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 文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读明人
1.齐读以前学过的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教师小结: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2.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4.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5.《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二、听读明文
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停顿,了解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注音
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忖度
颁白 褊小 邪侈 则王矣 胡龁 彼恶知之
3.指名复述故事内容。
4.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5.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6.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演读明意
分组合作探究
全班分为九个小组,每组6人。第一二三组探究第一部分;第四五六组探究第二部分;第七八九组探究第三部分。
要求:用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式演读,然后给大家讲解这一部分的重点字词句,最后翻译;抽签决定上台展示的小组,其他组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次展示演读或者补充关键字词句等。
小组展示(以下仅供参考,期待更好的演读方式)
第一组展示
⑴演读设计参考: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其他人表演括号里的文字。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疑惑地齐问:可得闻乎?)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征求意见性地齐说:则王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声音逐渐加大地齐读三遍: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也!)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疑惑地齐问:可以保民乎哉?)
可。
(齐声旁白:当然可。)
何由知吾可也?
(疑惑地齐问:何由知吾可也?)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人人故意反问一句:不识有诸?)
有之。
(自豪性地齐说:有之,有之,有之。)
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生气性地齐说: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人人故意反问一句: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人人故意反问一句:何择焉?)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声: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声点头应和)
⑵重点字词。
⑶翻译。
第二组展示
⑴演读设计参考: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其他人表演括号里的文字。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疑惑地齐问:何也?)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疑惑地齐问:许之乎?)
否。
(齐声旁白:当然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声感叹:非不能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疑惑地齐问: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声重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声重复: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每人一遍:王请度之!)
⑵重点字词。
⑶翻译。
第三组展示
⑴演读设计参考: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其他人表演括号里的文字。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声反问:然后快于心与?)
否,(齐声轻声:当然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齐声反问:而王岂为是哉?)
否,(齐声轻声:当然否)吾不为是也。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若是其甚与?(齐声疑问:若是其甚与?)
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可得闻与?(齐声疑问:若是其甚与?)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楚人胜。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齐声连续三次,逐渐加强:孰能御于?孰能御于?孰能御于?)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声旁白:请尝试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声旁白: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声旁白: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声旁白:未之有也。)
⑵重点字词。
⑶翻译。
文言知识检测(具体内容见课件)。
研读明技
填表: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三个回合以及表现。
齐宣王 孟子 结果
第一回合 畏难:“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不忍之心—王道基础 心悦诚服
第二回合 信心不足:“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蠢蠢欲动
第三回合 大欲: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 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2.概括孟子论辩艺术的特点。
特点:迂回曲折。论辩的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整个论辩过程又可以分为七个引导步骤: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① 。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② 。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③ 。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④ 。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⑤ 。
(①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③以“缘木求鱼”为喻④“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孟子说服齐宣王,除了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与他的语言艺术也有很大关系。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⑴善用比喻
①“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⑵善用排比
①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五、拓读明理
1.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2.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3.这篇文章中孟子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