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目 录
2
1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3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时空坐标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户口数量的调查统计,也并非只有人口调查管理与社会治安功能。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主要形式中,土地与人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甲兵与税赋,自然就是由被束缚于一定的土地上的人民负担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
材料: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 旧唐书 食货志上》
材料: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杜佑《通典》
材料: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徐幹《中论》
思考: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①征收赋税徭役兵役
②保障社会治安
③限制人口流动
④控制职业,固定身份;
⑤维护等级特权
巩固统治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一)商周时期
——萌芽
材料:“辛巳卜, 贞, 登帚好三千, 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
——殷墟甲骨卜辞
材料:王登人五千征土方 ——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
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2.西周:
材料: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周礼·秋官·司民》
创建人口登记、统计制度
1.商:
经常性、制度性的户口调查和登记
1、战国时期
(1)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二)奠基阶段
什伍连坐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每个单位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
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户籍和人口,保证了赋税收入。
反映出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得到了全面加强,从而也为专制主义集权奠定了基础。
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何战国时期重视对户籍的管理?
根本: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二)奠基阶段
2、秦朝
——分类登记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西汉
——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资产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削弱豪强势力,增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保证赋役的征派;但也加重农民的负担。
(1)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二)奠基阶段
3、汉朝
材料: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
②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但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4)评价:
——户籍散乱
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原因:
东汉
4、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连年战争,产生大量流民,需要重新编订户籍。
西晋:黄籍
东晋:黄籍和白籍
东晋后期和南朝:土断
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南方土著居民编入黄籍,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编入白籍,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二)奠基阶段
黄籍、白籍和土断
(三)发展完善阶段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1、隋朝:
“大索貌阅”
“输籍定样”
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南北朝以来,由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推行,户口隐漏日趋严重,“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在北方,有的豪强大族,一户之内有数十家,人数多达数万。国家赋税收入因此锐减。裴蕴因是上奏,要求实行大索貌阅。......是岁大业五年也。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民众对此则怨声载道。 ——《隋书·裴蕴传》
原因:农民隐漏户口,豪强大族控制隐瞒人口,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隋“大索貌阅”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②推动了经济发展;
③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三)发展完善阶段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2、唐朝:
(1)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2)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材料: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三)发展完善阶段
3.宋朝:
户籍分主户和客户。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
理由:
①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②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
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客户占总数的比例(%)
41.07
36.07
35.72
34.84
材料: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
信息:主户、客户、总数增加;主户占比增加(客户占比减少)
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4.元朝:
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三)发展完善阶段
思考: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诸色户计”?
元朝疆域辽阔,境内人口众多
充分调动不同的人力物力,应对外部战争和内部起义的需要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按职业划分户籍,诸色户计 世代相袭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三)发展完善阶段
5.明朝:
(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黄册。(3)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职业定籍、户籍称黄册
黄册
鱼鳞图册
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黄册:黄册以户为主,重在征发徭役。
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保证田赋征发。
思考:明朝户籍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强化了基层治理
便于赋役征发
对人口流动严格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后期官员腐败,加重了百姓负担,作用有限。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三)发展完善阶段
(1)概况: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6.清朝: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712年,规定以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
“摊丁入亩”
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人头税彻底废除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彻底割裂,户籍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意义: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自由劳动力增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朝代 户籍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一、严查与削弱: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编户齐民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东晋:“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三年一造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民户、军户、匠户、站户等)、户籍世袭
职业定籍(民籍、军籍、匠籍)、黄册
基本沿袭明制;摊丁入亩→永停编审
总结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趋势。
(3)户籍制度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逐渐减弱。
(1)由严格到逐渐宽松到被废除
(2)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趋势: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小结: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影响户籍制度演变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
因素: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②统治者的改革; ③农民的反抗斗争;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⑤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
⑥财政危机; ⑦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特点: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户籍制度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材料一: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
— —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积极性 政治:强化户籍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经济: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局限性 政治: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经济:户籍制度束缚人口自由流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加深了小农经济的闭塞性和封闭性,易 形成保守社会心理
想一想: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一)历代基层组织
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目的:
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
2、特点:
二、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是如何进行基层治理的?
3、发展历程:
秦汉
唐朝
明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
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讼狱、赋税;设游缴,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③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
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中国古代是如何进行基层治理的?
1、方式:
2、发展历程:
秦汉
唐朝
北宋
明朝
清朝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保甲制,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面生可疑之人,向官府举报。
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材料: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特点: 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
②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时期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乡里制 什伍组织 唐 乡里制 邻保制度 宋 乡里制 保甲法 明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 里甲制到保甲制 区别与联系 行政区划、户籍管理 维护社会治安为主 政府管理民众 民众自我管理
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 小结: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1)原因:
①经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③思想:历代统治者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④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历代进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
材料1: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材料2: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2)作用: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观看视频,了解古代社会的救济组织都有哪些?主体是什么?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3)概况: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汉朝
隋唐
民间 宗族 慈善 机构 主体
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辅助,明清兴起
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丰田义仓——天下第一仓
朱熹所创民办社仓
材料: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
关系: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都有哪些组织实施?主要的措施有哪些?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优抚政策
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慈幼局、安济院示意图
乾隆御赐养老牌
《千叟宴图》清·汪承霈绘,国家博物馆藏
慈幼局、安济院示意图
乾隆御赐养老牌
《千叟宴图》清·汪承霈绘,国家博物馆藏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材料一: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
— —明林希元《荒政从言》
材料二: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 —《大明律》
材料三: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 —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特点:
分类定级与扶持
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
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
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
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学思之窗】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方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原因: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出发点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不能落实的原因:受古代生产力以及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的限制,这种救助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性的机制,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百姓的温饱问题。
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材料1:中国古代社会的救济措施在解决贫困人民的经济问题,鼓励传统道德行为和加强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材料2: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散发相关的药剂,并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积极: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②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③思想:弘扬传统道德。
局限:①具有宗教色彩。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③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是衡量文明的尺子。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习近平
“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习近平
课堂小结
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逐渐分离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政府对基层控制和干预加强
宗 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维护统治
1、《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的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D
2、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D
【课堂演练】
1.(2024年江苏高考)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真题试做】
B
2.(2024年浙江高考)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