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30 22: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俄罗斯纪念5月9日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其实俄罗斯人惋惜的不是前苏联的集体农庄,不是计划经济的衰落,……
他们惋惜、留恋的是前苏联的所谓“超级大国”地位,和貌似所向无敌的军事实力。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1953-1964年1917-1924年1924-1953年1964-1975年1985-1991年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前提:
2.建设: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挫折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指的是什么?外患!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内忧!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
国内白军反革命势力内外勾结进行的武装暴动。 认识: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你参加红军了吗?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这一政策推行的目的是什么?(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补充完整表格信息,全面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列宁为国而战战争……
劳动……
奉献…… 国内战争胜利!“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 局限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B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战时共产主义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生产关系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危机:政治暴动!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继续实施后…… 危机:经济衰退!危机:大饥荒!舀食着空荡荡的大碗猫狗等吃完后,吃人就成了一种选择,如果决定活下来。严峻的内外局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引起农民的不满经济、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经济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成就!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解说词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斯大林(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经济
(2)政治方面: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
(3)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阅读书本P96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都是走怎样的道路?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为重工业积累资金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主要理由是什么?首先发展重工业。
理由: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为了保卫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苏联的工业化是如何进行的?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古拉格是前苏联政府的一个机构,负责管理全国的劳改营。 “一个个与当代文明相隔绝的个体,并在苏联的土地上构成了颇具规模的集中营体系”。 在1929年到1953年的三十四年间,至少一千四百万人被监禁于古拉格,多于七百万的苏联公民被流放到苏联的垦荒地区进行垦荒。 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 生产关系)这是前苏联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高呼:“斯大林万岁!”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29年7月到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回首看历史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什么会出现的现象,产生什么严重后果?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希特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不仅被全线扼止,而且开始遭遇反攻。
  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么会越战越强?
  ……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据初步统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年1月布17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逮捕或镇压。在当时列宁格勒省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18大代表。在军队,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十多位副国防委员,无一人得到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在经济部门,大批专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得以平息。思想上:大清洗运动 结合20、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1)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
(3)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
(4)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5)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战时发展之路正常发展之路加速发展之路社会主义的强国路1.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D2.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D3.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D4. 1946年流亡中的苏联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写道:“俄国革命唤醒和解放了俄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它的主要意义;同时背叛了俄罗斯弥赛亚救世主义,并使专制、黑暗和奴役死灰复燃,这就是它的根本教训。”这实际上( )
A.完全否定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B.批评了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C.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相互呼应
D.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苏联国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