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 (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21: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导入新课
材料:《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害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扶不扶”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道德命题,如何化解“扶不扶”的矛盾与冲突?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十课:
第10课 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尤其是了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及其成效。
重难点
学习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学习难点:当代中国不同社会时期与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关系。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材料1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1、法治建设的开端——1949.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导言)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1949-1954年间起到临时宪法
(1)成就:
(2)意义:
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2.法治建设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①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
材料2: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四条 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材料1:从1949年7月至次年3月,仅河南的部分县市,122名妇女被夫家杀害或被逼自杀
材料3: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成就:
《婚姻法》的内容特点,并分析其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
特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以法律形式维护所有家庭成员的权益。
本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知识拓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五四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从法律层面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的基础。
(2)意义:确立了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法治建设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1)成就:
【知识拓展】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名称:
会议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五四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坚持三大原则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主权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政治制度
立法制度
司法制度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二、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代
材料: 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 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院内经受了又一次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残酷批斗之后,刘少奇手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①民主和法制不健全;②民主和法制观念淡薄。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法治建设的新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c90s)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
材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成就:
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八二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阶段特点:
法律较多地涉及经济领域,为改革开放服务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影响:
对比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不同
54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82年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
意义:①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
②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③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关系: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②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③民主政治建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进一步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法治国时期)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成就:
(1)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共十五大报告
法制
法治
(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3)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基础、前提条件
立足点、归宿、发展前途
指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
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用法律科学管理;其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的普遍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
二者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一字之改对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目标更明确,使之有了必然的精神内容;
②将更严格地遵守执法原则;
③从重视制度建设,发展为既重视制度,又重视国家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更完整、更全面、更能体现政府对国家依法治理的决心和目的。
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四、进一步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法治国时期)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材料: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截至2011年8月底,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陈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历程》
3、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④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五、法治建设的新阶段——2012:中共十八大以来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成就:
(1)全面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立法领域: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3)司法领域: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
意义: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新十六字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五、法治建设的新阶段——2012:中共十八大以来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表现
(1)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2)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
五、法治建设的新阶段——2012:中共十八大以来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表现
(3)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特点:①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健康、顺应时代发展的法典;
②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的等各方面权利平等的民法典;
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地位:①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②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意义: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宪法宣誓誓词
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五、法治建设的新阶段——2012:中共十八大以来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
①树立宪法权威,增强社会法治意识;
②强化公职人员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责任意识;
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法治建设的新阶段——2012:中共十八大以来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体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月23日)
①是中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⑤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时间 阶段 成就
1949—1966年 初创奠基
1966—1976年 严重破坏
1978—1992年 新发展
1992—2012年 形成体系
2012年以后 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组织法》等
1978年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1982年宪法
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完整提出“依法治国”,从“法制”到“法治”;
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入宪、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新十六字方针;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2020年《民法典》;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特征1:宪法主体
特征2:曲折发展
特征3:与时俱进
特征4:以人为本
特征5:继承发展
根本特征: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基石,与法治建设共同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双轮驱动”。从邓小平提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这一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的智慧。通过分析思想解放运动、教育体制改革、文化繁荣政策等内容,我们将理解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为国家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塑造公民道德品格,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年)
1、背景:
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
2、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雷锋: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掏粪工人时传祥: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孟泰: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思考点:这些建国初期的“明星”身上折射出怎样的精神和风尚?
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奉献与牺牲精神、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
3、影响:
①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②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③形成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④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
①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90年代“三创建”
2001年 公民道德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
2、表现:
①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图三
图书馆行业及上海图书馆
被评为“文明行业”
图二
袁汝琴为义宁镇
荣获"全国文明村镇"授牌
图一
安徽省合肥市
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授牌
20世纪90年代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②文明创建活动: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2、表现: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③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思考点】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①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
④公民道德建设: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提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代表人物
扬善洲
黄大年
张桂梅
杜富国
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
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思考】从“时代楷模”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哪些精神?
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
材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作用:
1.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
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军90周年阅兵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探究】依法治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生根的过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法治立其纲,
天下方有常序;
德教化其心,
人心方归良善。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
依法治国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课堂小结
巩固训练
1.(2024年江苏卷)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D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 )
A. 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 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
C.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
A
巩固训练
3.(2022天津)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A
4.“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大生产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D.“大跃进
C
巩固训练
5.(2024·海南·高考真题)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D.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C
6.(2024海南高考)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