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空气与风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1.2空气是重要的物质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三、学业要求 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3.能观察并说出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现象。 4.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空气与风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在一年级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觉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实践、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中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五课组成:《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受热上升》《风的形成》《大自然里的风》《我们来制造风》。教材的编排逻辑性很强,先整体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研究空气的性质,受热会上升。第3课,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第4课了解大自然中不同类型的风,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最后一课,属于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制造风的装置,并回顾本单元的单元知识。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与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较为浅显和模糊,在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可能知道空气存在,但对空气的性质了解甚少,对于风的形成原理更是却乏深入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具有流动性,能理解空气受热上升、遇冷下降的原理;明确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理解温度差异导致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的原理;认识大自然中不同类型的风;了解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从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设计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探究实践:能在老师指导下,规范完成“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受热上升”“模拟风的形成”等实验,学会真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操作。尝试设计并制作简单的风的形成模型或风力应用装置,如简易风车、风力小车等。 态度责任:对空气与风的探究充满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合理利用风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问题与假设 比较吹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和套在瓶子里的气球。 提问:为什么吹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吹得很大,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却只能吹大一点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的存在。
任务2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1: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实验2:不会湿的纸团。 问题评价:我们都研究了哪里的空气》说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空气占据空间,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任务3 名称:应用与迁移,阅读与新知 实验:“听话”的小球。 阅读:“添堵”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听话”的小球,让学生更加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通过阅读,感受空气占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境图中关于抽油烟机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把抽油烟机装在燃气灶的上方? 设计意图:从我们身边熟悉的现象开始,让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假设。
任务5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1:转动的纸蛇。 实验2:放飞塑料袋 问题评价:我们研究了那些受热的空气?它们有怎样的共同性质? 设计意图: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理解“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导致上升”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务6 名称:应用与迁移 自制孔明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制作孔明灯,亲自感受空气受热会上升的原理,加深对空气受热上升的理解。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问题与假设 思考暖气片的现象,提出问题“暖气片旁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用蜡烛相当房间里的暖气片,来提出问题和假设,初步感受温度差异与空气流动的关系。
任务8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实验,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的烟随空气流动的不同现象,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间接证明空气在流动,从而理解风的形成,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任务9 名称:应用与迁移 巧妙的设计——风门。 设计意图:通过对炉壁上“风门”的理解,再次感受空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从而理解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景图,感受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的现象,从而产生“谁使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大自然中空气流动现象的观察,产生疑问,提出与风有关的问题。
任务11 名称:探究与结论、 在不同房间、屋内屋外等气温不同的环境里,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大自然里的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风的成因。
任务12 名称:反思与评价 说一说,模拟实验和收集的资料都能说明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模拟实验和收集到的资料,再次理解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第5课时 任务13 名称:问题与假设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有哪些制造风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提出,认识到在生活中,可以制造出风。
任务14 名称:探究、结论、反思与评价 1.收集生活中人们制造风的工具,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制造出来风的。 2.比较风的好处和坏处。 设计意图: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或模型,模拟人们制造风的方法,并解释其原理。通过对比风的好处和坏处,全面认识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任务15 名称:应用与迁移 自制拉线风扇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拉线风扇,加深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任务16 名称:单元要点、实践与检测 总结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梳理空气与风的性质、形成原理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 1.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吹套在瓶内的气球”“不会湿的纸团”等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第2课时:空气受热上升 1.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性质。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塑料袋的变化,归纳热空气会上升的规律。 3.能规范地完成“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等实验,观察、记录请分析实验现象。 第3课时:风的形成 1.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分析归纳空气流动的规律。 3.规范完成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线香,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阐述风的形成过程。 第4课时:大自然里的风 1.知道大自然里的风是因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而形成。 2.对比不同环境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的关联。 3.能在不同气温环境下设计、操作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空气流动现象。 第5课时:我们来制造风 1.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风。 2.知道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思维。 3.通过科学辩论,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利与弊。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 1.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不同实验条件,分析现象差异的原因。(科学思维)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吹套在瓶内的气球”“不会湿的纸团”等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空气特性的探究兴趣,培养实证意识。(态度责任) 第2课时:空气受热上升 1.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性质。(科学观念)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塑料袋的变化,归纳热空气会上升的规律。(科学思维)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规范地完成“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等实验,观察、记录请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空气运动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从科学视角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3课时:风的形成 1.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科学观念) 2.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分析归纳空气流动的规律。(科学思维) 3.规范完成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线香,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阐述风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 4.激发对大气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主动观察、思考自然现象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4课时:大自然里的风 1.知道大自然里的风是因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而形成。(科学观念) 2.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的关联。(科学思维) 3.能在不同气温环境下(如房间内外)设计、操作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空气流动现象。(探究实践) 4.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养成主动观察、思考大自然的习惯。(态度责任) 第5课时:我们来制造风 1.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风。(科学观念) 2.通过科学辩论,知道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思维。(科学思维) 3.通过科学辩论,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利与弊。(探究实践) 4.引导学生关注在科学原理的支持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小明做社区服务志愿者时发现,盖好瓶盖的空塑料瓶无法被完全踩扁,这是因为( ) A.空气能被压缩 B.空气有质量 C.空气占据空间 2.我们在做“传递水、石块、空气”游戏时,可以用来装空气的是( ) A.杯子 B.布袋 C.密封袋 3.我们跑步时,会感觉空气吹在脸上,形成气流,这说明(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无色无味 C.空气能流动 4.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因为( )。 A.空气会流动 B.空气有质量 C.空气容易被压缩 5.下列现象中不是由风造成的是( ) A.塑料瓶漂浮在水面上 B.烟囱里排出的气体在飘动 C.吹出的泡泡在飘动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就是氧气 C.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7.以下几种风,( )是由于空气冷热不均造成的。 A.扇子扇风 B.自然风 C.嘴巴吹出的风 8.套在瓶子里的气球,我们只能吹大一点点,原因是( ) A.我们都还是小孩,力气小 B.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外面还有空气 C.是因为瓶子里有空气顶着 9.是谁让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的?( ) A.风婆婆吹出来的 B.空气自己会流动 C.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其他地方的冷空气就会来补充 10.一个杯子放进水中,杯内底部不会打湿的方法是( ) A. 杯口朝上放入 B.杯口朝左放入 C.杯口朝下放入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空气是气体,属于多种气体的混合气体。( ) 2.自然风是由于地区温度的差异引起的。( ) 3.我们给篮球充气,说明了空气占据了篮球的空间。( ) 4.冷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气里。( ) 5.我们看不见空气,说明空气不存在。( ) 6.在空中飘扬的红旗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 ) 7.孔明灯下面的火焰主要是为了照明。( ) 8.空气被压缩得越厉害,产生的弹力越大,所以给自行车打气时要尽量多打气。( ) 9.空气很轻,所以空气不容易泄露。( ) 10.人们有时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做一些事情。( ) 三、综合题 中国古代著名的“孔明灯”就是热气球的最早雏形。孔明灯起源于三国时代,由诸葛亮(孔明)首创。当时为了在城内传递军情,利用热气球原理制成孔明灯,用于联络。这是现金世界上热气球的先驱,也足见中国古人高超的智慧。 1.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雏形的发明者是( ) A.孟格菲兄弟 B.诸葛亮 C.莱特兄弟 2.最初,“孔明灯”的作用是( )。 A.照明 B.祈福 C.传递军事信号 3.以下是做“热气球”的实验步骤,请你把正确的步骤按顺序填在下面括号里。 (1)准备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一个纸筒和一支蜡烛 (2)重复几次实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3)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4)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子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正确顺序是:( )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C2.C3.C4.A5.A6.B7.B8.B9.C10.C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3.√4.√5. 6.√7. 8. 9. 10.√ 三、 1.B 2.C 3.1 4 3 2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大自然里的风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围绕“大自然里的风”展开探究,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杨絮飘动等空气流动迹象,进而提出“是什么让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核心问题。通过假设“空气受热不均可能导致流动”,学生设计并完成不同温度环境(如室内外、不同房间)的模拟实验,观察线香烟的流动轨迹,验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的气流规律。结合资料分析,明确大自然中风的形成源于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如陆地与海洋因比热容差异导致昼夜升温/降温速度不同),最终总结出“空气受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循环流动形成风”的完整原理,并能解释白天海风、夜晚陆风的具体成因,实现从实验探究到自然现象解释的知识迁移。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风”有丰富的生活体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风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了风的形成原理后去理解大自然里的风,认识到大自然里风的形成也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有关。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科学思维:通过对风的成因的研究,培养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大自然里的风的形成和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有关。 态度责任:通过在寻找大自然里的风的过程中发展证据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难点:通过对风的成因的研究,培养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评价指标优秀(4分)良好(3分)合格(2分)待提高(1分)问题与假设1.基于现象提出猜想能结合杨絮飘动等实例,准确猜想“空气流动形成风”,并关联“温度差异”“空气受热上升”等关键因素。能提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猜想,基本关联温度对空气流动的影响,但表述不够具体。能提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猜想,但未关联温度等核心因素。无法提出与空气流动相关的合理猜想。2. 预测空气受热区域能准确列举“阳光下的陆地、岩石”等易受热区域,并说明理由(如比热容差异)。能列举1-2个易受热区域,但理由解释不清晰。能说出“太阳照射的地方”等模糊区域,无具体理由。无法预测空气易受热的区域。探究与结论1. 模拟实验设计与操作能独立设计不同温度环境的对比实验(如室内外、不同房间),规范操作并记录烟的流动方向。能在提示下完成实验设计,操作基本规范,记录主要实验现象。能参与实验操作,但设计不完整或记录存在遗漏。无法参与实验设计与操作,或操作错误。2. 总结风的形成原理能完整、准确表述:“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循环流动(风)”。能基本表述风的形成原理,但逻辑链存在少量断点(如未提“循环流动”)。能说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但无法整合为完整原理。无法总结风的形成原理,表述混乱。3. 解释海陆风现象能准确分析白天(陆地升温快→热空气上升→海风补充)和夜晚(海洋降温慢→热空气上升→陆风补充)的气流方向。能解释白天或夜晚其中一种海陆风的气流方向,理由基本正确。能说出海陆风的气流方向,但无法解释原因。无法解释海陆风现象,或混淆昼夜气流方向。反思与评价实验与自然现象的关联能清晰说明模拟实验(如室内外温差导致烟流动)与大自然中风形成原理的一致性(均因温度差异)。能基本说明实验与自然现象的关联,但表述不够深入。能勉强说出“实验和大自然都有空气流动”,未关联核心原理。无法关联实验与自然现象的联系。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问题与假设教师活动1 一、谜语导入 1.导入 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我们先来猜猜看。 课件出示谜语 生来本无形, 走动便有声, 夏天无它热, 冬天有它冷。 (打一自然现象) 课件出示图片 师揭示谜底:风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风的形成,知道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那在大自然里,我们是否也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呢? 课件出示图片 师:让我们到室外去寻找空气流动的踪迹吧!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呢?怎么证明空气流动起来了? 2.揭示主题 师:看来大自然中空气流动的现象挺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大自然里的风。 课件板书:大自然里的风 二、问题与假设 师问:谁使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起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那么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师小结:同学们对大自然中空气流动的成因有各自的猜想和假设,那究竟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1 生猜谜语:风 感受自然界中的风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春天,空中飘着飞絮,流动的空气能把飞絮吹到很远的地方。 生2: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就是风吧? 了解本课主题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绘本中说风是风婆婆吹出来的,我觉得肯定是假的。 生2:我认为和空气受热会上升有关。 生3:我也这么认为,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其他地方的冷空气就会... 生4:哪些地方的空气容易受热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谜语导入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动来发现空气的流动。通过了解在自然中的空气流动现象,鼓励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对大自然里风的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环节二:探究与结论教师活动2 一、探究与结论 1、模拟实验 师:在不同房间、屋内屋外等气温不同的环境里,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师:我们把线香点燃后,放在窗口,请观察线香的烟会往窗外飘还是窗里飘呢? 师:房间里气温低,线香的烟飘向屋外,说明空气经过窗缝向屋外流动,空气这样流动的原因是屋内屋外温度不同。 2、收集资料 师:下面我们收集一些资料,来了解一下大自然中风的成因。 师问: 大自然里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这主要和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有关。 课件出示 师解释:大自然中的空气受热不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白天陆地上的岩石、土壤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很快,而海水的温度升高得慢。这样,陆地上气温高,海洋上气温低,陆地上空气受热上升,海洋上的冷空气就会沿着海面水平流向陆地,这样就形成了风。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师:到了晚上,海边陆地上气温下降得快,会比海洋上的气温低。那么晚上海边的空气会怎样流动?请把空气流动的路径用箭头画出来。 课件出示 师小结:我们把这样的风叫海陆风 课件出示 师:你知道吗?除了海陆风,在山区和平原 之间也会有风。 课件出示 师:山区和平原之间也会因为温度差异形成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被太阳晒得较热,会上升,山谷里的冷空气就会沿着山坡向上补充,形成谷风;晚上,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会下沉,山谷里的热空气上升,形成山风。 师小结: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周围的冷空气就会流向这里,在流动过程中就形成了风。学生活动2 生举手回答 生1:我觉得是往窗外飘,因为屋外温度高 生2:因为屋内和屋外的气温不一样,所以会形成空气流动 ...... 生根据图示和老师的讲解,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空气流动的现象。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收集,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风的成因,从而明白大自然的风是由于两个地方的温度差异,形成空气的流动,进而形成了风。环节三:反思与评价教师活动3 师:说一说,我们的模拟实验和收集的资料都能说明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再次验证了上节课学到的“风的形成”理解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也形成了大自然里各种各样的风,我们还认识了海陆风,知道了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的原因与气温有关,不同地方的气温不同造成了空气流动。学生活动3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实验和资料都能说明大自然里的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生2: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的原因与气温有关。 生3:不同地方的气温不同造成了空气流动。 生4: 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的空气流向热的地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模拟实验和收集的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再次体会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
7.板书设计 大自然里的风 问题:谁使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 模拟实验:在不同温度环境中设计实验 结论:大自然中空气流动主要和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有关 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海洋冷空气流向陆地 晚上: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海洋空气受热上升,陆地上冷空气流向海洋 原理: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向这里,形成风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冷空气会下降 B . 热空气会下降 C . 冷空气会上升 2.下面关于白天风的流动方向不正确的是( )。 A . 海洋→陆地 B . 陆地→ 海洋 C . 无法确定 3 . 下列现象不能证明空气流动的是( )。 A . 鼓满帆的帆船在飞快地航行 B . 蒲公英的种子能飞得很远 C . 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 二、判断题 1.晚上,陆地上的气温会比海洋上的高。 ( ) 2.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形成了空气流动。( ) 3.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匀引起了空气流动。 ( ) 4.大自然里的风是由于风婆婆吹而产生的。 ( ) 5.自然界如果没有冷、热的差别,就不会有风。 ( ) 【参考答案】 一、1.A 2.C 3.C 二、1.× 2.× 3.√ 4.× 5.√ 作业布置: 你还知道大自然中的哪些风,分析一下它形成的原因,说给家人或朋友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