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1.1-2.4阶段测试卷C班
分值:选择题4分.填空计算2分一空 总计100分 考试试卷50分钟(适合尖子生测试)
1.为迎接坤年春节,坤坤家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及庆祝活动。下列活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
A.燃放烟花 B.煮鸡汤 C.泡糖水 D.发酵面粉
2.湖州冬日山间美味当属冬笋,在冬笋生长初期,应施用复合肥或有机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以下施用的化肥中最佳肥料的是( C )
A.K2CO3 B.Ca(H2PO4)2
C.KNO3 D.CO(NH2)2
3.芋艿(俗称毛芋)是爱坤们喜欢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的物质止痒效果最适合的是( A )
A.食醋 B.硫酸 C.盐酸 D.硝酸
4.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所示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装置以及电导率与时间变化的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D )
A.P到M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加
B.M点时溶液呈酸性
C.N点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Na+、H+和Cl﹣
D.本实验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导电
5.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pH值及HCl和NaCl的质量分数w,分别以它们为纵坐标,并以每次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m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图象基本正确的是( D )
A. B. C. D.
6.二氧化硫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其水溶液叫亚硫酸(H2SO3 )。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叫氢硫酸。已知相同的条件下,氢硫酸的酸性弱于亚硫酸。现在室温下向饱和的亚硫酸溶液中通入过量的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H2SO3═3S↓+3H2O.则下图中溶液的pH随通入硫化氢体积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B )
A.B.C.D.
7.某100mL水溶液,可能含有Na+、Mg2+、Ba2+、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B.白色沉淀甲是混合物
C.原溶液中Na+质量不小于2.76g
D.Ba2+、、Mg2+肯定不存在
8.按如图所示装置,持续通入气态物质X,可以看到玻璃管中有红色物质生成,无水CuSO4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不可能是( A )
A. 氢气和水蒸气 B.氢气和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氢气D.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9.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B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 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B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 先加过量的氯化钡,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酚酞
C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 除去中混有的KCl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10.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D )
A K2SO4、Na2CO3、HCl、HNO3 B.NaCl、H2SO4、BaCl2、NaNO3
C.Na2SO4、Ba(OH)2、KNO3、NaCl D.NaOH、NaCl、MgCl2、FeCl3
11.在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天平平衡,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右)和稀盐酸(左),然后在加入铁粉.锌粉,金属质量相等,发现最终天平指针居中说法正确的 (B)
A 盐酸一定用完 B硫酸一定用完 C盐酸可能用完 D硫酸可能用完
12.爱坤TV栏目《典籍里的中国》展现了中国智慧,其中有许多古今对比。
(1)出行—明朝末年从南昌到北京约需半年时间,如今乘坐高铁几小时便可到达,制造高铁使用的铝合金中的铝由 原子 (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记录—古代用墨书写的典籍保存至今而不变色,体现了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是 化学性质稳定 。
(3)农业—古代种植农作物使用农家肥,现代常使用化肥。下列肥料属于氮肥的是 D 。
A.人畜粪便 B.植物落叶 C.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 D.尿素
(4)净水—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明矾【KAl(SO4)2·12H2O】净水,如今使用高铁酸钾(K2FeO4)不仅能净水,还能消毒,其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2FeO4+10X═4Fe(OH)3↓+8KOH+3O2↑,则X的化学式为 H2O 。
13.这是坤坤设计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指出错误并改正
试管口未朝下错误
试管密封错误
导气管未通到底部
14.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碱厂生产的纯碱是否属于优等品(国家规定:优等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不低于99.2%),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方案设计】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通过准确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来计算样品的纯度。
(1)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 锥形瓶 。
【交流讨论】方案设计好之后,甲、乙两小组同学对该实验的误差有着不同的观点,甲小组认为按此方案测得的碳酸钠的纯度会偏低,而乙小组同学认为按此方案测得的碳酸钠的纯度会偏高。(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小组结果偏低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
(3)乙小组分析其实验结果偏高的原因是注射器注入的稀硫酸古用了部分体积,导致测出的二氧化碳体积偏大。要解决这一问题,你有何措施? 把注射器换成具有连通器功能的分液漏斗 。
【实验改进】(4)甲小组同学听从建议,用食用油将集气瓶中水进行液封或者将集气瓶中的水换成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但乙小组认为这样改进之后测量值依旧偏低,于是对图1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量筒中装满水),对于图2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 。
A.若在量筒中加入一些食用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B.图2与图1相比,可以减少b导管中的残留水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在组装该实验装置时,应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原则
D.完全冷却后,量筒水位高于水槽水位,液面所示刻度为生成的气体体积
15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为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实验小组的同学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于是进行以下改进实验:
(1)甲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1所示,其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② 。(填图中序号)
(2)如图2所示,乙同学向Ba(OH)2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pH和温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溶液体积的变化可忽略)。
①根据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判断酸碱是否完全反应
B.可以根据pH变化曲线获得酸碱反应的本质原因
C.将Ba(OH)2溶液换成相应浓度的NaOH溶液也可以获得类似图像
②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通入少量HCl气体,溶液依然是红色,此时溶液可能处于图3中的 b 点。(选填“a”、“b”、“e”、“d”)
(3)丁同学改用Ba(OH)2与稀H2SO4混合,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据此现象能否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并说明理由 不能;因为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并不能证明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 。
16.以下是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而开展的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氧化钙 。
【探秘干燥剂】
小科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 ,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 。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 m2(填“>”、“<”或“=”)。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科认为样品中不一定含有碳酸钙,理由是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在水中出现固体 。
【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优秀 。
17.小科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1)配制7.3%的稀盐酸1000克,需要36.5%的浓盐酸多少毫升?(浓盐酸的密度为1.17g/cm3)(保留一位小数)
(2)该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小科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 5 。
(4)在滤液中加入10g Na2CO3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 。
(5)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做完酸碱盐实验后,得到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200g,为达到排放的标准,现用120g氢氧化钠溶液分6次加入混合溶液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220 a 255.1 270.2 285.3 305.3
(1)表格中“a”的值是 240 g。
(2)计算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
(3)计算第5次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不要求写过程,提示用元素守恒思想) 12.4%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1.1-2.4阶段测试卷C班
分值:选择题4分.填空计算2分一空 总计100分 考试试卷50分钟(适合尖子生测试)
1.为迎接坤年春节,坤坤家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及庆祝活动。下列活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燃放烟花 B.煮鸡汤 C.泡糖水 D.发酵面粉
2.湖州冬日山间美味当属冬笋,在冬笋生长初期,应施用复合肥或有机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以下施用的化肥中最佳肥料的是( )
A.K2CO3 B.Ca(H2PO4)2
C.KNO3 D.CO(NH2)2
3.芋艿(俗称毛芋)是爱坤们喜欢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的物质止痒效果最适合的是( )
A.食醋 B.硫酸 C.盐酸 D.硝酸
4.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所示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装置以及电导率与时间变化的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P到M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断增加
B.M点时溶液呈酸性
C.N点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Na+、H+和Cl﹣
D.本实验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导电
5.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pH值及HCl和NaCl的质量分数w,分别以它们为纵坐标,并以每次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m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图象基本正确的是( )
A. B. C. D.
6.二氧化硫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其水溶液叫亚硫酸(H2SO3 )。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叫氢硫酸。已知相同的条件下,氢硫酸的酸性弱于亚硫酸。现在室温下向饱和的亚硫酸溶液中通入过量的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H2SO3═3S↓+3H2O.则下图中溶液的pH随通入硫化氢体积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B.C.D.
7.某100mL水溶液,可能含有Na+、Mg2+、Ba2+、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B.白色沉淀甲是混合物
C.原溶液中Na+质量不小于2.76g
D.Ba2+、、Mg2+肯定不存在
8.按如图所示装置,持续通入气态物质X,可以看到玻璃管中有红色物质生成,无水CuSO4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不可能是( )
A. 氢气和水蒸气 B.氢气和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氢气D.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9.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 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B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 先加过量的氯化钡,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酚酞
C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 除去中混有的KCl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10.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各种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
A.K2SO4、Na2CO3、HCl、HNO3 B.NaCl、H2SO4、BaCl2、NaNO3
C.Na2SO4、Ba(OH)2、KNO3、NaCl D.NaOH、NaCl、MgCl2、FeCl3
11.在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天平平衡,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右)和稀盐酸(左),然后在加入铁粉.锌粉,金属质量相等,发现最终天平指针居中说法正确的
A 盐酸一定用完 B硫酸一定用完 C盐酸可能用完 D硫酸可能用完
12.爱坤TV栏目《典籍里的中国》展现了中国智慧,其中有许多古今对比。
(1)出行—明朝末年从南昌到北京约需半年时间,如今乘坐高铁几小时便可到达,制造高铁使用的铝合金中的铝由 (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记录—古代用墨书写的典籍保存至今而不变色,体现了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是 。
(3)农业—古代种植农作物使用农家肥,现代常使用化肥。下列肥料属于氮肥的是 。
A.人畜粪便 B.植物落叶 C.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 D.尿素
(4)净水—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明矾【KAl(SO4)2·12H2O】净水,如今使用高铁酸钾(K2FeO4)不仅能净水,还能消毒,其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2FeO4+10X═4Fe(OH)3↓+8KOH+3O2↑,则X的化学式为 。
13.这是坤坤设计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指出错误并改正
14.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碱厂生产的纯碱是否属于优等品(国家规定:优等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不低于99.2%),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方案设计】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通过准确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来计算样品的纯度。
(1)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 。
【交流讨论】方案设计好之后,甲、乙两小组同学对该实验的误差有着不同的观点,甲小组认为按此方案测得的碳酸钠的纯度会偏低,而乙小组同学认为按此方案测得的碳酸钠的纯度会偏高。(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小组结果偏低的理由是 。
(3)乙小组分析其实验结果偏高的原因是注射器注入的稀硫酸古用了部分体积,导致测出的二氧化碳体积偏大。要解决这一问题,你有何措施? 。
【实验改进】(4)甲小组同学听从建议,用食用油将集气瓶中水进行液封或者将集气瓶中的水换成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但乙小组认为这样改进之后测量值依旧偏低,于是对图1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量筒中装满水),对于图2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若在量筒中加入一些食用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B.图2与图1相比,可以减少b导管中的残留水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在组装该实验装置时,应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原则
D.完全冷却后,量筒水位高于水槽水位,液面所示刻度为生成的气体体积
15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为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实验小组的同学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于是进行以下改进实验:
(1)甲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1所示,其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填图中序号)
(2)如图2所示,乙同学向Ba(OH)2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pH和温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溶液体积的变化可忽略)。
①根据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判断酸碱是否完全反应
B.可以根据pH变化曲线获得酸碱反应的本质原因
C.将Ba(OH)2溶液换成相应浓度的NaOH溶液也可以获得类似图像
②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通入少量HCl气体,溶液依然是红色,此时溶液可能处于图3中的 点。(选填“a”、“b”、“e”、“d”)
丁同学改用Ba(OH)2与稀H2SO4混合,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据此现象能否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并说明理由 。
16.以下是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而开展的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探秘干燥剂】
小科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 ,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 。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填“>”、“<”或“=”)。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科认为样品中不一定含有碳酸钙,理由是 。
【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4)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17.小科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1)配制7.3%的稀盐酸1000克,需要36.5%的浓盐酸多少毫升?(浓盐酸的密度为1.17g/cm3)(保留一位小数)
(2)该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小科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 。
(4)在滤液中加入10g Na2CO3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
(5)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图画在前面的方格纸内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做完酸碱盐实验后,得到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200g,为达到排放的标准,现用120g氢氧化钠溶液分6次加入混合溶液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220 a 255.1 270.2 285.3 305.3
(1)表格中“a”的值是 g。
(2)计算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计算第5次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不要求写过程,提示用元素守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