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课标对接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知识导图
知识梳理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镇,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
乡村通常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聚落。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在农区或林区, 聚落通常是固定的; 在牧区, 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 在渔业区, 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自主探究
比较乡村和城镇,完成下表。
项目 乡村 城镇
环境状况 较自然 人工化
规模 小 大
建筑与道路密度 低 高
人口数量 少 多
功能 单一 多元化
生活水平 低 高
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 耕作、放牧、捕鱼等 工业、服务业等
巩固发展
基础巩固
读四幅景观图,完成 题。
甲
乙
丙
丁
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镇的是
(D)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 正确的是
(C)
A. 甲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牧业
B. 丙聚落的人们一般从事渔业
C. 丁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D. 乡村和城镇的聚落规模没有差别
造成乡村和城镇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居民人口数量的多少
B.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C. 土地面积的大小
D. 交通方式的不同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见《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描写了聚落不同的场景。读古代某聚落的景观示意图,完成4~6题。
诗中“此地”的聚落类型及特征是
A. 乡村,道路宽广众多
B. 乡村, 房屋矮小稀疏
C. 城镇,道路广阔发达
D. 城镇,房屋高大密集
关于诗中“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的对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C)
①反映了城镇的出现一定早于乡村 ②城镇和乡村人口密度差异巨大 ③反映了乡村一定能发展为城镇 ④城镇和乡村发展规模显著不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若该地由 “此地两三家” 演变为 “城中十万户”, 其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是 (A)
A. 商户林立
B. 鸡鸣犬吠
C. 鱼塘遍布
D. 农田增多
我国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附近。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其传统聚落属游居类型。“斜仁柱”(如下图所示)是其游居时期的主要民居形式,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建,冬季用兽皮、夏季用桦树皮等交替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读图,完成7~8题。
“斜仁柱”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是考虑 (B)
A. 抵御酷寒
B. 便于拆卸
C. 节省材料
D. 美观大方
冬季用兽皮、夏季用桦树皮等交替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主要原因是(C)
A. 冬季野兽出没,狩猎方便
B. 夏季桦树生长茂盛,取材方便
C. 冬冷夏热,气温季节变化大
D. 地处山区,建筑工艺相对落后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整个村寨依山而建,集中连片,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外观为风格独特的吊脚楼(如下图所示)。2023年7月10日,寨区突发火灾,过火面积达450平方米。读图,完成9~10题。
影响西江千户苗寨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D)
A. 气候
B. 土壤
C. 矿产资源
D. 地形
本次火灾引发人们关于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的讨论, 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C)
A. 保护传统风貌,建立村寨博物馆
B. 限制景区人流量,保护与发展并存
C. 大力开发商业网点,吸引游客
D. 加强对古村落的修缮与保护
素养提升
读某城镇演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图例 城镇 桥梁、公路
河流 开发土地 稻田
铁路 一高速公路
这三幅图按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A C B (填字母), 人口不断增加。(8 分)
A 图阶段的居民主要从事 农业 (填 “农业” 或 “非农业”) 活动。(2 分)
结合地图,简述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规模、建筑景观及交通发生的变化。(4分)
(1)规模越来越大;②建筑用地越来越多,房屋越来越密集;③交通线增多。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后, 将会出现哪些问题 (列举三种) (6 分)
(1)交通拥挤;②住房紧张;③资源短缺;④环境恶化;⑤犯罪率上升。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课标对接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知识导图
知识梳理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镇,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
乡村通常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聚落。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在农区或林区, 聚落通常是固定的; 在牧区, 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 在渔业区, 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自主探究
比较乡村和城镇,完成下表。
项目 乡村 城镇
环境状况 较自然 人工化
规模 小 大
建筑与道路密度 低 高
人口数量 少 多
功能 单一 多元化
生活水平 低 高
居民从事的生产活动 耕作、放牧、捕鱼等 工业、服务业等
巩固发展
基础巩固
读四幅景观图,完成 题。
甲
乙
丙
丁
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镇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 甲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牧业
B. 丙聚落的人们一般从事渔业
C. 丁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D. 乡村和城镇的聚落规模没有差别
造成乡村和城镇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居民人口数量的多少
B.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C. 土地面积的大小
D. 交通方式的不同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见《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描写了聚落不同的场景。读古代某聚落的景观示意图,完成4~6题。
诗中“此地”的聚落类型及特征是
A. 乡村,道路宽广众多
B. 乡村, 房屋矮小稀疏
C. 城镇,道路广阔发达
D. 城镇,房屋高大密集
关于诗中“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的对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反映了城镇的出现一定早于乡村 ②城镇和乡村人口密度差异巨大 ③反映了乡村一定能发展为城镇 ④城镇和乡村发展规模显著不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若该地由 “此地两三家” 演变为 “城中十万户”, 其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是 ( )
A. 商户林立
B. 鸡鸣犬吠
C. 鱼塘遍布
D. 农田增多
我国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附近。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其传统聚落属游居类型。“斜仁柱”(如下图所示)是其游居时期的主要民居形式,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建,冬季用兽皮、夏季用桦树皮等交替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读图,完成7~8题。
“斜仁柱”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是考虑 ( )
A. 抵御酷寒
B. 便于拆卸
C. 节省材料
D. 美观大方
冬季用兽皮、夏季用桦树皮等交替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主要原因是( )
A. 冬季野兽出没,狩猎方便
B. 夏季桦树生长茂盛,取材方便
C. 冬冷夏热,气温季节变化大
D. 地处山区,建筑工艺相对落后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整个村寨依山而建,集中连片,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外观为风格独特的吊脚楼(如下图所示)。2023年7月10日,寨区突发火灾,过火面积达450平方米。读图,完成9~10题。
影响西江千户苗寨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 气候
B. 土壤
C. 矿产资源
D. 地形
本次火灾引发人们关于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的讨论, 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 )
A. 保护传统风貌,建立村寨博物馆
B. 限制景区人流量,保护与发展并存
C. 大力开发商业网点,吸引游客
D. 加强对古村落的修缮与保护
素养提升
读某城镇演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图例 城镇 桥梁、公路
河流 开发土地 稻田
铁路 一高速公路
这三幅图按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填字母), 人口不断 。(8 分)
A 图阶段的居民主要从事 (填 “农业” 或 “非农业”) 活动。(2 分)
结合地图,简述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规模、建筑景观及交通发生的变化。(4分)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后, 将会出现哪些问题 (列举三种)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