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龙山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龙山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9 21: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龙山中学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4分)
时光如梭,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悄然过半。回首过去,我们获益匪浅:目击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一幕;欣赏了鲁迅那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敬佩有着抑扬顿cuò 声调、严谨认真态度的藤野先生,体会到他和鲁迅浓浓的师生之情;感谢居里夫人带给人类的蓝色yíng光,体会她对科学研究的炽热真情;品读了李白、王维这些qì宇轩昂的古代文人带给我们的无限遐思……这些有力量的文字juan刻在我们心中,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浩瀚无垠的文学海洋待你我携手遨游,让我们共同翘首下一段征程。
(1)文段中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着(zháo) B.恶(wù) C.炽(chì) D.翘( qiáo)
(2)文段拼音处依次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措 荧 气 镌 B.挫 荧 器 镌
C.挫 萤 气 隽 D.措 荧 器 隽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影院里的观众都屏息敛声,或点头,或沉思,各种表情不一而足。
B.博物院的馆藏丰富,陶器、瓷器、青铜器、漆木器…令人眼花缭乱。
C.居里夫妇在旧棚屋里殚精竭虑地提炼镭,展现了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唯有用心感受他们的精神,我们才能学到可贵的品质。
D.鲁迅的这篇杂文虽篇幅短小,但一针见血,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能否建立创新型的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B.此次活动旨在以影像为载体,为大众推广积极生活方式,启发生命创造力为目的。
C.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以阅读、表演等为媒介,用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为学生服务。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制止欺凌行为。
4.古诗文默写。(10分)
(1)《野望》诗中借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2)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描绘了塞外大漠苍凉雄浑之壮美。
(3)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
(4)刘桢《赠从弟(其二)》中,以松柏为喻,勉励堂弟面对逆境要坚贞自守的句子是: 。
5.名著阅读。(13分)
(1)下面名著片段中的“我”指的是( )(2分)
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的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A.《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B.《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彭德怀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D.《水浒传》中的晁盖
(2)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5分)
【片段一】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
【片段二】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相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的,这些武器都是那些国家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片段三】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
①下面是对以上内容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片段一写“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体现了红军将领与战士之间平等的关系。
B.片段二叙写了红军武器装备的情况,写出了当时红军的大部分武器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这一事实。
C.片段三是对红军生活条件的细致描述,可看出红军部队生活条件简陋但房间清洁整齐。
D.以上三个片段都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后叙写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许多观点,体现了纪实作品的特点。
②请结合整本书及链接材料,说说这本书出版之后得到世界各地关注的原因。(6分)
【链接材料】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当时他无法理解的诸多关于中国红色政权、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
③《红星照耀中国》在出版时,也曾改名为《西行漫记》。你更喜欢哪一个标题?请结合具体情节和你的阅读体会,说明理由。(3分)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一)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诗人联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C.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20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改)
☆注释 雊(gòu):野鸡鸣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负势竞上 (2)鸢飞戾天者
(3)白鸥矫翼 (4)倘能从我游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斯之不远 何陋之有(《陋室铭》)
B.非子天机清妙者 鸢飞戾天者
C.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盖以诱敌(《狼》)
D.然是中有深趣矣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和“与月上下”的“与”意思相同。
B.“夜登华子冈”中“夜”的用法和“不舍昼夜”中“夜”的用法相同。
C.“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是”和“然是中有深趣也”中的“是”意思不相同。
D.“复与疏钟相间”的“间”和“又何间焉”的“间”意思相同。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乙】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想象中春季生机勃发的景象。
B.【甲】文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为本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C.【乙】文显示了作者写信的意图,作者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深趣“为基础的。
D.【甲】文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费美了积极向上的人们。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分)
(2)然是中有深趣矣。(2分)
7.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林非
1.永远记得那个流淌着鲜血的身影,像坚挺的岩石一般,刚强地站立在我的眼前。六十多年以来,还常常在我的心里闪烁和升腾着。
2.那是初冬季节的一天傍晚,我背着书包,走出中学的校门,逐渐靠近驻扎着日本宪兵队的那座围墙时,听到了高墙里面一阵阵狼狗的吠声,心里恐惧得有点儿颤抖起来,于是回想起国文老师对好多同学倾诉的话语,教诲我们一定要保持民族的气节,默默地抵制野蛮和暴虐的侵略者。
3.我渐渐抬起了头颅,抿住了嘴唇,加快了脚步,沿着那条浑浊的河流,急匆勿地往前边走去,隐隐地瞧见紧贴在桥梁的中间,好像有个纹丝不动地直立着的人影。
4.我紧张地走着,惊讶地瞧着,在拐向宽阔的木桥时,终于很清晰地瞅见了他,灰色的布衫和长裤上面,沾满了鲜红的血迹。他整个受伤的身躯,从脖颈直到双腿,都被粗长的麻绳死死地捆绑在栏杆前边。他昂着英气勃勃的脸庞,睁着明亮的眼睛,在吹落了一片片树叶的寒风底下,在河边几个扛着长枪的日本宪兵面前,镇静地张望着汩汩流淌的河水,张望着天空中朵朵飘荡的白云。
5.我默默地思忖着,他为什么会鲜血淋漓地被捆绑在这儿?想必是跟狠毒的日本兵发生了什么冲突吧,他竟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将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瞅着他那种决不屈服和无所畏惧的神情,我不断震撼的心灵中,感到了深深的钦佩,从前只是在课本里边,读到过像岳飞和文天祥这样伟大的英雄,今天才目睹了也是如此大义凛然的人物,矗立在自己的身旁。
6.我又很尊敬地瞧了他一眼,才缓缓地走下桥去,穿过两条狭长的小巷,觉得一间间黛瓦白墙的房屋,好像也变得高耸了起来。
7.回到家里,我立即将刚才瞅见的情景,悄悄地向母亲诉说。她轻轻地给我卸下肩头的书包,抚摩着我挥舞的胳膊,说是左右街坊的邹居们,都已经知道这样的消息,有人在昨天傍晚,就瞧见了这个被捆绑在桥上的好汉,听说他是共产党游击队的排长,在县城北边一场突然爆发的战斗中,被日本军队的枪弹击中了,当他身受重伤之后,依旧开枪扫射着凶残的敌人,掩护几个射尽了枪弹的战士,转移到稠密与幽深的树林里去。
8.听着母亲简略的叙述,我才知晓这个多么坚韧的英雄,已经在那里挺立了整整一个昼夜。因为今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我绕了东边的一条远路,去亲戚家里借一本自己没有买到的字典,好在课堂里面仔细地查阅,所以未曾经过这一座木桥,否则就会在霞光的照耀下见到这震撼心灵的身影了。
9.我在心里默默地思忖着,他为了反抗和歼击霸占我们国土的外国强盗,多么英勇和无畏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不断流血的损伤,再加上饥饿与疲倦的折磨,却并没有使他垂下坚毅的头颅,还始终在凛冽的寒风底下,闪烁着不屈的目光,表达出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这真是一种无比崇高的意志和力量。
10.为了抵抗侵略和霸占我们疆土的日本军队,为了保卫亲爱的祖国,他时刻都坚持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直到抵达自己生命的尽头。这种多么高尚的精神,从那一天的傍晚开始,就悄悄地蕴藏在我的心里,不住地盘旋与飞翔。于是从十四岁的少年时代开始,我就永远记住了这个共产党游击队员的身影,永远记住了共产党这多么神圣的名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学校举办“迎七一微视频展评”活动,班级准备将上面的文章拍成微视频,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情境题)视频需要重点拍摄下面的内容,请说明拍摄意图。(4分)
他昂着英气勃勃的脸庞,睁着明亮的眼睛,在吹落了一片片树叶的寒风底下,在河边几个扛着长枪的日本宪兵面前,镇静地张望着汩汩流淌的河水,张望着天空中朵朵飘荡的白云。
2.(情境题)第7段是视频需要拍摄的重要情节,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3.(情境题)配音朗读下面的句子时要重读加点的词语,为什么?(3分)
这种多么高尚的精神,从那一天的傍晚开始,就悄悄地蕴藏在我的心里,不住地盘旋与飞翔。
4.(情境题)视频拍摄完成后,需要拟个标题,你会以什么为题?说说理由。(4分)
四、写作:(50分)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参考答案
一、1.答案:(1)A (2) B
解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本题考查字音。 BCD.正确;
A.有误,“着舰”的“着”应读作“zhuó”。故选:A。
(2)本题考查字形。
“抑扬顿挫”的“挫”不能写作 “措”;“荧光”的“荧”不能写作“萤”;“器宇轩昂”的“器”不能写作“气宇轩昂”的“气”;“镌刻”的“镌”不能写作“隽永”的“隽”。故选: B
2.答案:A选项中,“屏息敛声”的意思是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人因畏惧、小心而不敢出声的样子。句中描述的是影院观众观看影片时的状态,观众此时应是专注投入,而非处于畏惧、小心的情境,该成语与语境不符,使用不恰当。
3.答案:D
解析:A项“能否”表示两方面情况,即“能”和“不能”,而“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只对应了“能”这一方面,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应删去“能否”,使句子表达为“建立创新型的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所以A选项有语病。
B项“旨在……”和“以……为目的”句式杂糅,可删去“为目的”,使句子表达为“此次活动旨在以影像为载体,为大众推广积极生活方式,启发生命创造力”。所以B选项有语病。
C项“发挥”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服务”后加上“的作
用”,使句子表达为“学校以阅读、表演等为媒介,用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为学生服务的作用”。所以C选项有语病。
4.(1)《野望》诗中借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大漠苍凉雄浑之壮美。
(3)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刘桢《赠从弟(其二)》中,以松柏为喻,勉励堂弟面对逆境要坚贞自守的句子是: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1)答案:B
(2)①D【解析]D.“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革命
发展的许多观点”表述有误,应为“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许多观点”。故选D。
②①斯诺作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当时他的身份容易被世界关注并得到认可;(2分)②作品属于纪实作品,其真实性、客观性吸引读者;(2分)③因为消息封锁的原因,在人们尤其是西方人心中红军是非常神秘的,无论是从猎奇的角度还是从关心关注的角度,人们对全面、真实描写红军的作品非常感兴趣。(2分)
③参考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它以“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照耀中国”则形象地体现了这一革命力量对中国的影响,如书中详细记录了斯诺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袖,报道长征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奋斗的精神,标题既点明了作品核心内容,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号召力。
示例二:我更喜欢《西行漫记》。“西行”准确概括了作者埃德加·斯诺穿越封锁深入中国西北根据地的行程,“漫记”则体现了作品纪实性与内容的广泛性,书中记录了红军领袖生活、长征情况及根据地风貌等第一手材料,标题既反映了作者的游历过程,又以“漫记”增添了文学色彩,能吸引读者对“漫游”见闻的兴趣。
二、(一)参考答案:1.D(2分)
2.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前后句对仗(1分),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1分)。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1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可从炼字(叠词)的角度、修辞
(对偶)等角度赏析,答出表达的效果和情感即可。
(二)1.(1)凭借(2)至、到达 (3)张开(抬起,举起) (4)跟随(每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根据句意推断词义。(1)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2)鸢飞庭天者:鸢乌飞到天上。 戾,至、到达。
(3)白鸡矫翼: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 矫,张开(抬起,举起)。(4)倘能从我游乎:(您)能跟随我一起游玩吗?从,跟随。
2.B(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B.均是代词,.……的人;
C.介词,拿、用/连词,相当于“来”;
D.连词,然而/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4.C
【解析】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作动词,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与月上下”的“与”作连词,意思是“和”。
B.“夜登华子冈”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D.“复与疏钟相间”的“间”意思是“交错”,“又何间焉”的“间”意思是“参与”。
5.D
解析: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该句传达出了作者对功
名利禄的都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6.(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柯”“上”“蔽”O.5分,句子通顺0.5分)
(2)然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意趣啊。(“是”“意”各1分)
解析:考查句子翻译。重点字词:(1)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2)是,这; 意,意趣。
7.【甲】文借景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2分);
【乙】文作者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地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抓住中心句“鸢飞庆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作者运世归隐的高洁,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抒发自己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志向。
乙文中“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作者请裴迪一起欣赏美景,实际上是希望他不要过于热衷功名利禄。
三、1.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的方法(2分),生动而细致地描写出了游击队员英气勃勃的脸庞、明亮的眼睛和面对敌人镇静自若的神态(1分),突出表现了游击队员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1分)。
2.第7段通过母亲的话交代了游击队员的身份、英勇作战的过程和被俘虏的原因,展现了游击队员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2分);运用插叙,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多么”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突出了游击队员高尚的精神(1分),“盘旋”意思是“环绕着飞或走",“飞翔”的意思是“盘旋地飞,泛指飞”,这两个动词表现了游击队员高尚的精神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刻,突出了游击队员的精神感人至深(2分)。因此,配音朗读该句时要重读加点的三个词。
4.(示例)《震撼心灵的身影》(2分)。
理由:本文回忆了六十多年前“我”亲眼所见一位共产党游击队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献身的事情,赞美了游击队员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文中“否则就会在霞光的照耀下见到这震撼心灵的身影了”一句突出了“身影”对心灵的"震撼”,表现了这“身影”对“我”的影响之大。以此为标题,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分)。
四、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