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易错题检测(一)(P1-21)
姓名
座位
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飞船经过9年多的太空飞行,到达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完成第1题。
1.(2015.10)“新视野号”飞船在飞向冥王星的过程中,接触到太阳系中天体最多的是
A.恒星
B.行星
C.流星体
D.行星际物质
2013年6月,一颗小行星与另一颗直径约600m的小天体“结伴”从地球身边“擦肩而过”,之后向小行星带“飞去”。据此完成第2题。
2.(2013)该小天体的类型属于
A.行星
B.小行星
C.矮行星
D.卫星
3.
(预测题)当“嫦娥三号”位于环月轨道时,在“嫦娥三号”上不能观测到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流星
4.
(预测题)与磁场产生可能有关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5.(预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形成矿物
B.有用矿产富集形成矿物
C.岩石是纯净物
D.矿物是混合物
读石灰岩地区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第6题。
6.(2014.7)按成因分,图中岩石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读太平洋某岛屿形成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2014.1)形成该群岛的主要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2014.1)图示板块的水平运动属于
A.地质构造
B.岩浆活动
C.内力作用
D.变质作用
浙江稀土的自述:1亿年前,我熔化在岩浆中向地表运动,因
动力不足在地下某处长住下来,直到2011年4月初,人们在浙江
西北部发现了我。据此回答第9题。
9.(2011)浙江西北部蕴藏稀土矿的岩石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红色山群(丹霞地貌)。读图回答10-11题。
10.(2010)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
A.玄武岩
B.花岗岩
C.板岩
D.砂岩
11.(2010)形成红色山群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左下图为某地玄武岩石柱林景观图。右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序号代表内外力作用。
完成12题。
12.(2015.9)该玄武岩石柱林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右图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13.(预测题)关于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①-重熔再生
B.②-外力作用
C.③-变质作用
D.④-冷凝作用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
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4~15题。
14.大理岩的形成过程是
A.②
B.③
C.④
D.⑤
15.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①
B.Ⅱ——③
C.Ⅲ——⑤
D.⑥ ——I
右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下图完成16题。
16.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回答第17-18题。
17.(201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201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日本地震的发生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9题。
19.(2014·1)B岛位于
板块
和
板块的
边界;
A处于
板块和
板块的
边界;
C处于
板块和
板块的
边界。
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第20题。
20.(2010)智利圣地亚哥处于
和
板块
的
(生长或消亡)边界,(温馨提示:不考虑小板块)
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图(局部),完成21-22题。
21.(2014·7)宏观地形M是
A.巨大裂谷
B.岛弧—海沟
C.低缓高原
D.山脉—海沟
22.宏观地形N是
A.海岭
B.低缓高原
C.岛弧—海沟
D.山脉
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为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
读渭河平原形成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3.(2014.1)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是
A.褶皱
B.向斜
C.断层
D.地垒
读某地貌景观图以及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的演示。读图完成第24题。
24.(2013)该景观的地质构造是
A.地堑
B.地垒
C.断层
D.褶皱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结合漫画“挥汗如雨”,完成第25题。
25.
(2012)漫画中人类过度的行为最可能导致
A.水质下降
B.地面沉降
C.降水增多
D.土壤酸化
必修一易错题检测(二)(P22—55)
姓名
座位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2015.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A.①增加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2.大气中臭氧浓度下降,将导致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减弱
3.下列地理现象和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A.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反射作用
B.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吸收作用
C.月球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的散射作用
D.青藏高原气温低——大气的削弱作用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常遭遇雾霾天气。读太阳辐射和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4题。
4.(2014.1)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
有关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5.
(2010)日全食发生时天空仍然是灰蒙蒙的,与之相关的大气削弱作用主要是
A.反射
B.散射
C.折射
D.吸收
6.盛夏季节,浙江农民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如下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降低白天温度
下表为2015年10月8日北京、拉萨、三亚三地的天气资料。读表完成7-8题。
7.(2016.1)该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最强的是
A.北京晚上
B.拉萨白天
C.拉萨晚上
D.三亚晚上
8.(2016.1)该日北京比三亚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海拔
C.天气
D.季节
读右图,回答9-10题。
9.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与图中下列因素直接
相关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0.科学家发现,
随着大气层中浮尘和其它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变暗”。图中与“地球变暗”有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右面两图,回答第11题。
11.右图中能说明左图实验结果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
下列关于各地农民减少寒潮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A.东北农民在下风向燃烧秸秆
B.浙江农民在水稻秧苗田里灌水
C.西北农民往麦地里盖鹅卵石
D.广东农民在香蕉地上盖遮阳网
读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第13题。
13.(2013)图中ab沿线云量基本一致,但太阳辐射量差异明
显,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下垫面
B.大气环流
C.
纬度
D.气象
14.(2005)造成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海洋性气
候大的主要因素是
A.下垫面
B.大气环流
C.人类活动
D.太阳辐射
读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图,回答第15题。
15.(2011)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B.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C.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D.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右图为某一高空等压面图,该图气压变化是由热力原因导致的。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A、B、C、D四个点中气压最高
A.A
B.B
C.C
D.D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附近上空的空气做上升运动
B.B点的气压大于D点的气压
C.近地面水平大气由A点流向C点
D.C处比A处气温高
两个烧杯分别装入300毫升水和干沙,并排放在一起,把两支温度计插入水和干沙中,用100瓦的白炽灯照射。据此完成18题。
18.(2015.1)该模拟实验验证的是
A.温室效应
B.水循环过程
C.城市热岛效应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9.(2006)七月份,北半球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读右图,回答第20题。
20.(2006)控制图中A、B、C三地的大气环流是
。
右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①、②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
折线图。完成21、22题。
21.(2015.9)②地降水量与①地相比
A.春季较多
B.夏季较多
C.秋季较多
D.冬季较多
22.(2015.9)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
A.夏季风
B.副极地低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压带
读右图,回答下面问题。
23.甲地常年受
(填气压带、风带名称),气候特征是
;乙地夏季受
(填气压带、风带名称),冬季受
(填气压带、风带名称),气候特征是
。
读右侧锋面气旋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2009)该锋面系统表示的是
A.北半球的冷锋
B.北半球的暖锋
C.南半球的冷锋
D.南半球的暖锋
25(2009)锋面过境后,M地的天气状况是
A.天气转晴,气温升高
B.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C.天气转雨,气温下降
D.天气转雨,气温升高
26.(2005)右图中的四种情况,最有可能引发我国北方
春季沙尘暴天气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右图,回答27~28题。
27.造成该地天气变化的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28.该种天气系统易造成
A.我国南方春季阴雨绵绵
B.我国北方地区的夏季暴雨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29.右图为某区域四个地点风向观测图,据此判断该区域环流系统为
A.北半球气旋
B.南半球反气旋
C.北半球反气旋 D.南半球气旋
读
2015年8月某日我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遥感图像,回答第30题。
30.甲处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31.假如台风自东向西登陆浙江温州苍南沿海,登陆后温州苍南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13年浙江省余姚市经历“水火两重天”的气象灾害,8月持续高温,10月7日,台风“菲特”在山海之城福鼎登陆,余姚遭遇严重水灾。读10月7日浙闽两省部分地区等压线(单位:hPa)示意图,结合以上材料回答32~33题。
32.
2013年8月余姚平均气温高于福鼎,从气流状况分析此时影
响余姚的是
A.反气旋
B.
高压
C.气旋
D.
低压
33.
余姚“菲特”期间降水量大于福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台风
C.冷锋
D.暖锋
3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水田变成水泥路面后,对该地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蒸发减少
B.下渗增多
C.地下径流增多
D.蒸腾作用增加
35.(2014.7)副热带海区大洋东西两侧洋流性质是
A.两侧均为寒流
B.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C.两侧均为暖流
D.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①能促进高低纬度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
②形成东亚典型的季风环流
③能加速受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也能导致污染范围扩大
④对航海事业无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必修一易错题检测(三)(P55—84)
姓名
座位
1.(2016.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表现为
A.改变大气成分
B.土壤矿物养分减少
C.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
D.第四纪人类的出现
1993年国际界线工作组一致提议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为地学界通称的“金钉子”,而使该地层剖面在科学上具备了国际间对比和研究的价值。
其以早中奥陶世(4.6~5亿年前)地层及牙形刺水生动物化石的良好发育闻名于全球,多数牙形刺专家认为牙形刺水生动物是脊椎动物的祖先。据此回答2题。
2.下列关于牙形刺动物在地质时期分布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当地独有
B.广泛分布
C.数量少
D.密度小
3.下列关于地质时期生物进化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B.臭氧浓度上升
C.氧气浓度下降
D.氮气浓度不变
4.古生代出现大量三叶虫的原因主要是
A.出现大气层
B.环境变迁
C.出现陆地
D.无火山地震
读右图,回答第5题。
5.(2015.1)该山西侧山麓地带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蝶
类色彩艳丽,种类数量较多,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B.差异性
C.有限性
D.脆弱性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完成6题。
6.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A.人口减少
B.气候变化
C.人工造林
D.退耕还湖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7、8题。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6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7.(2010)甲土壤属于
A.砂土
B.粉土
C.黏土
D.壤土
8.(2010)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9.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现碱性
10.
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
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
D.成土母质需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
11.(2015.10)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秦岭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阿巴拉契亚山
12.下列山脉中自然带类型最少的是
A.大兴安岭B.喜马拉雅山C.乞力马扎罗山D.秦岭
读我国东北地区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变化示意图(单位:m),完成13、14题。
13.(2012)该地区高山林线的海拔高度变化呈现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14.(2012)影响该分异规律的主导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光照
读左下我国30°N附近甲山坡植被和聚落数量分布示意图,回答第15题。
15.该山区出现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植被是
A.阔叶林
B.干旱灌木
C.针叶林
D.高山草甸
读中上从中国大连至荷兰鹿特丹传统航道和北极航道示意图,完成第16题。
16.2015.10)从自然带类型看,大连和鹿特丹同属
。
读右上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5°N
B.25°N
.35°N
D.45°N
18.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19.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森林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0.下列生态建设方案合理的是
A.草原荒漠化后,进行种草
B.在年降水量30毫米的沙漠中种草
C.草原荒漠化后,进行植树造林
D.在年降水量30毫米的沙漠中植树造林
21.(2005)下列属于多边形乡村聚落的是
A.成都平原地区的村落
B.沿汉江河道伸展的村落
C.浙南山区的多数村落
D.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包
读右侧我国局部地区某年2月26日~3月27日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单位:mm),完成第22题。
22.(2012)昆明素有“春城”之称,分析其冬无严寒的
主要原因:
、
。
读右侧我国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图,回答23题。
23.从聚落发展的历史分析,最有可能发育成城市的
乡村聚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24、25题。
24.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25.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26.下列因素发生变化对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季节
北半球平均温度高于南半球。下图是近千年全球气温变化(以900年为基准)模拟结果图。
读图完成第27题。
27.(2016.1)近50年来,南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是
A.南北半球温差在逐年缩小
B.北半球变暖,南半球变冷
C.南半球变暖比北半球剧烈
D.北半球变暖比南半球剧烈
下图为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变
化示意图。完成28题。
28.(2015.9)图中温室气体排放
A.美国始终最大
B.美国人均高于中国
C.欧盟持续增加
D.中国处于较高水平
读右侧l3世纪和现代亚热带北界分布示意图,回答第29题。
29.(2008)从中可推测
A.l3世纪比现代暖
B.l3世纪比现代冷
C.l3世纪的南京位于温带地区
D.13世纪的郑州位于亚热带地区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完成30-31题。
30.图乙的①②③④中,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
B.近8000年来海平面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2~33题。
河南简称豫。豫字的本义是人牵着大象。这就说明,古代河南有野生大象分布。河南野
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1300年
C.200年
D.1900年
33.下列说法最有可能正确的
A.公元1683年,海南椰树大量冻死
B.公元前4000年比公元1700年海平面低
C.公元200年,中华民族向北大迁移
D.公元前3000年,蒸发变小,产生四大文明
第6题图
第7、8题图
第10、11题图
第17、18题图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第21、22题图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1-2题图
第4题图
城市
北京
(纬度39.9°N
海拔50m)
拉萨
(纬度29.6°N
海拔3658m)
三亚
(纬度18.2°N
海拔7m)
白天
晚上
气温(℃)
最高
最低
20
12
19
6
27
25
第7~8题表
20
10
0
-10
-20
20
10
0
-10
-20
①
②
③
④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18题图
第26题图
3-4题图
温差变化百分比%
海冰面积
大
小
15
10
5
0
-5
-10
-15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年
第27题图
南北半球温差
北极海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