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30 08: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理解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课件展示,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结合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复习本课内容,并做相关练习加以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探索。
复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复习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学生阅读课文引言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袁世凯的做法符合中国思想发展的朝流吗?
为什么陈独秀说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用幻灯片逐条展示)
思想基础: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经济基础: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结合课本第73页的历史纵横的材料: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本配合,鬼神迷信思想也甚嚣尘上。那时候,有人在上海成立灵学会,设立圣德坛,把中国传统鬼神信仰与西方灵学相结合,大搞迷信活动。祭天、请神、祀鬼、扶乩,盛行一时。名目繁多的迷信团体也纷纷出笼。当时,政客黎元洪、废帝溥仪的英籍老师庄士敦,甚至连受过系统西方科学教育的严复,都出来为迷信活动进行辩护和鼓吹。那时候,披上西方科学外衣的鬼神迷信思想更具有欺骗性。
教师强调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2、兴起(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用幻灯片展示逐条展示,)
(1)标志:1915年
陈独秀《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
先由学生自主阅读本目内容并填写导学案第288页基础整合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进行讲解(同时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先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是“三提倡三反对”,后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章专门列出一目来进行学习。对前期的三个内容逐条进行讲解。
(1)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具体来说指资产阶级所提倡的人权、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共和体制等;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和科学,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因此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新道德是指男妇平等、个性解放等。旧道德是历来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对旧道德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古代书面文章采用文言文,晦涩难懂,同口语严重脱节,新文学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通俗易懂,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启蒙民智奠定了基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些开始,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小说,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
传播马克思主义
分析完内容后做几道练习题加以巩固(幻灯片展示)
4、评价:
教师说明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进步性、局限性三个方面学习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先由学生阅读思考(结合导学案第290页要点突破二),教师提问回答,最后由教师总结说明。(幻灯片展示)
(1)性质:20世纪初由激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2)进步性: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是一次彻底清算旧文化的革命,新文化运动使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面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思想,使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3)局限性: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读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做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幻灯片展示)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这一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先由学生阅读,教师提问,最
后通过幻灯片展示,着重分析马克思传入中国的影响。结合课本74页学
思之窗的问题。
1、李大钊
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的爆发
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创办刊物
成立社团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阅读课本74页学思之窗的材料: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原
文如此)害。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问: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总结:结合课本75页的本课要旨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青年杂志》的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转的序幕。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2、兴起
3、内容
4、评价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