符合的是
A.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C.八路军主动出击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D.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9.1936年12月《桂林日报》: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指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0.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你能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A.近代化的探索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中共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1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2.20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发现,泰国至少领先中国30年;30年后,中国人再次发现,泰国已至少落后中国上海20年。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中、泰两国社会制度不同
B.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C.
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革命的推动
13.报纸中“今天”指的是
A.1997年7月1曰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14.2016年5月20日台湾新任领导人蔡英文就职当天,国台办评论称:蔡英文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这说明
A.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
B.台湾当局建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两岸的隔绝状态仍将持续
D.“九二共识”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15.2016年4月,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巴黎协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付诸的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61年前,周恩来在代表中国政府出席的一场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周恩来参加的这场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6.右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17.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后,美国代表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代表们“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原因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日关系正常化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8.大型百集史诗电视剧《毛泽东》真实、客观地展现了一段伟人的辉煌人生,下列关于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图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19.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壮烈牺牲的是
A、邓世昌
B、佟麟阁
C、邱少云
D、黄继光
20.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21.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迈进。
23.公私合营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4.与深圳一起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有珠海、汕头、海南和广州。
2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统一大业得以完成。
26.1993年,“汪辜会谈”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格1分,共6分)
27.1956年
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
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
28.我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
;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的改革。
29.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提出的“
”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四、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30.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右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转折之路】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光明之路】
材料四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0课
(4)材料四中“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党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正确道路?在探索这一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什么理论?该理论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材料二: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1984年1月26日《新华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伟大觉醒”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哪一年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分别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起作用。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中的图3配一段文字说明。并为材料二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将推动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ADBAB
DDBBD
11-20
DBDAB
CAADD
二、判断题
21-26
BAABBB
三、填空题
27.
三大改造
四人帮
2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
29.民族区域自治
一国两制
四、材料题
30.(1)“文化大革命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改革开放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村)
深圳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5)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1.(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2.(1)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新中国的外交
(3)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