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2.3《风的形成》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2.3《风的形成》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09 16:07:3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空气与风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1.2空气是重要的物质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三、学业要求 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3.能观察并说出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现象。 4.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空气与风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在一年级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觉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实践、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中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五课组成:《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受热上升》《风的形成》《大自然里的风》《我们来制造风》。教材的编排逻辑性很强,先整体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研究空气的性质,受热会上升。第3课,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第4课了解大自然中不同类型的风,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最后一课,属于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制造风的装置,并回顾本单元的单元知识。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与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较为浅显和模糊,在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可能知道空气存在,但对空气的性质了解甚少,对于风的形成原理更是却乏深入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具有流动性,能理解空气受热上升、遇冷下降的原理;明确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理解温度差异导致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的原理;认识大自然中不同类型的风;了解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从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设计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探究实践:能在老师指导下,规范完成“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受热上升”“模拟风的形成”等实验,学会真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操作。尝试设计并制作简单的风的形成模型或风力应用装置,如简易风车、风力小车等。 态度责任:对空气与风的探究充满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合理利用风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问题与假设 比较吹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和套在瓶子里的气球。 提问:为什么吹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吹得很大,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却只能吹大一点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的存在。
任务2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1: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实验2:不会湿的纸团。 问题评价:我们都研究了哪里的空气》说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空气占据空间,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任务3 名称:应用与迁移,阅读与新知 实验:“听话”的小球。 阅读:“添堵”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听话”的小球,让学生更加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通过阅读,感受空气占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境图中关于抽油烟机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把抽油烟机装在燃气灶的上方? 设计意图:从我们身边熟悉的现象开始,让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假设。
任务5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1:转动的纸蛇。 实验2:放飞塑料袋 问题评价:我们研究了那些受热的空气?它们有怎样的共同性质? 设计意图: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理解“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导致上升”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务6 名称:应用与迁移 自制孔明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制作孔明灯,亲自感受空气受热会上升的原理,加深对空气受热上升的理解。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问题与假设 思考暖气片的现象,提出问题“暖气片旁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用蜡烛相当房间里的暖气片,来提出问题和假设,初步感受温度差异与空气流动的关系。
任务8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的烟随空气流动的不同现象,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间接证明空气在流动,从而理解风的形成,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任务9 名称:应用与迁移 巧妙的设计——风门。 设计意图:通过对炉壁上“风门”的理解,再次感受空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从而理解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景图,感受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的现象,从而产生“谁使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大自然中空气流动现象的观察,产生疑问,提出与风有关的问题。
任务11 名称:探究与结论、 在不同房间、屋内屋外等气温不同的环境里,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大自然里的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风的成因。
任务12 名称:反思与评价 说一说,模拟实验和收集的资料都能说明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模拟实验和收集到的资料,再次理解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第5课时 任务13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有哪些制造风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提出,认识到在生活中,可以制造出风。
任务14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1.收集生活中人们制造风的工具,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制造出来风的。 2.比较风的好处和坏处。 设计意图: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或模型,模拟人们制造风的方法,并解释其原理。通过对比风的好处和坏处,全面认识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任务15 名称:应用与迁移 自制拉线风扇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拉线风扇,加深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任务16 名称:单元要点、实践与检测 总结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梳理空气与风的性质、形成原理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 1.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吹套在瓶内的气球”“不会湿的纸团”等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第2课时:空气受热上升 1.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性质。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塑料袋的变化,归纳热空气会上升的规律。 3.能规范地完成“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等实验,观察、记录请分析实验现象。 第3课时:风的形成 1.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分析归纳空气流动的规律。 3.规范完成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线香,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阐述风的形成过程。 第4课时:大自然里的风 1.知道大自然里的风是因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而形成。 2.对比不同环境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的关联。 3.能在不同气温环境下设计、操作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空气流动现象。 第5课时:我们来制造风 1.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风。 2.知道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思维。 3.通过科学辩论,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利与弊。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 1.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不同实验条件,分析现象差异的原因。(科学思维)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吹套在瓶内的气球”“不会湿的纸团”等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空气特性的探究兴趣,培养实证意识。(态度责任) 第2课时:空气受热上升 1.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性质。(科学观念)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塑料袋的变化,归纳热空气会上升的规律。(科学思维)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规范地完成“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等实验,观察、记录请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空气运动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从科学视角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3课时:风的形成 1.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科学观念)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分析归纳空气流动的规律。(科学思维) 3.规范完成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线香,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阐述风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 4.激发对大气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主动观察、思考自然现象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4课时:大自然里的风 1.知道大自然里的风是因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而形成。(科学观念) 2.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的关联。(科学思维) 3.能在不同气温环境下(如房间内外)设计、操作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空气流动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养成主动观察、思考大自然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5课时:我们来制造风 1.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风。(科学观念) 2.通过科学辩论,知道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思维。(科学思维) 3.通过科学辩论,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利与弊。(探究实践) 4.引导学生关注在科学原理的支持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小明做社区服务志愿者时发现,盖好瓶盖的空塑料瓶无法被完全踩扁,这是因为( ) A.空气能被压缩 B.空气有质量 C.空气占据空间 2.我们在做“传递水、石块、空气”游戏时,可以用来装空气的是( ) A.杯子 B.布袋 C.密封袋 3.我们跑步时,会感觉空气吹在脸上,形成气流,这说明(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无色无味 C.空气能流动 4.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因为( )。 A.空气会流动 B.空气有质量 C.空气容易被压缩 5.下列现象中不是由风造成的是( ) A.塑料瓶漂浮在水面上 B.烟囱里排出的气体在飘动 C.吹出的泡泡在飘动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就是氧气 C.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7.以下几种风,( )是由于空气冷热不均造成的。 A.扇子扇风 B.自然风 C.嘴巴吹出的风 8.套在瓶子里的气球,我们只能吹大一点点,原因是( ) A.我们都还是小孩,力气小 B.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外面还有空气 C.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顶着 9.是谁让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的?( ) A.风婆婆吹出来的 B.空气自己会流动 C.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其他地方的冷空气就会来补充 10.一个杯子放进水中,杯内底部不会打湿的方法是( ) A. 杯口朝上放入 B.杯口朝左放入 C.杯口朝下放入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空气是气体,属于多种气体的混合气体。( ) 2.自然风是由于地区温度的差异引起的。( ) 3.我们给篮球充气,说明了空气占据了篮球的空间。( ) 4.冷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气里。( ) 5.我们看不见空气,说明空气不存在。( ) 6.在空中飘扬的红旗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 ) 7.孔明灯下面的火焰主要是为了照明。( ) 8.空气被压缩得越厉害,产生的弹力越大,所以给自行车打气时要尽量多打气。( ) 9.空气很轻,所以空气不容易泄露。( ) 10.人们有时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做一些事情。( ) 三、综合题 中国古代著名的“孔明灯”就是热气球的最早雏形。孔明灯起源于三国时代,由诸葛亮(孔明)首创。当时为了在城内传递军情,利用热气球原理制成孔明灯,用于联络。这是现金世界上热气球的先驱,也足见中国古人高超的智慧。 1.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雏形的发明者是( ) A.孟格菲兄弟 B.诸葛亮 C.莱特兄弟 2.最初,“孔明灯”的作用是( )。 A.照明 B.祈福 C.传递军事信号 3.以下是做“热气球”的实验步骤,请你把正确的步骤按顺序填在下面括号里。 (1)准备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一个纸筒和一支蜡烛 (2)重复几次实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3)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4)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子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正确顺序是:( )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C2.C3.C4.A5.A6.B7.B8.B9.C10.C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3.√4.√5. 6.√7. 8. 9. 10.√ 三、 1.B 2.C 3.1 4 3 2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风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遵循“直观感知、实验探究、素养落地”的核心理念,紧扣小学科学核心素养要求,帮助学生建立“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流动”的认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形成“观察-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思维,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提升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了解风与生活的关联,实现“做中学、思中悟”的教学目标,为后续空气相关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风”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但对“风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抽象原理认知模糊,教学需立足学生生活经验,通过“现象观察-实验探究-原理推导-生活应用”的科学探究流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分析归纳空气流动的规律。 探究实践:规范完成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线香,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阐述风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激发对大气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主动观察、思考自然现象的习惯。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这一核心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间接证明空气在流动,进而理解风的形成。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优秀(4分)良好(3分)合格(2分)待提高(1分)评分理解风的形成原理能清晰、准确解释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气流的原理,并能举例说明。能基本解释风的形成原理,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或举例不够恰当。能说出风形成的大致过程,但解释不完整或存在少量错误。不能解释风的形成原理,存在较多错误。应用原理解释风门作用及控制燃烧速度的方法能准确说明炉子下方风门的作用(补充冷空气),并详细描述通过开关风门控制燃烧速度的方法。能说明风门的作用和控制燃烧速度的方法,但解释不够详细或存在少量不准确之处。能说出风门的作用或控制燃烧速度的方法之一,解释不完整。不能说明风门的作用及控制燃烧速度的方法。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记录、分析)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能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基本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能观察实验现象,记录部分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结论存在少量错误。不能观察实验现象,不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不能分析得出结论。绘图能力(画空气流动路线)能准确、清晰地画出实验中或生活中空气流动的路线,标注正确。能基本画出空气流动的路线,标注基本正确,但不够清晰或存在少量错误。能画出空气流动的大致路线,但标注错误较多或线条不清晰。不能画出空气流动的路线。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问题与假设教师活动1 一、视频导入 1.导入 课件出示视频 师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风?风给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 2.揭示主题 师:大家都能感受到风,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课件板书:风的形成 二、问题与假设 课件出示 师:究究站在家里的暖气旁,正在思考:空气占据空间,暖气片旁的空气受热会上升,那么,这些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怎样呢? 师问:你在家里有没有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有这样的思考呢?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用下面的装置模拟一间房子,蜡烛相当于房间里的暖气片。 课件出示图片 师:我们需要的材料有 课件出示材料超市 师:因为暖气片是热的,所以我们需要点燃蜡烛,制作受热的环境。请大家猜一猜,蜡烛点燃后,“房间”里的空气会发生什么现象,可以在“房间”里画一画我们的猜想。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生1:打开窗户也能感觉到风 生2:风会吹乱头发 生3:风可以让风筝飞起来 …… 生齐答:不方便 了解本课主题 了解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上升,上升后变凉又再次下降,最后从侧面下方的开口流出。 生2: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有一部分向上升,有一部分从侧面下方的开口流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有关风的视频导入,让大家明白本课的主题与风有关,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和假设,让大家初步感受空气是如何形成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环节二: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教师活动2 一、探究与结论 1、实验 师:通过大家的假设,都认为会有空气从侧面下方的开口流出,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课件出示图片 师:把点燃的线香放到装置侧面的开口处,然后点燃装置里的蜡烛。 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的烟随空气流动的不同现象,并说明原因。观察一下烟流动的方向和你之前的假设一样吗? 课件出示 师提示:多做几次,找出实验过程中的相同现象,总结空气流动的过程,并推测其原因。 课件出示 师解释:蜡烛点燃后,空气受热会变轻向上飘,右边的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这样在装置里就形成了空气的流动,而线香的烟就会跟着空气一起流动,所以我们会看到烟从左侧上方的孔流出。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出,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 二、反思与评价 1、反思与评价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一张房间的图,你能画一画有暖气时房间里的空气流动情形吗? 师提示:箭头向上表示热空气,箭头向下表示冷空气。 老师点评学生的空气流动图学生活动2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 生1: 线香的烟从小孔往箱子里流,流到蜡烛...... 生2: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告诉我们,“房间”里的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生3: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现象都是...... 生尝试画出空气流动图 生展示自己流动图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冷空气会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从而形成空气流动,进一步完善对风的形成原因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环节三:应用与迁移教师活动3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风门”这个词吗? 课件出示 师解释:“风门”是在炉子下方炉壁上开的一个孔,并且有一个可以开关的挡板。 尝试:画一画燃着的炉子内外的空气流动路线。 思考:想一想,为什么要在炉子下方开一个风门呢?怎样利用风门控制炉子里燃料的燃烧速度? 师:风门主要用于调节炉内氧气供应量,从而控制燃烧速度。通过改变进风量,可调节火焰大小,确保燃料充分燃烧。热空气上升时,冷空气从风门流入补充氧气,门开大则进风量增加,燃烧更剧烈;门关小则减少进风量,降低燃烧速度。 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流动形成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是空气流动的重要原因。学生活动3 认识风门 生与老师一起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风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风的形成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7.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问题:蜡烛点燃后,“房间”里的空气发生什么现象。 过程: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烟的流动 结论:冷热不同空气会流动,空气流动形成风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屋内比屋外温度高,开窗后窗帘会( )。 A . 向窗里飘 B . 向窗外飘 C . 方向不定 2.用冰块冷藏食物时,把冰块放在( )效果好。 A . 食物的两侧 B . 食物下面 C . 食物上面 3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风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得到 B .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 . 如果没有风,靠风力传播花粉的植物也能进行传播、繁殖 C . 以上都可以 二、判断题 1.风对人类有害无益。 ( ) 2.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 ( ) 3.风随处可见,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用途。 ( ) 4.人们穿上棉衣也可以证明风的存在。 ( ) 5.厨房里的排气扇应该装在房子的下方。 ( ) 6.妈妈在炒菜时,其他房间也能闻到香味,说明空气在流动。 ( ) 【参考答案】 一、1.A 2.C 3.C 二、1.× 2.√ 3.× 4.× 5.× 6.√ 作业布置: 观察生活中与风有关的现象,判断空气流动的方向,思考这些现象与风的形成原理是否一致,并与同学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