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两次起义的领导人、时间、地点和结果。掌握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涵和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理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原因及必然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认识中国革命人为探索救国道路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付出的艰辛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国情怀)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屠杀数据
当时放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者拿起武器,进行武装反抗;或者是迟疑犹豫,坐以待毙。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武装反抗→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
①从大革命的失败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②.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大革命失败前后革命力量的对比 大革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
共产党党员 6万多人 1万多
工人组织成员 300万人 3万多
农民协会会员 910万人 大部分散落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一:南昌起义
③借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俄国革命道路:城市中心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城市→农村→全国)
1.背景:
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学习俄国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城市→农村→全国)
教训:效仿俄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行不通!!
一:南昌起义
2.南昌起义概况:
(1)时间:
1927年8月1日
(3)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2)地点:
江西南昌
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4)经过:
南昌起义(绘画)
八一建军节
军旗升起的地方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1949年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一:南昌起义
(5)意义:阅读朱德《纪念八一》,思考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革命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南昌首义诞新军,
喜庆工农始有兵。
革命大旗撑在手,
终归胜利属人民。
——朱德 《纪念八一》
1927年10月起义军一千多人到达
陆丰建立红二师。
1927年8月3日起,起义军撤离南昌。
1928年朱德和陈毅率领部分队伍转战湘南。
三河坝
800人
一:南昌起义
思考探究
1927年8月23日起,起义军撤离南昌
朱德和陈毅率领部分转战湘赣
湘南
瑞金
三河坝
海丰
占领南昌→撤出南昌,南下广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
思考: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还要南下广东?结果如何?
材料一: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
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共认为,广东军事地理上占有优势,工农运动也可称之为核心,加上财政丰裕,交通灵便,可以取广东为革命根据地。
敌人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撒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1、广东曾经是国民革命的发源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进。2、交通便利,利寻找国际援助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①背景: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遭遇严重危机
◎八七会议会址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②时间:
④内容:
1927年8月7日
③地点:
湖北·汉口
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打倒地主阶级,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枪 杆 子 里 面 出 政 权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⑤意义:
给组织涣散和思想混乱的共产党员指明了奋斗方向,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八七会议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2.秋收起义
①时间:
②领导:
③地点:
④旗号:
⑤攻打目标:
⑥结果:
1927年9月
毛泽东
工农革命军
湘赣边界
湖南长沙(中心城市)
起义受挫,进军农村,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开始打出自己的旗帜(工农革命军旗帜)来领导革命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文家市决策: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
三湾改编:
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建立党各级组织,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
实行民主管理,政治上官兵平等。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旧址
到达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教训:效仿俄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行不通!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比一比: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何相似之处?
起义名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果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1927.8.1
南昌
周恩来等
占领南昌,南下广东,转战湘南
1927.9
湘赣边界
毛泽东
进攻城市受挫,进军农村。
效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以大城市为目标进行的武装斗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城市,所以农村是孕育革命的温床,而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
根据材料思考毛泽东主张向农村进军的原因?
1、由当时的国情决定,农民占总人口数的绝大部分,是革命的主力军;
2、由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敌人盘踞中心城市,农村统治薄弱。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时间
领导人
地位
意义
1927年10月
毛泽东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思考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向井冈山进军?
材料一: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周围五百余里,幅员广大。另外此处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
材料二: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
材料三: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0℅,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周围各县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
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
地势险——易守难攻
历史红——群众基础强
山林好——物产丰富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5. 井冈山会师:
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
湘南的
工农武装
毛泽东率领的
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
会师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会师(油画)
·领导:
·意义:
朱德(军长)毛泽东(党代表)
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持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思考:党和红军在井冈山开辟根据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呢?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势。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三:工农武装割据
会议奠基的军队政治工作对军队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①时间地点:
②内容:
③意义:
1929年12月,福建上杭县古田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强调红军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毛泽东为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魂”诞生地
2.古田会议
三:工农武装割据
1928年
1930年
面积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
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在各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
易错点:
最大革命根据地:中央根据地
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3.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
三:工农武装割据
4.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时间
地点
会议
内容
意义
1931年冬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立的正式形成。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一)九品中正制
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三湾改编:确定党指挥枪
八七会议:指明方向
转战山区:开辟革命新路
秋收起义:打出第一面军旗
朱毛会师:壮大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究竟走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学苏俄
城市中心论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重心转移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
三:工农武装割据
课堂小结
中国
共产党
领导的
武装
斗争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八七会议
决 定
发 动
最早-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
最大-中央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
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
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道路
随堂训练
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
A.金田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南昌起义
2.为了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以下图片可以反映出( )
A.工人运动的开展 B.领导阶级的变化
C.北伐战争的进军 D.革命重心的转移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论断的地点是( )
A.南昌 B.汉口 C.古田 D.延安
4.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 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挠
C.农民运动在初期被党内普遍忽视 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
D
D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