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导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导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8:1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七七事变 概况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影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二次 国共 合作 背景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表现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 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第一次合作北伐,第二次合作抗日)
淞沪会战 爆发 1937年8月13日,日本制造借口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八一三事变)
抵抗 (1)宝山守卫战:姚子青率全营与日军苦战数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2)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率部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结果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
南京大屠杀 背景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概况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认识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实战演练】
1.以下材料内容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蒋委员长钧鉴:
平津为华北重镇,万不容再有疏失。敬恳……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红军将领为日寇进攻华北致
蒋委员长电》(1937年7月8日)
A.一二·九运动 B.遵义会议
C.南京大屠杀 D.卢沟桥事变
2.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 )
A.国共拉开合作序幕
B.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C.打破日本侵华战略
D.开始敌后战场抗战
3.电影《八佰》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阵地,阻击日军的故事。该影片取材于( )
A.淞沪会战 B.南昌起义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4.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曾感动地说:“淞沪之役,我军得民众莫大之帮助,近者箪食壶浆,远者输财捐助,慰劳奖饰,永不敢忘。此同仇敌忾之心,使吾人感奋欲涕。”而国内各阶层、各界人士,也因支援淞沪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这说明淞沪会战( )
A.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志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5.“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要了解这段发生于1937年的悲惨历史,我们应该去( )
A.瓦窑堡革命旧址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D.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6.1937年10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内迁,后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该校建立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需要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C.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D.七七事变之后的形势所迫
7.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蒋介石个人态度与立场的转变
B.国共政治立场没有分歧
C.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出材料一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1分)写出这一事件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意义。(1分)
材料二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摘编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
(1937年9月23日)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介石发表这一谈话的意义。(2分)
材料三 淞沪会战时中日两国军队的比较示意表
项目 中国 日本
部队 全国兵力200余万,蒋介石的中央军只占到1/4,其他都是地方军阀拉壮丁而来的 现役部队50万,300万受到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预备役
文化 程度 成年男子的识字率才15% 初中以上文化,可操纵望远镜、迫击炮,看懂地图
海军 11万多吨军舰 世界第三,航母10艘,战列舰11艘,各种舰艇不计
空军 305架战斗机 2700多架战斗机
(3)根据材料三概括,淞沪会战中国失败的原因。(2分)
9.今天的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近代曾上演了血肉筑长城的壮丽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长城的两幅宣传画。
材料二 1987年,长城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宣传画也是一种历史语言,请结合史实,对两幅宣传画进行解读。(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古至今“长城”寓意的发展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D 依据电文中“1937年”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入侵中国。
2.A 根据题干“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拉开合作序幕。
3.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因此该影片取材于淞沪会战。
4.C 根据“因支援淞沪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可知,这说明淞沪会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志。
5.B 根据材料“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1937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发生在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
6.D 由题干“1937年10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躲避战火,三所大学内迁、合并,因此该校建立的背景是七七事变之后的形势所迫。
7.D 根据材料信息“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推动中共的政策发生转变。
8.【解析】第(1)(2)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的意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三“全国兵力200余万,蒋介石的中央军只占到1/4,其他都是地方军阀拉壮丁而来的”“成年男子的识字率才15%”可归纳出军队文化水平不高,许多都是拉壮丁组成的;根据“11万多吨军舰”“世界第三,航母10艘,战列舰11艘,各种舰艇不计”可归纳出部队装备落后,抵御不了日军的先进装备。
答案:(1)事件:七七事变(或答卢沟桥事变)。意义: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军队文化水平不高,许多都是拉壮丁组成的;部队装备落后,抵御不了日军的先进装备。
9.【解析】第(1)题,根据“1933年4月”“1937年10月”可知,两幅宣传画反映了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国由局部抗战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即可。第(2)题,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长城,既是中原汉族政权抵御北方民族政权入侵的军事工程,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不得不筑起“血肉长城”,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现代,长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也成为守卫祖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军队和国防实力的象征。
答案:(1)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国由局部抗战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战,两幅宣传画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舆论的变化。图一: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意识到只有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筑起“血肉长城”,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图二: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筑起“中国新长城”,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古代长城,既是中原汉族政权抵御北方民族政权入侵的军事工程,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不得不筑起“血肉长城”,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现代,长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也成为守卫祖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军队和国防实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