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9 20:4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4、诗词三首
“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错。”
——余秋雨《文化苦旅》
活动:请同学结合课文注解分享三位作家的被贬经历
李白:赐金放还
年轻的李白,意气风发,恃才傲物,虽以诗名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却因得罪权贵、遭谗言诋毁,于天宝三载(744 年)被 “赐金放还”,实则是变相的贬逐,离开长安。面对宴席上的美酒佳肴,却无心享用,联想到人生道路的坎坷,写下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愤懑;但李白的豪情并未被挫败,诗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名句,既抒发了对理想的执着,也展现了逆境中不屈的胸襟。
刘禹锡:久贬蛮荒
因参与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奉召回京,他因作《玄都观桃花》诗讽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辗转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长达二十三年。宝历二年(826 年)在夔州,为酬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他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抒发豁达心境,彰显了虽历经磨难仍不屈的傲骨。。
苏轼:屡贬南荒
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求外放,被贬为杭州通判,熙宁九年(1076 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此时的已离开京城多年,且与弟弟苏辙(子由)分隔两地,七年未曾相见。时值中秋,对月思亲,感慨万千,于是写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的旷古叩问,抒发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缺憾,表达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通透与旷达 —— 这份豁达,也为他日后更艰难的贬谪生涯埋下了精神伏笔。
提问:一唐一宋,诗、词、歌体裁各异,编者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篇课文里呢?
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由“苦难、诗酒、豁达”三个乐章交织而成的雄浑生命交响乐。
苦难
诗酒
豁达
意 由 酒 起
活动:联读三首古诗,画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找一找共同的意象。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酒,是共通的情感媒介与文化符号。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具张力的意象。
酒,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和精神世界的折射镜。

活动: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同桌一起解读这三杯酒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可以仿
用下面的句式。
范仲淹登的不是岳阳楼,而是忧乐,
欧阳修游的不是醉翁亭,而是闲畅。
在李白笔下,“金樽清酒斗十千”与“玉盘珍羞直万钱”极尽宴饮之奢华,然而紧接着的“停杯投箸不能食”却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反差。这里的酒,映照的是他内心的极度苦闷与彷徨,是理想之路被阻塞后的食不甘味、酒难入喉。
李白喝的不是金樽清酒,而是苦闷和迷惘
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则让酒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这杯酒,是挚友白居易在宴席上为他斟满的慰藉。它承载着友情的温暖与“歌一曲”的劝勉。于是,酒的功能发生了转化,从个人苦闷的寄托变为振奋精神的媒介,一杯饮下,长起了继续前行的精神。
刘禹锡喝的不是友人杯酒,而是心酸和悲凉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的意义又得以升华。它既非李白的苦闷之酒,也非刘禹锡的慰藉之酒,而是一种哲思之酒。诗人举杯向天,问天问月问人生,酒助其神思翱翔,脱离尘世的烦忧,最终达到“此事古难全”的深刻领悟与“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超脱。
苏轼喝的不是邀月醉酒,而是惆怅和忧郁
三杯酒,三种心境,
串联起一条从苦闷到振奋再到超脱的精神上升轨迹。



刘梦得的振奋酒(坚韧者)
李太白的苦闷酒(孤愤者)
苏东坡的旷达酒(旷达者)
【小结】
直 面 苦 难
难:共同的生命困境与人生底色
这三首作品的诞生,皆源于诗人生命中的至暗时刻,他们的“难”是其创作的共同底色。
李白怀揣“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图壮志应诏入京,却只得了个供奉翰林的闲职,最终遭谗被贬,被排挤出政治中心。他的“行路难”,是理想骤然幻灭、前路迷茫不知所之的困顿。离开长安后,他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漫游,足迹遍布江南、齐鲁等地,写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愤懑诗句。安史之乱后,李白
因入永王李璘幕府,受政治斗争牵连,被流
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行至白帝城时
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尽显绝境逢生
的畅快。
刘禹锡的“难”则更为沉痛。他因参与
“永贞革新”被贬朗州,此后在贬所辗转漂泊二十三年。他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人生最宝贵年华被荒废的沉痛控诉,是宦海浮沉、世事变幻的无限感慨。晚年虽被召回京城任闲职,但长期贬谪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反而让其诗作更添沉郁与豪迈。
他的“难”,是政治失意的苦闷与手足分离的愁苦交织而成的双重困境。正是这些深重的苦难,为他们之后的豁达提供了最厚重的铺垫。元丰二年(1079 年),他因 “乌台诗案” 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贬谪经历。在
黄州,他躬耕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写下
《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尽显豁达。哲宗即位后,苏轼一度被召回京
任要职,却因新旧党争反复,又被贬至惠州、
儋州(今海南)。在儋州,他仍办学育人、
传播文化,留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
作岭南人” 的旷达诗句,将贬谪生涯活成了
诗意人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思考:阅读诗歌,画出”英雄失路”的句子,并说说韩愈的“难”,他是如何面对的 ?
政治上的挫折:因上《谏佛骨表》,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前途渺茫。
路途的艰难:时值严冬正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天气恶劣,山道险阻,前行困难。
坚持正义,毫不退缩:尽管知道自己因谏言获罪,被贬八千里,但他仍认为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是为了替圣明的君主除去弊端,即使衰老也不吝惜残余的生命,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持正义的决心。
悲而不伤,壮心不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虽流露出英雄失路的悲慨,但他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尾联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在交代后事的沉痛中,仍隐含着他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无悔,以及虽身处困境但仍不屈服的精神。
超 越 自 我
达:终极的精神超越与价值共鸣
诗人们都实现了精神的终极超越,展现出一种“痛吻之后,报之以歌”的惊人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豁达,是一种豪迈自信的浪漫主义展望。即便前路“多歧路”,他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种源自天才的磅礴生命力,是对未来毫不减损的炽热信念。
活动:再读诗歌,摘录表达三位诗人“超越自我”的诗句并作简单地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的豁达,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坚韧与达观。他以这千古名句,完成了从个人悲苦到宇宙新陈代谢规律的哲学跃升。他承认自己是“沉舟”与“病树”,却更欣然地看到新生事物必然前进的规律,从而“暂凭杯酒”,让个人的精神在新生的希望中重新振作。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豁达,是一种洞明世事、与人生和解的智慧。他从“不应有恨”的诘问,最终走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深刻领悟。他不再执着于追问为何不圆满,而是接受了不圆满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从而将一己之思念升华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普世美好祝愿。
再 塑 人 生
讨论:我们读了这三首,感受到了诗人苦难、惆怅和失意,但更多是重立了我们的精
神标杆。请你谈谈你所受的教益。
李白“行路难” ,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落空,陷入 “冰塞川”“雪满山” 的绝境,却没陷入消沉,反而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锚定信念。
启示我们:暂时的 “行不通” 不等于 “走不通”。比如考试失利时,不必因一时的 “冰与雪” 否定自己,更不该丢掉对目标的执念。李白的 “韧性” 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看清困境后仍愿 “拔剑四顾” 的清醒 —— 知道路难走,却始终相信 “会有时”,这种对 “未来可能性” 的坚持,正是突破低谷的关键。
【教益一】面对 “理想受阻”,像李白一样,以 “韧性” 守方向,不被当下困住
刘禹锡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人生最珍贵的时光都在 “巴山楚水” 的凄凉地度过,但他没沉溺于 “我好惨” 的自怨,反而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跳出个人悲喜,明白 “世事变迁中,失意只是阶段性状态,不是人生定局”。
这对长期陷入低谷的人尤其重要:比如长期努力依然成绩不进时,不必反复咀嚼 “我浪费了多少时间”,更该像刘禹锡一样,在接纳 “失去” 的同时,看见 “新生” 的可能 —— 哪怕自己暂时停滞,世界仍在向前,而只要不放弃,终能在新的阶段找到自己的位置。
【教益二】 面对 “长期失意”,像刘禹锡一样,以 “振奋” 破困境,不被过往绑架
苏轼中秋夜,想念亲人,也遗憾自己 “不得志”,却没困在 “为什么分离”“为什么被贬” 的追问里,反而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接纳了人生的本质:不完美才是常态。
启示我们:生活里的 “求不得”(比如错过的机会、无法挽回的关系)、“不如意”(比如计划被打乱、结果不如预期),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必强迫自己 “必须圆满”,更不该因 “不完美” 否定当下 —— 就像苏轼最终选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对 “团聚” 的执念,转化为对 “平安” 的祝福,从 “纠结遗憾” 转向 “珍惜当下”,这份通透,正是化解痛苦的核心。
【教益三】 面对 “遗憾常态”,像苏轼一样,以 “通透” 容不完美,不被执念纠缠
我们与困境相遇时,不回避痛苦,却也不被痛苦定义 —— 李白的 “韧” 给我们 “向前走” 的勇气,刘禹锡的 “达” 给我们 “熬过去” 的底气,苏轼的 “透” 给我们 “放得下” 的心境。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想起这三首诗,便会明白:古人早已把 “破局之道” 写在字里行间 —— 只要心不被困住,路就永远能走下去。
【核心教益】
课 堂 分 享
单击添加标题
苦难是人生的常客,但如何面对苦难,却定义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
李白、刘禹锡、苏轼用他们的诗词为我们示范了三种不同的路径——自信、坚韧与智慧。它们共同汇聚成中华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种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个人的局限中追求精神无限的豁达力量。 这正是毕淑敏所说的“苦难赠予的冷静与清醒”,是泰戈尔笔下的“报之以歌”,是穿越千年,依然能激励我们“长风破浪”、”长精神”、共赏明月的精神力量。
《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单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
一. 名句默写(任选5句作答)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3)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品味诗词意蕴
1. 意象解读: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意象的含义: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冰塞川”“雪满山”: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病树”: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________________
2. 表现手法分析:请结合具体诗句,判断并分析下列表现手法的作用: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的象征手法:
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的对比
手法: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运用的设问手法:
________________
3、情感变化轨迹梳理:请分别梳理三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用“关键词+简要分析”的
形式作答:
(1)《行路难·其一》:______________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_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
三、链接现实生活
1. 观点辨析 有人说:“李白的‘长风破浪’是理想主义的呐喊,刘禹锡的‘千帆过’是现实主义的
豁达,苏轼的‘古难全’是通透的中庸。”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选择其中一位诗人的观点,
结合诗词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________________
2. 生活应用:当你遇到以下情境时,会引用三首诗词中的哪一句来激励自己或安慰他人?请
说明理由。
(1)考试失利,对未来感到迷茫时:________________
(2)与好友分别,长时间未见时:________________
(3)努力很久却没得到预期结果时: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阅读: 三首诗词均创作于作者人生逆境中,但表达的人生态度有所不同。请从“面对
逆境的态度”角度,比较三者的异同(可从“抗争性”“接纳度”“精神境界”等方面分
析):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感悟
学习这三首诗词后,你对“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与遗憾”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用一段话写下你的感悟(不少于100字):________________
一、名句默写(任选5句作答)
(1)长风破浪会有时 (2)停杯投箸不能食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巴山楚水凄凉地,
(5)明月几时有? (6)人有悲欢离合 (7)但愿人长久
二、品味诗词意蕴
1. 意象解读: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意象的含义:
(1)“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沉舟”“病树”:象征自己遭遇贬谪、历经磨难后的失意状态。
(3)“明月”:兼具多重含义,既是自然景物,也是思乡怀人、寄托哲思的载体。
2. 表现手法分析:请结合具体诗句,判断并分析下列表现手法的作用:
(1)运用的象征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阻碍。诗句通过描绘渡黄河、登太行的艰难,将抽象的仕途困境具象化,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迷茫,为后文“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壮志做铺垫。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的对比手法: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进行对比。“沉舟”“病树”代表失意的自己,“千帆”“万木春”代表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通过对比,突出了世事变迁的规律,展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以豁达心态看待人生起落的胸襟。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运用的设问手法:开篇以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奠定诗词的哲思基调。诗人面对明月举杯发问,既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也暗含着对人生离合的怅惘。这一设问自然引出下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考,使情感与哲理的表达更具层次感。
3. 情感变化轨迹梳理:请分别梳理三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用“关键词+简要分析”的形式作答:
(1)《行路难·其一》:迷茫苦闷→短暂希冀→坚定豪迈。开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诗人面对困境的迷茫;接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典故燃起对仕途的希冀;最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摆脱苦闷,展现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与豪迈气概。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辛酸悲凉→豁达欣慰→积极昂扬。“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回顾贬谪生涯,充满辛酸悲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豁达心态看待世事变迁,生出欣慰之情;结尾“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则在友人鼓励下重拾精神,展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怅惘疑问→埋怨→豁达超脱→美好祝愿。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流露对人生离合的怅惘;“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为对明月的埋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达到豁达超脱的哲思境界;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升华为对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三、链接现实生活
1. 我同意这种说法。以李白的“长风破浪”为例,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呐喊。李白在《行路难》中,即便面对“冰塞川”“雪满山”的困境,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信念不被现实挫折所动摇,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执着追求,是理想主义的鲜明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困境,比如为了考研熬夜苦读却模拟考失利,此时若能像李白一样秉持“长风破浪”的理想主义,不被暂时的失败击垮,继续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就有可能在最后实现梦想。理想主义并非不切实际,它是支撑我们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迷茫时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2. (1)考试失利,对未来感到迷茫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理由:这句诗充满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气概。考试失利只是暂时的困境,如同李白遇到的“冰塞川”“雪满山”,引用这句诗能激励自己不被眼前的失败打倒,相信只要坚持努力,终会迎来实现理想的时刻,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
(2)与好友分别,长时间未见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理由:这句诗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皎洁。与好友分别后,虽不能常常见面,但引用这句诗可以安慰彼此,让对方知道无论距离多远,这份情谊始终存在,共同的美好祝愿能拉近心灵的距离。
(3)努力很久却没得到预期结果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由:这句诗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努力后未获预期结果,就像“沉舟”“病树”般处于失意状态,但要看到身边仍有“千帆过”“万木春”的蓬勃景象。引用这句诗能让自己以豁达心态看待结果,明白一时的失意不代表永远,未来仍有新的机会与可能。
3. 比较阅读:
相同点:三首诗词的作者在面对逆境时,最终都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没有陷入彻底的消沉与绝望。
不同点:李白的态度具有强烈的“抗争性”,面对“行路难”,他以“长风破浪”“济沧海”的豪情主动抗争,坚信理想终将实现,精神境界偏向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刘禹锡的“接纳度”更高,他以“沉舟侧畔千帆过”接纳世事变迁的规律,在接纳中保持豁达,精神境界体现为对人生起落的坦然;苏轼则达到了“通透超脱”的精神境界,他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领悟到“此事古难全”的哲理,实现了对逆境的超越,以“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