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3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3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09:5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材料:左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神兽,体型大者如牛,小者如羊, 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辩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辩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
“光明天下”的象征。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法律的图腾。
你们知道这个神兽的名字是什么吗?为什么经常出现在法院门口?
“灋[fǎ],一种神兽,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说文解字》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理解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法律
教化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法治——政令、刑罚
德治——礼制、教化
——约束行动。
——内心自律。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礼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概念解析
德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德法之争
1.夏商西周时期 P45
夏朝
商朝
西周
《禹刑》
《汤刑》
《九刑》: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习惯法
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法治思想的渊源:
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也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2.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德法之争
子产“铸刑书”
春秋时期,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法治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德治
影响: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背景:①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②思想来源:各国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P45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德法之争
【探究】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理由?两人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铸刑书”有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子产)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自《左传·昭公六年》
理由:①违背礼仪,破坏了贵族等级秩序;②公布刑书会使平民视法而动,引发争端;③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
实质:反映了诸侯国君寻求治国思想之争。
影响:①“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②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
③为法家“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
④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德法之争
主张 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
法家
人性善,
德治。
人性恶,
法治。
孔子
孟子
商鞅
韩非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
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德治与法治之争
儒家与法家之争
在思想界体现为
具体表现:P46
特点:
重德治
重教化
重民生
重法治
重赏罚
重君威
2.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德法之争
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二者都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P47
儒家
法家
但是,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更适合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思考: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胜利者是谁?为什么其思想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符合时代需要。
有积极意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德法之争
《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
秦朝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1.秦汉时期 P47
汉朝
沿袭秦律,
制《九章律》。
秦汉:律令并行
2.魏晋时期:
律令儒家化
律令儒家化: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魏晋时期
律令儒家化
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
材料一: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汉代“子误伤父案”:甲之父乙与丙争斗,甲为救父用杖击丙却误伤乙。按律法“殴父当枭首”。)。《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
思考: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判案的依据和材料二中判案的原则?主要目的?
概括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原因?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律令儒家化
依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
说明律令儒家化汉代已经开始。
原因:
P47
材料二:亲属间相犯,视血缘亲疏而有轻重之分,是魏晋南朝司法实践中通行的原则……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或加重减轻。凡是卑幼伤尊长,如杀祖父母、父母,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任轻于杀常人。 ——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原则: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P47
主要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P47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
3.唐朝——律令儒家化的完成(礼法结合)
(1)法律:编纂《唐律疏议》
①过程:
②特点:
③影响:A.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B.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C.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P47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律:删繁就简
(唐初)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P47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概念阐释】中华法系
以伦理法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法律和效法中国法律制定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古代法律的总称。其特点包括:重视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诸法合体、重刑法轻民法、重公法轻私法、君权至上、无独立司法等。在唐朝以后的历代,中华法系也有新的发展,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西方法律体系的引进,中华法系逐渐解体。
(2)教化: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南北朝)颜之推
整齐门内,提斯子孙。——颜之推《颜氏家训》
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
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
地位: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P47
②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目的)。
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
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
P47【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原因:①儒学的主流地位并向法治渗透;②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
③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④秦朝严刑酷法二世而亡的教训等。
3.唐朝——律令儒家化的完成(礼法结合)
宋朝
元朝
清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思考:宋以后的法律制定有什么特点
1.法律建设
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问刑条例》,
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多以《唐律》为蓝本,
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
三、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 ——礼法融合
宋朝
清朝
(1)理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里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教化建设
明朝
思考:速读教材P48,找出宋代实行基层教化的主要手段?
(2)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三、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 ——礼法融合
乡约:是指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的规约。
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 不遵乡约要受处罚,甚至治罪。
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至此,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乡约法律合流。乡约成为统治工具。
【学思之窗】P48
材料一: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
材料二: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材料三: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1)阅读材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趋势?变化的原因?
(2)乡约的发展有什么突出特点?对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1)变化: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到增加宣讲“圣谕”内容;
②从民间自主规范到与法律合流; ③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原因: ①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②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理学在南宋确立统治地位; ④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需要;
特点:从教化手段沦为统治工具(礼法结合)。
影响: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④使基层社会日益僵化,缺乏活力。
时期 法治成果 教化成果 礼法关系
夏朝 《禹刑》 礼不下庶人 刑礼分野
商朝 《汤刑》
西周 《九刑》 敬天保民、礼制
春秋 战国 铸刑书(成文法)、 法家法治 儒家德治 礼法对立
秦 《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 ——
汉 沿袭秦律、《九章律》 尊崇儒术、以经注律 德主刑辅
礼法合一
魏晋 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以礼入法。
唐 刑罚为用《唐律疏议》 德礼为本《大唐开元礼》
宋 《宋刑统》《天圣令》 《吕氏乡约》《家礼》 礼法分立
元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上仍广为引用唐律
明 《大明律》、律例合编 明太祖六谕 礼法合流/融合
清 《大清律例》 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
【总结】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及二者关系的演化
1
思考: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是否还需要德治?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
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为支撑,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成为维系良治的良法。
法律与道德,历来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谐稳定社会的保障。
2.(2022年海南高考·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C
真题演练
1.(2022年北京高考·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B.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
3.(2025·湖南·高考真题)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带领观众品味湖湘文化。剧名“天宠湖南”折射出中国一种传统观念——将个人乃至家国的成功与“天”的眷顾联系起来。这种观念比较契合( )
A.殷商的“上天鬼神” B.老子的“天人合一”
C.西周的“敬天保民” D.荀子的“人定胜天”
【参考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天宠湖南”将地域发展与“天”的眷顾关联,本质上是一种“天命”与“人事”结合的观念——既承认“天”的主宰作用,又强调通过人为努力(如保民、德治)获得“天”的青睐。这种观念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比较契合,C项正确;
真题演练
4.(2021·天津·高考真题)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答案】C
【详解】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真题演练
5.(2025·湖北·高考真题)岳麓秦简保存了一些秦王政时期颁行的法令,其中规定婚嫁和借贷都需要订立契约文书并在官府备案,否则没有法律效力,在诉讼时不予承认。这些法令旨在( )
A.维护等级秩序 B.鼓励商业发展
C.加强社会管控 D.践行法家思想
【参考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王政时期通过强制规范婚嫁、借贷契约的备案流程,将民间社会经济行为纳入官府监管,本质上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控制,C项正确;
C
真题演练
6.(2025·广东·高考真题)宋朝天圣年间(1023—1032),雄州地方官难以处置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问题,“当奏听裁”,原因是张氏只有出嫁女儿和共同居住的外甥,且田产价值很高,部分当没官。皇帝认为这些田产都是百姓“朝夕自营者,毋利其没入”,故“悉令均给之”。这一裁决体现了( )
A.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B.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C.程朱理学的伦理规范 D.财政改革的显著成效
【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天圣年间,雄州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纠纷中,皇帝裁决“悉令均给之”,这一事件本质上体现了宋代治国理念对民间实际利益的考量。儒家“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应以仁德体恤民生,避免与民争利。皇帝拒绝将田产“没官”,转而“均给之”,体现了对百姓私产的尊重,符合“德治”中“藏富于民”的理念,B项正确;
B
真题演练
7.(2024·重庆高考·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愈益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参考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女子因造福民众而在明清时期被地方官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成为女性的榜样,结合所学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故选A项;材料强调一位出资修桥造福民众的女性闻名,不代表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且一名女性不能代表全体女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地方官绅为了教化民众而树立一位女性榜样,重点不是公益事业,排除C项;地方官绅的行为是为了教化民众,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思想没有创新性,排除D项。
A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