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目标
理解户籍制度与国家赋役、社会治理之间的深层联系。
认识户籍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国古代治理智慧,并辩证思考制度与个人的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发展演变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如何理解户籍制度是“国”与“家”之间的核心纽带,以及其背后的统治逻辑。
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核心内容及其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在普通政治学教本上就很明白的说明:在一个政府统治之下的一辈人民所形成的一个政治团体是State,通常译作国家。Nation和State相对立,指语言,文化,及体质(血统)上相同的一辈人民。Nation通常译作民族。
——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载《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19期
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在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载《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9期
关于这场学术争论,你赞成谁的戏点?并说明理由。
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1993年,费孝通在顾先生百岁纪念会上对那场论战进行了解释:“后来我明白了先生是基于爱国热情……他的政治立场我是完全拥护的……所以我没有再写文章辩论下去。”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
2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3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AI历史故事
竹简展开的刹那,墨味混着尘土木牍的涩味冲进鼻腔。我,陈顺,十六岁了。里正蘸墨的笔尖悬着,像等着啄食我的一生。
指尖按在冰凉木牍上,我忽然想起父亲的背——也是这般被赋税压得微微佝偻。从此,我的名字旁会写上“丁男”,家里那百亩薄田的租税、每年一个月的更役,都将沉沉压上肩头。母亲昨夜就着油灯为我缝补襦衣,针脚密得发紧,仿佛多缝一针,就能替我挡一分世间的艰难。
笔落下了。名字烙进简中,也烙进了大汉的册子。从此我不再只是田垄上追蜻蜓的少年,我得挺直脊梁,像父辈那样,用这副筋骨去撑起这个小小的家,还有远方长城某个垛口的平安。
未来是什么?是秋收后官仓里我交出的粟米,是边境烽燧下我值守的长夜。可看着名字旁新鲜的墨迹,我心里竟也生出一点热气——这名字,总算也为这个庞大的王朝担起了一份重量。
户籍制度: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目的:加强人口控制;征发赋役;保障社会治安;维持统治秩序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商:登记人口;满足战争的需要
西周:创建人口登记、统计制度;经常性、制度性
1.先秦时期
探究活动,四个学习小组化身“朝代户籍调查局”,探究本朝户籍制度的特点与功能。
材料:“辛巳卜, 贞, 登帚好三千, 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
——殷墟甲骨卜辞
材料:王登人五千征土方
——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
材料: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周礼·秋官·司民》
战国时期——户籍相伍
(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
(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1.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
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
随堂训练
C
2.秦汉时期
秦朝——户籍分类登记;
汉朝——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从这则史料中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湖南里耶秦简户籍簿
由丞相或御史保管;
汉承秦制,编户齐民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战国至西汉初期,游侠之风盛行,游侠或以武力卓群声誉鹊起,或以履信守义闻名乡里。西汉中期以后,侠者仍存,但单纯依赖武力“行侠仗义、横议乡闾者”日.渐稀少,为侠者多“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这反映了西汉中期( )
A.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B.王国割据势力的式微
C.儒学义利观念的强化 D.乡约教化力度的加强
A
探究合作: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西汉“编户齐民”的影响
材料: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积极: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为西汉的经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削弱贵族势力,强化国家对人口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标志我国古代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消极:人民赋役沉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3.魏晋南北朝——重建户籍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4.隋唐——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内容包括:户主与成员姓名、年龄、性别、关系,该户所拥有的土地数额,等等。
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5.宋元时期
宋朝——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划分主户客户;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诸色户计: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
特点:职业划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原因:
元代疆域辽阔,人种、民族繁多;便于获取充足资源进行调配;巩固统治的需要。
诸色户计通常由各自的专门官署管辖。而且户计一旦确定,就要世代相承,不可随意更动。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民户 普通种地务农者
军户 充军役者
匠户 充工匠之役者
站户 驿站服役者
灶户 煮盐者
阴阳户 会占卜、天文者
6.明清
明朝:黄册和鱼鳞图册
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巳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
清朝——永停编审
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秦汉: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制度
“乡”本义为方向,在先秦文献中常被引申为表示某个方向的地域
“里”是人类的聚居地,因生产生活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2.唐朝: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里甲制,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4.清朝: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合作探究: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趋势: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最终合一;
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干预逐步增强;
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
中央集权的强化;
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乡里制度
国家控制乡村三支柱
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原因:中央集权的强化;
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
宋
明
清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
里甲制
里甲制 保甲制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政府管理民众
民众自我管理
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最终合一;
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干预逐步增强;
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特点:
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意义:
有效治理基层地方;
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结合材料及教材找出中国古代进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1.原因: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可以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维护统治的需要。
2.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措施 政府 主体地位 汉朝 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 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民间 宋朝宗族内部救助兴起 辅助地位 宗族内部救济兴起,创设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明清慈善组织兴起 辅助地位 善堂、善会
关系 政府救济: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2.社会救济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
政府主导,民间辅助;
宋以后宗族及慈善组织作用渐大;
救济方式多样;
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
受经济水平限制,未形成社会保障制度;
3.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所积粮食均来自民众自愿所纳。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由此可知,隋朝的义仓制度( )
A.主要由民间力量主导 B.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C.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D.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
2.优抚政策: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
明初 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养病坊
宋朝 福田院
元朝 众济院
明清 养济院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的救济措施在解决贫困人民的经济问题,鼓励传统道德行为和加强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散发相关的药剂,并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积极:
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思想:弘扬传统道德。
局限:
具有宗教色彩;
各自为政,缺少合作;
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