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21: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1949年
1954年
1955年
1964年
1971年
1972年
1979年
1989年
1997年
进入21世纪
2012年以来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中法建交与西方大国外交突破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中美正式建交
中苏关系正常化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致力于建立伙伴关系
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布局,走交往新路
新中国开创新型外交
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特色大国外交
与人民命运相连
与民族复兴同步
与世界发展接轨
和平、合作、共赢
时空坐标
影响外交的因素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
社会性质、国际形势、历史传统、领导人的立场等。
英国帕默斯顿: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2024年《北京宣言》签订
从《北京条约》到《北京宣言》,我们用164年,给世界和平以希望。一百多年风雨,同是中国,同是北京,两种不同的境遇,请同学们思考百年间中国的外交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破局·站稳脚跟(1949-1970)

变局·走向世界
(1970-1978)

格局·胸怀天下
(1978-至今)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屈辱外交 损害利益
壹 破局(1949-1970)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壹 破局(1949-1970)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建国前夕,中共领导人在外交方面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一得到国际上对新国家的承认,其二为恢复经济取得外国的必要援助,其三保障新生国家的安全。
——章百家:《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对50年来中国外交格局演进的思考》
国际
国内
美苏冷战
(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外交上不承认)
急需获得国际认可和帮助
恢复和发展经济
巩固新生政权
如何破局?
方针 要义 目的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经谈判建新的外交关系。
维护国家
主权和尊严
建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取消帝国主义特权,不承认一切卖国条约(海、驻、内)
思考:“一边倒”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
壹 破局(1949-1970)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0月3日,中苏建交
壹 破局(1949-1970)
1950年5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向毛主席递交国书。印度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6月,瑞典首任驻华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宾主交谈。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壹 破局(1949-1970)
外交成就
外交局限
1.建交高潮:与苏联等19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东欧 苏联)
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屋子打扫干净了,“客人”为何会“断流“?
美国利用联合国在国际舆论上污蔑新中国,并对新中国采取全面孤立遏制和外交封锁。
如何破局?
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为主的革命外交
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务实外交
周边国家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大国关系: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会议)
新兴民族国家关系: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包容性与开放性)
1954年
1954年
1955年
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万隆会议上的演讲
壹 破局(1949-1970)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壹 破局(1949-1970)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
……
“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
②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壹 破局(1949-1970)
两个会议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第一次没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
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新的建交高潮。(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第二次建交高潮 亚非国家)
壹 破局(1949-1970)
50年代的成就之下,6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是否一片大好?
材料:1959年6月间,苏联政府片面地撕毁中苏双方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
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样品及其生产技术资料。1962年4、5月间,苏联在中国塔城和伊犁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制造反革命暴乱事件,并引诱和胁迫6万中国公民跑到苏联境内。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1965年2月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表示,“中国是今天美国的主要敌人,我们打算坚定不移地反对共产党中国。”美国《幸福》杂志在《太平洋战略》的文章中说,美国的军事机构“从一个反对国的、以北大西洋公约为中心的战略,正在转变成为一个反对中国的、以夏威夷为中心的战略”。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时空背景
国际:美苏威胁国防安全
国内:阶级斗争思维影响
如何破局?
壹 破局(1949-1970)
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外交成就
外交政策
“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远交
3.“两个拳头打人”
材料:社会主义阵营算是一个方面,美国算是一个方面,除此以外都算中间地带,中间地带有两个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算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算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毛泽东文集》
材料:在“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指导下,新中国坚持“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门洪华:《中国外交大布局》
美苏与中国敌对,中国外交该何去何从?
 1965年,毛泽东、刘少奇会见来访的法国总统特使。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图为中国首任驻法大使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后合影。
壹 破局(1949-1970)
贰 变局(1970-1978)
讨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原因
尼克松:“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你握手,我很抱歉。因此当我走完梯级时决心首先伸出我的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周恩来:“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交往了啊!”
③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调整对外战略
①70年代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②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国内反战势力高涨
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
⑤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也需调整外交关系
材料:在60年代,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制造数以千计的流血事件,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为了避免两面作战,两面夹击,毛泽东及时提出:“两霸中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两面作战”
——梁柱《毛泽东高举反帝、反霸旗帜的国际战略思想》
贰 变局(1970-1978)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交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
毛泽东在1973年2月17日会见基辛格和1974年1月5日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又分别提出了“一条线”及“一大片”的思想,构想将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到美国一线,及这条线周围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贰 变局(1970-1978)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团参加联合国大会,他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
——《中美联合公报》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1年,“小球推动大球”
1972年,改变世界的一周
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
贰 变局(1970-1978)
时间 背景 外交重心
建国初期 西方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维护新中国安全 恢复并发展经济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西欧和日本迅速发展 中苏关系恶化 赢得亚非拉国家的友谊和信任
实现与西方大国的外交突破
70年代初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 打开外交新局面
思考:请结合所学,对改革开放以前的外交重心变迁、出发点和任务进行概括。
外交重心变迁
外交出发点
外交任务
依据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而调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贰 变局(1970-1978)
叁 格局(1978-至今)
1.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背景:
方针: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政策:
(1)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成就:
(1)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世纪之交:与周边国家关系取得新进展
(3)进入21世纪:
①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②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③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④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联合国
上海合作组织
“金砖国家”组织
博鳌亚洲论坛
G20集团国 2016杭州峰会
1989年
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7年 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
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2000年
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1979年 中美建交
进入21世纪
1979
1989
世纪之交
2003年 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周边关系新进展
①大国关系
②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③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④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大国关系
叁 格局(1978-至今)
1.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叁 格局(1978-至今)
2.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时空背景
国际:深刻变化
国内: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外交成就
大国
关系
周边国家
非洲国家
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叁 格局(1978-至今)
3.中共十九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成就
外交理论
交往新路
中国方案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和平·合作·共赢
大国关系
周边国家
出席会议
践行多边主义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
“一带一路”
郑重承诺
第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
第二,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
第三,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
第四,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叁 格局(1978-至今)
胸怀天下,大国担当!
时间 背景 外交重心 不变的坚持
建国初期 西方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维护新中国安全 恢复并发展经济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西欧和日本迅速发展 中苏逐渐分裂 赢得亚非拉国家的友谊和信任 实现与西方大国的外交突破 70年代初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 打开外交新局面 改革开放后 至21世纪初 国际局势相对缓和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十八大以来 中国综合国力上升 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变”与“不变”分别是什么?
探究
党的领导
独立自主
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
“一边倒”,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两个拳头打人”,即反苏也反美,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一条线、一大片”,重点改善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下的不结盟、全方位外交
中共十八大以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归纳总结
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A
B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以“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认识到中国梦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这表明中国( )
A.积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继续坚持独立自主,推动合作共赢
C.借助传统智慧,展示世界大国风采
D.发展国际合作成为外交的基本立场
1956-1962年,西方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仅占外国游客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8.8%。1963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为39.8%。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 )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B.旅游事业最先对外开放
C.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政策 D.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C
B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德国、法国、欧盟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欧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这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这表明,中国( )
A.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 B.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C.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