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件(共36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件(共36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10: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法律
日耳曼法
教会法
《罗马民法大全》
古希腊罗马时期 中世纪(5-15C) 近代以来
宗教伦理的
社会教化功能
罗马法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渊源
发展
教化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2、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 ---德国法学家耶林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武力征服
宗教征服
法律征服
罗马法一般被视为西方法律的源头.
罗马法的含义: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以《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为标志,以《罗马民法大全》的出现为鼎盛。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
(一)渊源:罗马法
1.表现形式: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背景:
(一)渊源——罗马法
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材料一:公元前509年,罗马从王政时代进入共和国时期。此后,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斗争不断。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全,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贵族担任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摘自百度文库
问题导学:根据材料思考《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原因?
(2)标志: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分析《十二铜表法》的部分内容,对其进行评价
第3表 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
第8表 如果于夜间行窃被杀,则杀死行窃者应认为是合法的。
第8表 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第8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第8表 折断自由人的骨头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第11表 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同态复仇,保留了落后习俗
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权力
阶级性,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质)
依法量刑,阶级色彩鲜明
以奴隶制为基础
进步性:
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古罗马基本法。
②法律条文明晰,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维护了平民的利益(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局限性:
①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②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3)《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与评价
BC509年
BC27年
罗马共和国时期
476年
罗马帝国时期
公民法
用以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包括部分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法律。
万民法
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的民事关系。
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2.范围上:——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罗马扩张
疆域扩大
人口激增
民族矛盾
社会动荡
公民法
主体狭小
罗马公民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产生矛盾
3.完备阶段,形成体系:《罗马民法大全》
背景:
创立:
意义:
罗马帝国不断扩大统治区域,人口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成,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实质:保障和维护罗马奴隶主地位和统治的工具
公元前
6世纪
公元前
449年
6世纪
公元前3世纪
习惯法
成文法
公民法
万民法
适用范围
形式
《十二铜表法》
《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一:在海滩上发现的珍宝和其他东西,根据自然法立即属于发现者所有……根据自然法,你所有的动物所生育的小动物归你所有。
材料二: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来平等……为别人制定的法律,自己也必须遵守。
材料三: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注重程序,无罪推定
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西塞罗:我认为法源于自然,“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所以也赋予所有人“法”。自然界存在着一些普遍的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这些原则永恒不变,这些原则也必须体现在法律中。
自然法理念: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如何理解“《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罗马法的具体法则 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陪审制度 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
辩护人制度 发展演变为现代的律师制度
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仍是西方法律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
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近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渊源
法源于自然 是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渊源
有关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 对资本主义民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告不理”审判原则 是近代“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原则的思想渊源
(1)为近代西方法律提供了现成的形式---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然法原则,自由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理念,成为近代西方立法的基础。
(2)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如契约自由原则、“不告不理”、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被近代西方法制所采用。
(3)对资本主义立法和司法产生了很大影响---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借鉴与发展。
BC27年
395年
476年
1453年
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中世纪
“日耳曼法”
“教会法”
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日耳曼法
教会法
11世纪后,罗马法研究宣传运动
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欧洲中世纪三大法律支柱:日耳曼法、教会法、罗马法
(二)发展——中古时期的法律(日耳曼法和教会法)
BC27年
395年
476年
1453年
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中世纪
“日耳曼法”
“教会法”
11世纪后,罗马法研究宣传运动
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材料1:蛮族国家建立后,各王国在适用法律方面因袭固有的习惯,因人而异,对日耳曼人适用日耳曼法,对罗马人适用罗马法。两种法律发生冲突时,以日耳曼法为准;日耳曼各部族法律之间的冲突,则按不同问题确定不同的解决办法。
材料2:《撒利克法典》(日耳曼法之一)第2条:“如有人偷窃一只小猪而被破获,罚款120银币,折合3金币;如有人偷窃一只满一岁的猪而被破获,罚款120银币,折合3个金币,另加所窃猪的价值和赔偿损失;如有人偷窃一只满两岁的猪,应罚付600银币,折合币15金,另加所窃猪的价值与损害赔偿。”
材料3: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现成的了。——恩格斯
思考:11世纪后欧洲出现研究和宣传罗马法运动的原因?
欧洲法律体系混乱,审判不便。
日耳曼法不是抽象的法规,是判例的汇编,保留落后的内容。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要求建立完备的私法,保护私有财产。
欧洲大陆的法律纷纷以罗马法为仿效对象,形成大陆法系的雏形。
(二)发展——中古时期的法律(日耳曼法和教会法)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民法系)
起源英国
起源法国
(三)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形成
英美法系:
亦称"普通法系"、"海洋法系",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指英国从11世纪起主要以源于日耳曼习惯法的普通法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法律制度以及仿效英国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
它首先产生于英国,后扩大到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大陆法系:
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是指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它是西方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较大的法系。
背景:11世纪,诺曼王朝,王室设立法院,以罗马法为基础,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民法系)
形成:12世纪,在习惯法基础上,形成全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
发展:13世纪(1215),《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
13世纪,王权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完善:17世纪,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1689《权利法案》、1701《王位继承法》)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定一系列受启蒙思想和大革命影响的法律:1789《人权宣言》
1791年宪法
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
1804年《法国民法典》
1808年《刑事诉讼法典》
1807年《商业法典》
1806年《民事诉讼法典》
1810年《刑法典》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起源英国
起源法国
美国等国家在英国法律制度基础上制定本国法律,形成“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三)形成体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形成
思考:结合教材,梳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形成过程。
特点:“法官制定的法律”,以判例法为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原则,法官地位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作出新的解释。
特点: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
思考:结合史纲下的内容,思考《拿破仑法典》的意义?
意义:①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史纲下】
②用法律形式固定了大革命中形成的土地所有制【史纲下】
③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民法典的蓝本【史纲下】
【思考点】P51: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有什么重要贡献?
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份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
——拿破仑
法国法律的制定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②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启蒙思想
结合P51【历史纵横】对比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并归纳其相同之处。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法律渊源
法官地位
判罚依据
适用地区
受罗马法影响程度
判例法
成文法
法官地位突出(司法中心)可以开创先例
法官作用不突出(立法中心)立法司法分工明确
先例
宪法
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
只吸收罗马法部分
以罗马法基础
相同点:
(1)性质: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
(2)指导思想:都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
(3)背景: 都以资产阶级商品经济、资产阶级民族统一国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础。
(4)传统:都受罗马法影响
不同的法律制度是适应各自国家需求的选择,没有高低之分。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
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 (纲要下P50)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康德
主权属于
人民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
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三权分立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思想基础
1、思想基础: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
(1)国家权力结构: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①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②法律由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孟德斯鸠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2、基本特征
(2)法律内容: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美国独立宣言签署原件
现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2、基本特征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3)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证和无罪推定
律师制度: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
陪审团制度:从民众中产生,参与审理和判决,使民众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实行无罪推定原则: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
材料: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意义在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强调了三层意思:①对任何人有罪决定的宣告,只能由法院决定,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无权决定;②强调证据裁判主义精神,法院应当用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设;③在判决生效之前,被告人是无罪的,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
如果说
有一场谋杀案
凶手的毛发、血液样品、证据、动机全都有
还有证人的证词
但是最终依旧被宣判无罪
会是怎样的一件案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件案子就发生在上世纪末的美国。
从一场“铁证如山”却被逆转的辛普森杀妻案了解西方的法律。
案例
事实
橄榄球明星被指控杀妻,警方在现场发现血迹、手套、袜子,血液化验结果为辛普森本人
过程
虽有“铁证”,但警方未遵循正当程序、非法搜查等,造成破绽,并牵扯种族矛盾
判决
被告律师说服陪审员,判决无罪
辛普森杀人案
通过辛普森一案,人们会注意到,美国司法制度对程序公正和确凿证据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寻求案情真相和让罪犯受审判。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认为:“罪犯逃脱法网与政府的卑鄙非法行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卢梭
法律的运用比法律本身还要不人道得多;法律压迫穷人,富人管理法律和对于穷人是一条法律,对于富人是另一条法律——这是两句早已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恩格斯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马丁·路德·金
◎美国黑人运动
积极:
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
(1)西方法律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2)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3)法律对公民权的认定,不具有普遍性。黑人、土著居民和妇女没有完全的公民权。
3、阅读课本P51,结合个人理解,讨论并且总结对近代西方法律的评价。

宗教伦理与教化
宗教伦理——宗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关乎人与神、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社会作用是通过道德的感化而影响信众。
历史解释
宗教法庭
中古时期的婚礼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1、基督教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分裂(11世纪)
第二次分裂(16世纪)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等
(一)中古时期宗教伦理与教化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一)中古时期宗教伦理与教化三、宗教伦理与教化2、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1)表现: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活动内容影响搜集和抄录经典开办学校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宣讲教义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时刻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强化了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出 生婴儿接受洗礼结 婚由教父主持婚礼死 后在教堂举行葬礼教育宗教学校课程思考:结合教材,指出基督教以哪些形式“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生活”?(一)中古时期宗教伦理与教化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维护了社会秩序
消极影响: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材料2:加尔文认为:财富不是万恶之源,而是上帝祝福的标志;强调不随便乱花一厘钱,财产越多越应感到有责任为上帝的荣耀而不使财产减少;财富意味着人履行了其职业责任,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须的 ——李会军,王罡 《加尔文的新教伦理及其启蒙意义》
2、新教伦理(主张):
(2)新教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材料1: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是新教的宗教改革之始。他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认为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全凭个人虔诚的信仰。
1、背景: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
(二)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1)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因信称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新教的影响?
积极作用
材料1: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 ——马克斯·韦伯
材料2: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否定了教皇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
(二)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新教的影响?
积极作用
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否定了教皇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
消极作用
材料3: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内心套上了锁链。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二)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新教仍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
材料4: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②新教还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巨大损失
(二)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新教的影响?
材料5:生逢这样的年代:内乱频仍,无法无天,令人不可置信的暴行随处可见。当前我们天天亲历的过激行为,在古代史上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比的事例。仅因为这个人提出某种猜测就把他活活烧死,让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蒙田(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怀疑论者)
③迫害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异端”
1553年,加尔文亲自审判烧死肺循环科学家塞尔维特,火刑持续了两个小时
(二)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新教的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法律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1、不同
中国古代 近代欧洲
权力结构
内容
司法实践
法自君出,为封建皇权服务
三权分立,为资产阶级服务
重刑法,轻民法
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人治色彩强烈,突出儒家教化作用
坚持程序公正、无罪推定等原则
2、


(1)经济: ①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②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
(2)政治: ①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②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3)思想: ①中国古代封建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思想;
②欧洲先后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民众思想。
法律是规则,宗教是信条;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
法律给予宗教社会性,宗教赋予法律神圣性;
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
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
结 束 语
法治与德治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国家治理手段。
近代西方的
法律与教化
近代西方法律制
度的渊源及发展
近代西方法律制
度的基本特征
宗教伦理与教化
罗马法的诞生与发展
中古时期的法律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民法系)
罗马共和国:《十二铜表法》
罗马帝国:《罗马民法大全》
权力结构:立法和司法独立
法律内容:注重保护个人权力
司法实践:坚持秩序公证和无罪推定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中世纪的教会
宗教改革后的教会
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