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知识关联与课程地位: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是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的核心内容的重要章节。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为本单元反应原理提供基础,第七单元(燃料与燃烧)需本单元的C、CO性质支撑。通过碳单质及氧化物的性质对比,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碳及其氧化物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广泛,与其他化学知识联系紧密,是后续复习金属冶炼、酸碱盐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核心素养导向: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需能从宏观上认识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同时从微观角度理解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且化学反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平衡,培养学生用变化和平衡的观点看待化学反应。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碳和碳的氧化物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环境的影响,如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的毒性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学习者分析
学生此前已学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系统认识。但知识体系较为零散,未构建知识网络,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所需内容,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网络。
3.学习目标确定
1. 通过知识点梳理,知道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理解结构、性质、用途间关系。 2. 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构建以CO2为中心的知识网络,能书写相关物质转化反应原理。 3.知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与除杂原理,正确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4.明确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复习在整理的意义。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碳单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学习难点:理解并掌握碳和碳的氧化物性质差异的原因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如鉴别、提纯等。
5.学习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表现评价量表 维度等级合格良好优秀 参与度与整合知识基本能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体系。基本能在教师指导下将本课内容整合,会运用。基本能在教师指导下将本课内容整合,形成连贯体系,会灵活运用。协同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有简单的任务分工;成员合作完成全部任务。分工较明确,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发挥作用;展现较充分合作,成员合作完成任务。分工明确合理,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成员之间及时沟通,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活动。表达交流语言表述不清,展示形式单一。按照一定的思路,表述自己理解,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灵活多变,语言流畅。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观看视频,了解如果碳元素消失5秒钟,地球会发生什么?教师活动1 播放视频 学生活动1 任务一 观看视频,了解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有哪些,找出含碳元素的物质,体会碳元素组成物质种类复杂且多样。活动意图说明: 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取信息,交流展示的能力。环节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教师活动2 常见碳单质物理性质有哪些? 碳单质化学性质有哪些?学生活动2 跟随教师引导梳理知识点: 1.碳单质物理性质 2.碳单质化学性质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总结归纳常见碳单质的类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了解学生对以上内容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分类关等化学观念、探究思维,提升学生化学观念、科学思维、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环节三: CO2和CO的性质和用途对比。教师活动3 CO2和CO的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学生活动3 学生翻阅教材用化学语言概括CO2和CO的性质和用途。 你话我猜游戏,通过教师提示,猜物质名称。 小组合作,完成各物质间网络关系图。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回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物理性质以及用途的理解,强化宏微结合的化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升化学观念。通过游戏环节设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物质以及物质间联系的理解。环节四:CO2和CO的鉴别与除杂教师活动4 1.如何鉴别CO2和CO? 2.当CO2和CO互为杂质的除杂时,如何处理?学生活动4 回忆CO2和CO的性质,讨论鉴别CO2和CO鉴别方法,得出结论,发言交流。 回忆除杂问题解决方法,研讨当CO2和CO互为杂质时,该如何去除杂质。 活动意图说明 小组讨论除杂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升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性。总结归纳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明确鉴别和除杂方法的联系与区别,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提升学习效果。
7.板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 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鉴别与除杂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干冰用作制冷剂 B. 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 C. 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D. 一氧化碳可做燃料 2.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A. 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性质:CO2、CO密度均大于空气 C. 用途: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气体肥料 D. 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雾霾 3. 下列关于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叙述正确的是( ) A. 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 古代书画作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 金刚石、石墨、C_{60}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顺序不同 D. 一氧化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中毒,所以一氧化碳有百害而无一利 4. “低碳”生活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用NaOH溶液检验CO2 B. CO2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溶液颜色变蓝 C. 燃煤发电比太阳能发电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 过多排放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5.. 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中,其中既利用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人工降雨 B.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 制尿素化肥 D. 灭火 6. 已知 A、B、C、D、E、F 六种物质间有如下的转变关系(发生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其中 A、B、C 在通常情况下是三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且 C 为化合物,D 是一种无色的液体氧化物,F 是一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 (1)B 的化学式为______; (2)D + E→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7. 煤矿在开采时经常将干冰与炸药捆绑在一起,然后引爆炸药进行爆破。可以起到增大爆炸威力和防止火灾的作用。 (1)解释能增大爆炸威力的原因______; (2)说明能防止火灾的作用的原因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