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言文字与运用(每题3分,共18分)
请围绕“班级‘成长印记’主题班会”活动场景,完成下列题目。
1. 班会筹备组制作PPT时,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次班会将回顾初中生活点滴,记录成长足迹,希望同学们踊(yǒng)跃分享故事,让每一段经历都成为珍(zhēn)贵的回忆。
B. 班会现场需布置照片墙,同学们可提交童年或初中的照片,标注姓名和时间,避免因信息不全导致混(hùn)乱,影响展示效果(guǒ)。
C. 分享环节请同学们真(zhēn)心表达,无需雕啄(zhuó)语言,用朴实的话语讲述自己的成长感悟,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
D. 为活跃气氛,班会最后将播放歌曲《同桌的你》,请大家跟着旋律轻声吟(yín)唱,共同感受班级的温暖(nuǎn)与美好。
2. 班会主持人的串词初稿中,有一句存在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分享成长故事,使我们回顾了过去的自己,也更加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删去“通过”或“使”)
B. 同学们从学习、友情、家庭等方面分享了成长,讲述了许多感人的瞬间。(在“成长”后加“经历”)
C. 班会筹备组为了让活动更精彩,不仅准备了照片,还精心编排了小品节目。(将“精彩”改为“有趣”)
D.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每一次挫折、每一次进步,都在塑造着更好的自己。(删去“每一次挫折、”)
3. 班会结束后,同学代表向班主任表达感谢,下列敬辞、谦辞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学说:“老师,感谢您莅临班会现场,您的点评让我们深受启发,真是高见!”
B. 同学说:“这是我们筹备组的拙作——成长纪念册,里面有大家的留言,敬请老师垂询。”
C. 老师说:“班会很成功,你们的用心值得肯定,我就抛砖引玉,再补充几点建议吧。”
D. 同学说:“您的建议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会认真修改纪念册,还请您斧正。”
4. 同学们交流成长感悟时,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明分享数学成绩从不及格到优秀的经历时说:“我每天坚持刷题,不求甚解,终于取得了进步。”
B. 小红谈到与同桌的友情时说:“我们俩总是意见不合,每天都为小事争吵,但这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
C. 小亮分享参加运动会的经历时说:“虽然最终没有获奖,但同学们的加油声让我恍然大悟,团结的力量才是最可贵的。”
D. 小莉说:“成长路上难免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克服挑战,遇见更好的自己。”
5. 关于本单元课内课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反复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既是希望儿子走出阴霾,也是想让儿子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坚韧。
B. 《散步》中“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信任与依赖。
C. 《咏雪》中“公大笑乐”,既表现了谢安对晚辈才华的赞赏,也暗含着对“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的认可。
D.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显得无礼,没有给友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不符合“礼”的要求。
6. 班会结束后,班长整理活动总结,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次“成长印记”主题班会,让我们重温了初中以来的点点滴滴。
②从照片分享到故事讲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感动与思考。
③比如小丽分享的“第一次上台演讲”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勇敢与成长。
④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成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勇气、责任与爱的收获。
⑤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些“印记”,继续勇敢前行,共同建设更温暖的班级。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⑤①②③④ D. ⑤②①③④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共1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7-8题(6分)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7.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山中相送罢”点明送别地点在山中,“罢”字说明送别仪式已结束,友人已远去。
B. “日暮掩柴扉”写诗人送别后,直到傍晚才关上柴门,侧面体现出他送别后的怅然与不舍。
C. “春草明年绿”以景衬情,用春草年年复绿的自然规律,暗示诗人对友人归来的期待。
D. 末句“王孙归不归”中“王孙”指诗人自己,诗人疑惑自己明年是否还会回到山中送别友人。
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9分)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尝与诸小儿游( ) (2)诸儿竞走取之( )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1. 王戎“不动”而判断出李子是苦的,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3分)
三、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 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观沧海》中,曹操以“,”两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展现了博大胸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将牵挂之情托付给明月,以“,”两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3)《次北固山下》中,王湾以“,”两句,写出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蕴含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四、课外阅读理解(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让他操碎了心,他想亲自交给我。我回信说,你年纪大了,路上不方便,有小女儿在你身边,我也放心,何必跑一趟呢?
过了不久,父亲却来了。他坐的是夜班车,到站时,天还没亮。我接到他时,他头上戴着一顶旧棉帽,身上裹着一件灰布棉袄,手里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我问他怎么不提前告诉我,他说:“给你惊喜呀!”
父亲住下后,每天都带着小女儿在院子里玩,教她数数,给她讲故事。小女儿很快就和他亲近起来,整天“爷爷、爷爷”地叫着。父亲很开心,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有一天,父亲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对我说:“这是我自己酿的米酒,你小时候最爱喝的,带了半瓶来,你尝尝。”我接过瓶子,打开盖子,一股熟悉的酒香飘了出来。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父亲都会酿米酒,我总是围着酒坛子转,等酒酿好后,父亲就会给我倒一小碗,说:“慢点儿喝,别呛着。”
那天晚上,我和父亲坐在灯下,就着一碟小菜,喝着他带来的米酒。父亲说:“你在城里工作不容易,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小女儿我会照管好的,你放心。”我说:“爸,你也年纪大了,别太操劳,多注意身体。”父亲点点头,眼里有了泪光。
几天后,父亲要回去了。我送他到车站,他临走时,把那个装米酒的瓶子又递给我,说:“剩下的半瓶你留着,想我的时候就喝点儿。”我接过瓶子,看着父亲上车,车开走了,我还站在原地,手里的瓶子沉甸甸的。
现在,那个瓶子还放在我的书桌前。每当我看到它,就想起父亲的笑容,想起那晚灯下的谈话,想起父亲对我的爱。那半瓶酒,装的不是酒,是父亲满满的牵挂啊!
14. 下列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通过写父亲进城送米酒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文章通过回忆童年与父亲的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C. 文章通过记叙父亲进城探望“我”和小女儿的经历,抒发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D. 文章通过写父亲酿米酒的事,赞美了父亲勤劳能干的品质。
15.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他头上戴着一顶旧棉帽,身上裹着一件灰布棉袄,手里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5分)
16. 文章以“父亲的半瓶酒”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著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材料二: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锡麟的学生。
17. 下列对材料内容及《朝花夕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文中的“他”是作者的父亲。
B. 材料一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暗含着作者对封建教育方式的不满。
C. 材料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作者对范爱农的初始印象是冷漠、高傲。
D. 范爱农最终的结局是积极乐观的,他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18. 材料一中,父亲强迫“我”背书的行为,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4分)
19. 《朝花夕拾》中,除了父亲和范爱农,还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位,简要说说他(她)的特点。(5分)
六、写作(共35分)
20.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与运用(每题3分,共18分)
1. 答案:A
解析:B项“雕啄”应为“雕琢”(“啄”指鸟类啄食,“琢”指雕刻玉石,与语言修饰相关);C项无错误;D项无错误。A项字音、字形均正确,其他选项存在字形错误,故选A。
2. 答案:B
解析:A项语病为“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即可,修改正确;B项语病为“搭配不当”,“分享”后缺少宾语,应在“成长”后加“经历”(“分享成长”搭配不当,“分享成长经历”才合理),原修改“将‘精彩’改为‘有趣’”未解决根本问题,修改错误;C项无语病,修改多余;D项无语病,修改错误。
3. 答案:A
解析:A项“莅临”(敬辞,指长辈/上级到来)、“高见”(敬辞,指他人高明的见解)使用恰当;B项“垂询”是敬辞,用于他人询问自己,不能用于“请老师垂询纪念册”(应用“指正”);C项“抛砖引玉”是谦辞,用于自己先发表浅见,不能用于老师对学生;D项“斧正”用于请人修改文章,不能用于“修改纪念册”(应用“指点”)。
4. 答案:D
解析:A项“不求甚解”指读书不深入,含贬义,与“坚持刷题取得进步”语境矛盾;B项“意见不合”含贬义,与“更加了解彼此”的积极语境不符;C项“恍然大悟”指突然明白道理,不能用于“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应用“深有体会”);D项“持之以恒”指坚持到底,符合“克服困难、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语境,使用恰当。
5. 答案:D
解析:D项理解错误,元方“入门不顾”体现了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坚决态度,是孩童率真的表现,并非“无礼”,反而凸显了他的正直;A、B、C三项对课文主题、细节的理解均正确。
6. 答案:A
解析:排序逻辑为“总起(点明班会主题及总体感受)—分述(班会环节)—举例(具体事例)—深化(成长的感悟)—总结(未来的打算)”。②句总起,①句承接“点点滴滴”讲环节,③句举例,④句深化感悟,⑤句总结,故选A。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共15分)
(一)古诗《山中送别》
7. 答案:D
解析:D项“‘王孙’指诗人自己”错误,“王孙”在古诗中常指“友人”,末句是诗人问友人“明年春草绿时,你是否归来”,表达对友人的期待,并非疑惑自己是否回来。
8.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以及对友人归来的期待。
解析:首句“相送罢”写送别结束,暗含不舍;“日暮掩柴扉”以“日暮”的时间和“掩柴扉”的动作,表现送别后独自伫立的怅然,凸显不舍;“春草明年绿”以春草年年复绿的景象,暗示对友人明年归来的期待;末句“王孙归不归”的疑问,直接抒发对友人的牵挂与归来的期盼。
(二)文言文《王戎识李》
9. (1)诸:众多,各个 (2)走:跑(古今异义,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10. (1)(他们)看见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众多小孩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解析:重点译出“子(李子)”“折枝(压弯树枝)”“竞走(争着跑)”“唯(只有)”。
(2)李树长在路边却结了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解析:重点译出“而(却,表转折)”“此(这)”“必(一定)”。
11. 体现了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聪明机智的特点。
解析:其他小孩只看到“李树多子”就“竞走取之”,而王戎观察到“树在道边”这一细节——道边的果树若李子甘甜,早被路人摘光,因此推断“多子必苦李”,可见他不盲从,能结合环境细节思考,体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
三、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中体现大海壮阔、诗人胸襟的句子)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托明月传情的句子)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中体现时序交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句子)
四、课外阅读理解(共14分)
14. 答案:C
解析:A项“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无中生有,父亲进城是为了送小女儿、看儿子;B项“怀念童年生活”是次要内容,核心是父子情;C项正确,文章通过父亲进城探望、送米酒、灯下谈心等情节,抒发了深沉的父子之情;D项“赞美父亲勤劳能干”非主题,米酒是父子情的载体,核心是亲情。
15. 答案: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解析:“旧棉帽”“灰布棉袄”写出父亲衣着朴素,体现他的节俭;“鼓鼓囊囊的布包”暗示里面装着给儿子的东西(米酒、可能还有其他物品),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牵挂。整体描写让父亲的形象真实可感,为下文写父亲送米酒、体现亲情做铺垫。
16. 答案:①“父亲的半瓶酒”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父亲送酒、父子共饮、父亲留酒等情节;②“半瓶酒”是亲情的象征,酒里装着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关爱,点明文章“深沉父子情”的主题;③题目新颖,“半瓶酒”而非“一瓶酒”,暗含“父爱不求圆满、却满含真心”的深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五、名著阅读(共12分)
17.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范爱农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他内心孤独、不满现实,最终溺水身亡(大概率是自杀),并非“积极乐观”“成为优秀革命战士”;A、B、C三项对材料出处、人物身份、作者情感的理解均正确。
18. 答案: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对盼望已久的五猖会失去了兴趣,留下了心理阴影。
解析:原著中,“我”原本满心期待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鉴略》,“背完后,去看会的兴致已减去了大半”,这种“压抑天性”的教育方式,让“我”感受到封建教育对儿童乐趣的摧残,也暗含作者对这种教育方式的不满。
19. 答案:示例1: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她粗俗、迷信(如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讲长毛的故事),但内心善良、真诚关爱孩子,为“我”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是一个平凡却温暖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
示例2: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他治学严谨(认真批改“我”的讲义)、公正无私(不因“我”是中国人而歧视)、关爱学生(关心“我”的解剖实验),是一位毫无民族偏见、令人敬佩的老师。
示例3: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严厉刻板(要求学生读死书),但也有温和的一面(不常用戒尺、允许学生偷偷画画),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一位普通的私塾先生。
六、写作(共25分)
评分标准(参考):
- 一类文(22-25分):紧扣“那一刻,我长大了”,选材真实典型(如经历挫折后明白责任、体会亲情后懂得感恩等),细节描写生动(如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情感真挚,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达标。
- 二类文(18-21分):符合题意,选材较真实,有一定细节描写,情感较真挚,结构较完整,语言通顺,字数达标。
- 三类文(14-17分):基本符合题意,选材较普通,细节描写不足,情感平淡,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数接近要求。
- 四类文(13分以下):偏离题意(如未体现“那一刻”的转折、未写“长大”的感悟),选材虚假,无细节描写,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字数不足。
写作思路提示:
“长大”不是年龄增长,而是“思想上的成熟”,需聚焦“那一刻”的具体场景(如:第一次独自照顾生病的妈妈、在挫折后主动承担责任、理解了父母的辛苦等),通过细节描写展现“那一刻”的心理变化(从迷茫/委屈/不懂事到醒悟/坚强/懂得感恩),点明“长大”的含义(如:明白责任、学会体谅、懂得坚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