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长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0长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22: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理解“初税亩”、“租庸调”、“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核心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探究赋税制度演变与国家治理、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认识赋税制度作为“国之血脉”的重要性,理解历代改革家的勇气与智慧
梳理中国古代至近现代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脉络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赋税制度演变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赋税制度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重点:历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在普通政治学教本上就很明白的说明:在一个政府统治之下的一辈人民所形成的一个政治团体是State,通常译作国家。Nation和State相对立,指语言,文化,及体质(血统)上相同的一辈人民。Nation通常译作民族。
——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载《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19期
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在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载《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9期
关于这场学术争论,你赞成谁的戏点?并说明理由。
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1993年,费孝通在顾先生百岁纪念会上对那场论战进行了解释:“后来我明白了先生是基于爱国热情……他的政治立场我是完全拥护的……所以我没有再写文章辩论下去。”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
2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代现代税务官的穿越之旅
秦朝·竹简税册
唐朝·两税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特点: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成年男子)承担的无偿劳动;
本质: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税: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一)先秦时期的制度
1.夏商周三代:贡赋制度——古代赋税制的雏形
井田制下土地属周王所有(土地国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一定贡赋。
2.春秋战国: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秋,鲁国曲阜郊外。老农蹲在田埂,盯着官差新立的木桩,上面刻着他私垦荒地的亩数。“大人,这隐田……也要交税?”他声音发颤。税吏面无表情:“国君新颁‘初税亩’,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远处,贵族们窃窃私语:“这等于承认了私田合法!”“往后,谁还尽心耕种公田?”老农抓起一把泥土,喃喃道:“地是我的了,可这赋税……”他浑浊的眼中,既有得到土地的欣慰,又有不堪重负的忧虑。这一锄头,不仅砸开了鲁国的土地,更掀开了中国两千年赋税史的序幕。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其中,属于田制、田赋方面的改革是实行“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的意思是: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在此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旧制度,改行“初税亩”。即不分义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必须按亩交纳土地税。
——《古代税赋——历代赋税与劳役制度》
2.春秋战国
(1)初税亩:
背景: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各国富国强兵
表现: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初税亩”:
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
实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土地由公有转向私有
01
影响:
02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03
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04
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05
(二)秦汉时期
1.编户齐民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秦 朝:人头税极重,远高于土地税
田赋:税率极高
口赋(人头税):征索极重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汉朝
田赋: 休养生息、税率大大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特点: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1.均田制
公元5世纪,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无主荒地按人口分给农民。成年男女皆可授田,部分终身耕种,部分身后归还。
它一举三得:安抚了战乱流民,恢复了北方经济,更将百姓牢牢吸附于土地,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赋税与兵源。 这套土地国有化的创举,奠定了此后三百年隋唐盛世的根基,是中国古代里程碑式的制度创新。
2.魏晋时期:租调制——雏形
196年,曹操在许昌招募流民屯田。204年,实行租调制。
租调制: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3.北魏时期:租调制+均田制配套使用
4.隋朝的赋役制度: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5.唐前期:
租庸调制
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河朔三镇也实施了两税法的征税原则,保留了留州、留使、上供的税收分割原则。建中三年,既诛李惟忠,下诏易、定、深、赵、常、冀节度,观察管内百姓,除本道所用外者免除赋税徭役。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
A.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税额负担
B.利于延续唐王朝的封建统治
C.促使征税标准发生根本转变
D.以抑制藩镇割据为首要目的
随堂训练
B
logo
5.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
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公元780年,长安。宰相杨炎力排众议,推行“两税法”。他对着满朝文武,斩钉截铁:“旧制已崩,何以刻舟求剑?今后,夏秋两征,唯以资产为宗!”
地方豪强窃喜,因田亩可隐匿;无地佃农却忧,恐负担更重。
老吏翻着崭新税册,长叹一声:“从此,朝廷不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有多少田产。”天下税赋,自此由人丁转向贫富,掀开了赋税史上新的一页。
4、宋元时期
(1)宋承唐制:
征收两税、附加税;
征收代役金,派发徭役,扰民严重;
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
沿袭唐朝 北方 租庸调:征丁税、地税
南方 两税法:征夏税、秋粮
科差:按户征收丝和银两 元代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南北方不相同。科差分为丝料、包银、俸钞三项,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北方的赋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至元世祖时,此税税额包括:丝料,每户出丝2斤,交纳有封地的封主;包银,每户纳银(钞)4两。攻占江南后,南方沿袭南宋税制,但加收俸钞,每户纳钞1两,用作官吏的俸禄。以户征“科差”,是过去封建王朝广征人头税制度的再现
4.明清时期------(1)明初两税
明初两税: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背景:
商品经济的发展; 白银流通量增加; 张居正进行改革;
内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 役摊于亩,丁亩收税;
特点:赋役合一 、以银交纳 、程序简化 、官收官解
影响:
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是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简化征收手续,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明朝的张居正与一条鞭法
2.万历初年,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原本分别上缴的钱、粮和所服劳役一律合并且征收白银。 此法推行后,北方部分农户的生计却加速恶化。这主要是因为北方( )
A.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B.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较低
C.承担更加沉重的国防责任
D.社会风俗强调重义轻利
B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万历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一条鞭法”统一征银,这要求农户将钱、粮等折换成白银,北方商品经济相对于南方不甚活跃,且因为远离东南,导致获取白银的成本也更高,农户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获取白银,故北方农户生计受到冲击B项正确;
一条鞭法”改革前后,北方自然条件是一致的,所以这不是导致改革后民众困顿的原因,排除A项;征收白银同国防责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百姓生计困顿不能理解为是义利对立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3)清朝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役。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3.根据直隶总督李维均的奏请,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正式颁布诏令,实施摊丁入亩制度。但各省对推丁入亩制度的实际落实时间前后不一,持续长达五十年之久。由此可见,摊丁入亩( )
A.在地方逐步推行 B.遭到地主普遍抵制
C.引起民众的反抗 D.受到地方各种阻挠
A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关税: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关税起到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生产,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关税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
一个国家完整的关税主权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权力:
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关税制度的权力;
管理海关行政的权力;
独立处理关税收支的权力;
1.关税发展历程
国内关税发展历程
西周 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要被征税(起源)
汉 国内开关梁;在西北丝绸之路主要城市设置关隘或关卡,稽查商旅和通关文牒,征收关税和市租
唐 在安南、广州二地设市舶使进奉海外珍品、后增加征税功能
宋 先后设密州、两浙路、福建路、光南路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元 于泉州置市舶提举司,掌海外贸易查禁,课植等事;后颁布《市舶则法》,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市舶管理法则
明 隆庆元年宣布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府月港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海禁,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乾隆年间(1757年),只留下粤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
4.《战国策》记载,魏将与秦攻韩,无忌谓魏王曰:“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形成统一市场 B.关税收入可观
C.赋税徭役沉重 D.韩魏国力强大
B
2.中国关税自主权发展历程
(1)古代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2)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
鸦片战争后——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
结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关税条例 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现代中国: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合作探究:南京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影响
增加了关税及财政收入;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提高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
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
3.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个人所得税征收条例,但未实施;
1936年相继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和《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实行分类个人所得税制;
新中国成立,第二次全国税务会议时,决定对薪给报酬所得税停止开征
(计划经济体制);
含义 个人所得税: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1980年,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
2018年10月1日起,新个税法将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
本课小结
巩固提升
思考:为什么1980年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收入日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