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语文科素质练习(一)试卷
说明: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20分一、积累运用。(29分)
默写古诗文。(10分)
《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江上静态美景的句子是:
“ , ”
(2)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4)王绩在《野望》中放声高歌,怀念古时的隐者伯夷和叔齐的诗句是:“ , 。”
(5)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蓬”雁”自比,暗写出诗人内心激愤和抑郁的两句诗是: , 。
(6)《答谢中书书》描写夕阳西下景象的句子: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他出现在击剑台上,挺身仗剑,锐不可当_____________(ruì bù kě dāng)。
(2)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____________(yī sī bù gǒu)。
(3)孟子的论断是____________(zhèn lóng fā kuì)之音,使天下学子们大是警悟。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召唤,中国式现代化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引领我们向前进。
B.他殚精竭虑,带领村民披荆斩棘,用15年时间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C.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D.新阶段新征程不会一帆风顺,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会风平浪静,这个时候,更要有强大的气场和信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良好的心态是我们能否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关键。
B.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各界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活动,让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C.通过渡江战役,使解放军继续南进,为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D.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4分)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李杰、韩启阳)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5.神舟十九号升空,逐梦太空的科学探索不断向前。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
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出行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集体亮相,并回答记者提问。假如你作为学生记者代表采访指令长蔡旭哲,你会对他说什么?(2分)
在讨论“革命英雄”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请完成7-8题(7分)
7. 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中的10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写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
B.法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服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C.《儒林外史》“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D.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就有108个。其中尤以宋江、吴用、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最具神采。
8.《红星照耀中国》中哪些人物形象符合“革命英雄”标准?任选一个,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5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①庞安常:北宋名医,曾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但少闲人与吾两人耳 但当涉猎
B.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
C.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D.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10.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断四处(4分)
安 常 虽 聋 而 颖 悟 绝 人 以 纸 画 字 书 不 数 字 辄 深 了 人 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12.苏轼在两文中称自己为“闲人”“异人”,这各自包含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0分)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背后是无数舰载机飞行员夜以继日的辛勤训练。张超就是一名舰载机飞行员,他用全部的精力和生命,诠释了自己为中国航母舰载机事业奉献一切的追求。
折翼海天,舰载机飞行员张超
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
①4.4秒,生死一瞬,他毅然选择“推杆”挽救飞机,放弃了第一时间跳伞。2016年4月27日,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因飞机机械故障,在陆基模拟着舰训练中壮烈牺牲。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只有拼尽全力的执着,他最终倒在离梦想咫尺之遥的地方——只剩下最后7个飞行架次,他就能飞“上”航母辽宁舰。这一天,年仅29岁的他,来不及给年迈的父母、亲爱的妻子、2岁的女儿留下一句话,便匆匆走了。
②“他是我选来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个天生的优秀飞行员。”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动情地说。张超,海军少校,一级飞行员,飞过8个机型。他驾驶歼-8巡逻西沙,驾驶歼-11B在南海战备值班。从陆基转为舰基,他的飞行技能有口皆碑。着舰指挥官王亮说:“他最后一个飞行架次表现依旧出色,面对特情,他的处置冷静而准确。”
③国之利器,以命铸之。舰载机上舰飞行,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为国担当,他到舰载航空兵部队报到时与妻子张亚约定:“未来一年别来探亲,等我驾战机从航母上凯旋,再与你相聚!”凭着拼命三郎的劲头,张超和战友克服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在一年之内完成歼教-9、歼-15两型战机改装。“他用自身的实践,为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快速成长探索出一条路。”参谋长张叶说。
④“无论何时,他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张超留给战友最深刻的记忆。篮球场上,满场飞奔、笑声爽朗的是他;饭桌上,讲笑话逗大家乐的是他;训练中,面对风险笑容依旧的是他。最后一次飞行,他还是微笑着登上战机。张超走了,战友们才意识到:这微笑的背后,是如山的坚强。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政委赵云峰说:“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战友们的飞行安全,用年轻的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
⑤暴雨如泣,英雄回家。他的老师不愿相信“那个品质淳朴、学习认真的阳光男孩”就这样走了;他的同学不愿相信“那个英俊帅气、有情有义的哥们”就这样走了。妻子张亚喃喃道:“超,醒一醒,你给我买的新裙子,我还没穿给你看呢。”女儿的哭声,让送行的人们泪流满面,却没能唤醒“睡着了的爸爸”。看完飞行事故视频,老父亲抹干眼泪:“崽,你尽力了,跟爸回家吧。”
(有删改)
13.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新闻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B.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通讯社名称、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表明新闻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C.新闻的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D.阅读新闻时,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14.下列对通讯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3分)
A.本则通讯通过不同人物对张超的评价,全方位地展现了人物形象,语言生动。
B.“老父亲抹干眼泪:‘崽,你尽力了,跟爸回家吧。’”表明父亲对儿子的牺牲感到既难过又自豪。
C.张超和妻子约定未来一年别来探亲的情节与下文妻子在他牺牲后的喃喃自语形成了呼应。
D.“舰载机上舰飞行,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上舰飞行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解释了战士们反复训练的必要性。
15.本文是一则通讯,下面的链接材料是一则消息,请结合新闻相关知识,分析消息与人物通讯的不同之处。(4分)
链接材料: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记者王玉山、吴登峰、梅常伟)29岁的海军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级飞行员张超,4月27日在驾驶歼-15飞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突遇飞机故障,不幸殉职。
当天,在连续完成两架次海上30米超低空飞行后,张超驾驶战机执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着陆后,已经接地滑跑的飞机突报“电传故障”,机头急速大幅上仰,瞬间离地。在飞机超过80度仰角情况下,张超被迫跳伞,坠地后受重伤,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5分)
龙豁口
①这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老赵头就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任务特殊,不是送货,也不是运皮张,而是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
②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这个时候,要把粮食送进去,谈何容易?可是,游击队已经断粮几天了,老赵头心急如焚,最终还是决定冒险。
③“爬犁帮”最怕遇见松花江上的三九天。那时西北风呼啸,冷风如刀,彻骨的寒冷让人忍不住打战,貉皮帽子羊皮大氅都抵挡不住,没人敢在这寒冷的冰面上过多地停留。拉爬犁的牲口,鼻孔往外喷着白汽,眼睫毛上全都挂满了霜花,汗水顺着毛往下淌,在肚皮下凝结成冰,哗啦哗啦地响。赶爬犁的小伙子们跟着爬犁跑,跑得全身透汗。
④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瞅着就要进入游击区了,可老赵头却一点也不松懈。一双鹰一样的眼睛不停扫视着苍茫的江面。
⑤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老赵头的神情变得紧张起来,心想,这可咋办?自己安危事小,粮食进不了山事大。老赵头赶紧吆喝大家加快速度。双方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近了,爬犁再快也快不过鬼子的汽车和摩托车。老赵头心里明白,咬牙,说:“干脆,走‘龙豁口’。”
⑥一听“龙豁口”三个字,大家头皮就发麻,精神更加紧张了。
⑦所谓“龙豁口”,就是爬犁正在这冰面上行进时,脚下三尺多厚的冰面骤然裂开,裹挟着呼啸声一直向岸边延伸。人只能瞪眼看着冰面不断裂开,从一尺、两尺、三尺再到无法丈量。幽暗的湖水翻涌着从裂口冒出,像是有一条恶龙会随时从湖底蹿出来。传说是湖中的独角龙耐不住严寒,一怒之下用独角豁开冰面,所以称之为“龙豁口”。
⑧“龙豁口”不是常有,但只要遇到一次,就足以让人终生难忘。“爬犁帮”的人谈“龙”色变,因为不管什么车辆或者爬犁,若是掉进了“龙豁口”,那是九死一生的事。
⑨可是今天情况特殊,如果被小鬼子撞到了,同样没有好下场,老赵头只好铤而走险。于是,老赵头赶着爬犁向右侧疾驰,偏离了原来的路线,朝湖心奔去。小伙子们知道,湖心区冰薄,且有一处活水,最易形成“龙豁口”。平时大家总是尽量避开,即使路近一些也从不敢贸然前往。
⑩老赵头今天是要豁出去了。抗联的战士们牵动着大家的心,为了把粮食运到战士们的手里,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
鬼子越来越近,老赵头拼命地打马飞驰。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小鬼子叫喊着让老赵头停下来,可老赵头全当听不见。小鬼子开枪了,子弹贴着头皮呼啸而过。忽听咔嚓一阵雷鸣炸响,江面的冰排豁然裂开,并且迅速向两边漾开。
老赵头把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声喊道:“‘龙豁口’现身,大家小心了,跟住我!”
伴随着喊声,老赵头的爬犁左躲右闪,飞一般窜向侧面的斜坡。其他人也不敢怠慢,一个跟着一个从“龙豁口”边缘掠过。后面的小鬼子一个个躲闪不及,绝望地喊叫着,无从应对,眼睁睁地看着汽车和摩托车如同乌龟一般慢慢地沉向江底……
终于把粮食送到战士们手里,大家这才像散了架似的,瘫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往回走时,他们远远地看向“龙豁口”,只见黑幽幽的江面上,漂着一片黄乎乎的尸体。有的尸体已经冻在了“龙豁口”的冰凌上。
老赵头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刻画老赵头细致而传神,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B.小说叙述张弛有度,送粮过程一波三折,颇有紧张感和戏剧性。
C.文中风雪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都有力地升华了小说主题。
D.“爬犁帮”冒险为游击队送粮食,彰显了老百姓保家卫国的决心。
1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4分)
(1)枣红马的鬃毛飞扬着,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穿梭在白茫茫的江雾和雪色之间。(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不是你们的地方,你们根本就不该来!(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与蕴含的情感)
18.小说中有多处伏笔与照应。请找出一对并简析其作用。(4分)
19.有人建议将小说的标题“龙豁口”改为“老赵头”,你认为可以吗?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文本阐明理由。(4分)
三、写作(50分)
20.蜡烛点亮了无边的黑夜,星星点亮了浩瀚的天空。在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黑暗时刻,点亮我们人生希望,可能是一句鼓励、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请以“点亮”为话题,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l)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字数600字以上;(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
1.(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长河落日圆
(4)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 (1)锐不可当 (2)一丝不苟 (3)振聋发聩
3. C
【解析】“摧枯拉朽”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对象不符,也不合语境,故选C。
4.B
【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良好的心态”(一面)与“能否战胜困难”(两面)不对应,应删去“能否”。 B项: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主语“各界党组织”,谓语“开展”,宾语“学习宣传活动”,后半句“让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式正确,无语病。
C项:主语缺失。“通过”和“使”连用导致句子无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D项语序不当。逻辑顺序应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原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顺序颠倒。
实例: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驻空间站
6.示例:蔡叔叔,您好。我是学生记者代表,请问再次出征,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7. B
8.示例:彭德怀。他乐观爱笑,率直爽朗,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顽强不屈,性格刚烈,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具有反抗精神的革命英雄。(人名2分,赏析2分)
9. 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A.相同,均译为:只是;B.不同,译为:想要/佛教术语;C.相同,均译为:在;D.相同,均译为:大概是。故选:B。
10.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所以断句是: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1分,句子连贯性1分)
泉水极其甘甜,下方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淌。(“西”1分,句子连贯性1分)
“闲人”:既指自己和张怀民有闲情赏月,也暗含被贬后闲置的无奈,借月色排遣失意,流露超脱与悲凉交织的情感。(2分)
“异人”:称自己与庞安常为“异人”,一是调侃两人分别以手代口、以眼代耳的特殊交流方式,二是暗喻被贬的境遇,以幽默化解失意,暗含对人生遭际的豁达与自嘲。(2分)
【参考译文】【乙】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13.A
14.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有误,“舰载机上舰飞行,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上舰飞行的危险。
15. 通讯注重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如人物事迹、引用),消息侧重简明精炼地报道事件(如时间、地点、结果);消息有点电头,通讯没有电头;消息用语更为严肃,通讯可使用修辞增加其生动性,二者在内容详略、结构安排、语言风格上差异明显。(答两点即可,每点两分)
16. C
【解析】结合第③段“那时西北风呼啸,冷风如刀,彻骨的寒冷让人忍不住打战,貉皮帽子羊皮大肇都抵挡不住,没人敢在这寒冷的冰面上过多地停留”等内容可知,文中风雪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都有力地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人物的品质,“升华了小说主题”表述不当;故选C。
(1)示例: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把枣红马比作“一道红色的闪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马奔跑的速度之快,突出了老赵头策马疾驰的勇武,表现了老赵头给游击队送粮的急切心情和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比喻1分,赏析1分)
(2)示例:老赵头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时,遇到鬼子的巡逻队,冒险走“龙豁口”,胜利完成任务;敌人追赶他们,掉进“龙豁口”丧命。这句话表达了老赵头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语境1分,情感1分)
18. 示例:开头“这几天,松花江上游的抗日游击队把小鬼子打惨了,也把他们打急了,所以小鬼子不断进山“讨伐’,进山的路巡查得非常严”与下文“突然,远处出现了一片黄褐色的身影,还伴随着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好,是鬼子的巡逻队”相照应,突出了为游击队送粮的危险,表现了老赵头头等人爱护子弟兵、保家卫国的决心。(找出句子2分,作用2分)
19..示例一:可以。本文记叙了老赵头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时,遇到鬼子的巡逻队,冒险走“龙豁口”,最终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赞美了老赵头等人热爱子弟兵、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宝贵品质。以“老赵头”突出了主要人物,简洁醒目。示例二:不可以。本文记叙了老赵头带领五个人的“爬犁帮”出发给北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送粮食时,遇到鬼子的巡逻队,冒险走“龙豁口”,最终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赞美了老赵头等人热爱子弟兵、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宝贵品质。“龙豁口”是突出人物形象的主要情景;另外,“龙豁口”这个标题新颖生动,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以”或者“不可以”2分,作用2分)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