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一块奶酪
(人教版)三年级
上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作者简介
三
初读课文
四
精读课文
五
随堂练习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感受童话中蚂蚁群体的协作精神与蚂蚁队长的道德选择;结合生活中 “遵守规则” 的案例(如班级纪律、公共秩序),分享自身经历,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中 “公而忘私”“以身作则” 的认知,培养文化认同感与道德判断力。
朗读课文中蚂蚁队长的命令语句,体会祈使句的语气特点;尝试用 “那么…… 那么…… 那么……” 句式描述事物。分角色朗读蚂蚁队长与小蚂蚁的对话,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如蚂蚁队长的坚定、小蚂蚁的期待),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梳理 “宣布禁令 — 发现奶酪 — 拽掉一角 — 支开同伴 — 处理奶酪渣” 的情节,绘制简易情节图,培养逻辑梳理能力。分析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讨论 “蚂蚁队长为什么能抵制诱惑”,区分 “个人欲望” 与 “集体规则” 的关系,培养辩证思考能力。
品味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感受细节描写对塑造蚂蚁队长形象的作用,体会童话语言的生动性。结合生活中 “以身作则” 的例子,分享 “规则带来的安全感与和谐美”,体会 “坚持原则” 的审美价值。尝试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创编 “小蚂蚁吃完奶酪渣后帮助团队搬奶酪” 的小故事,感受 “善意传递” 的美好。
激趣导入
忙碌小兵丁,
工事勤又精,
力气何其大,
合作又热诚。
(打一昆虫)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运粮食的事。
初读课文
我会读
宣布 处罚 争先恐后 诱人 毅力 强大 纪律性 残渣
犯错 禁令 依旧 聚集
xuān
chǔ
kǒng
yòu
yì
qiáng
jì
xìng
zhā
fàn
jìn
jiù
jù
渣
犯
禁
旧
聚
恐
诱
毅
纪
性
蚂蚁搬食物
处
强
宣
处
chǔ
chù
到处
处罚
处理
别处
初读课文
宣布禁令
发现奶酪
拽掉一角
支开同伴
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
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嘴就要处罚谁。
要是偷嘴的是您呢?
照样要受处罚。
宣布禁令
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发现奶酪
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它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突出奶酪“实在太大了”。
搬不动
它左抬抬不起,右搬
拽掉一角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的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怕浪费,又怕违反禁令。
心理活动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蚂蚁队长左右为难、矛盾的心理。
如果你是蚂蚁队长,此时你会怎么做?
蚂蚁队长的做法:
它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听到命令,大家放下奶酪,却不走开。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
都惦记着“奶酪渣”。
它登上一块大石板,突然下令:“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等小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它才大叫:“立——定!原地休息!”
蚂蚁队长想为自己“偷嘴”奶酪渣创造条件。
“犹豫、终于”写出了蚂蚁队长激烈的思想斗争。
蚂蚁队长是如何处理难题(奶酪渣)的?
它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味道真香! 可是,它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犹豫
一跺
“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
向后——转!齐步——走!”
队长放弃偷嘴
脚
当它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
爱惜粮食
遵守纪律
爱护幼小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事件 心理
奶酪渣刚掉下
想吃但内心七上八下
大家牵挂奶酪渣不走开
很生气
支开蚂蚁们
犹豫不决
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
很坚定
最后的结果怎样?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
蚂蚁队长爱护幼小、遵守纪律的精神,让小蚂蚁们受到鼓舞。
结构梳理
一块奶酪
搬运食物前
下令:严禁偷吃
起因
合力搬奶酪,掉下奶酪渣
搬运食物时
心中矛盾,下令休息
经过
下令让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吃掉
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独自一人,内心犹豫
结果
受到鼓舞,劲头更足
这篇童话讲述的是蚂蚁队长在运粮之前宣布不许偷嘴的纪律后,带领一群蚂蚁在运粮过程中发现一块奶酪,凭着坚强的毅力,它抵制住了奶酪的诱惑,自觉遵守纪律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抵制诱惑和爱护幼小的美好品质。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一本无人翻阅的书,因为一只小蚂蚁的到来,而让整本书里的文字全都变成了会走路的字。走进王一梅的童话《书本里的蚂蚁》,你会发现一只另类的蚂蚁,一个崭新的世界。
随堂练习
一、课文中的蚂蚁队长是一个( )的
队长。(多选)
A.严于律己 B.关爱弱小 C.公平公正
D.以身作则 E.损人利己 F.意志坚定
ABCDF
1.“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是因为蚂蚁们感受到了蚂蚁队长的大公无私。( )
2.课文中那块大奶酪被最小的蚂蚁发现了,所以蚂蚁队长批准它吃掉在地上的奶酪渣。( )
3.休息的时候,蚂蚁们不愿意离开奶酪是怕其他动物来搬走。( )
√
×
×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一块奶酪》教案
一、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童话中蚂蚁群体的协作精神与蚂蚁队长的道德选择,体会 “纪律平等”“爱护幼小” 的价值观念;结合生活中 “遵守规则” 的案例(如班级纪律、公共秩序),分享自身经历,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中 “公而忘私”“以身作则” 的认知,培养文化认同感与道德判断力。
语言运用:朗读课文中蚂蚁队长的命令语句(如 “稍息!立正!向后 —— 转!”),体会祈使句的语气特点;尝试用 “那么…… 那么…… 那么……” 句式描述事物(如 “奶酪那么香,那么软,那么诱人”)。分角色朗读蚂蚁队长与小蚂蚁的对话,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如蚂蚁队长的坚定、小蚂蚁的期待),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梳理 “宣布禁令 — 发现奶酪 — 拽掉一角 — 支开同伴 — 处理奶酪渣” 的情节,绘制简易情节图,培养逻辑梳理能力。分析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想吃奶酪渣却犹豫→支开同伴后矛盾→最终决定让小蚂蚁吃),讨论 “蚂蚁队长为什么能抵制诱惑”,区分 “个人欲望” 与 “集体规则” 的关系,培养辩证思考能力。
展开想象:“如果蚂蚁队长偷吃了奶酪渣,小蚂蚁们会有什么反应?”,基于课文逻辑进行合理预测,提升创造性思维。
审美创造:品味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如 “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低下头,嗅嗅”)和心理描写(如 “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感受细节描写对塑造蚂蚁队长形象的作用,体会童话语言的生动性。结合生活中 “以身作则” 的例子(如老师遵守班级规则、家长遵守交通秩序),分享 “规则带来的安全感与和谐美”,体会 “坚持原则” 的审美价值。尝试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创编 “小蚂蚁吃完奶酪渣后帮助团队搬奶酪” 的小故事,感受 “善意传递” 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课文情节,理解蚂蚁队长 “以身作则、爱护幼小” 的品质;掌握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难点
体会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理解 “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迁移运用课文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5 分钟)
谜语导入:出示谜语 “忙碌小兵丁,工事勤又精,力气何其大,合作又热诚(打一昆虫)”,引导学生猜出 “蚂蚁”,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铺垫:“大家见过蚂蚁搬东西吗?它们是怎么合作的?” 播放蚂蚁搬食物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 “蚂蚁群体的协作”,为课文学习铺垫背景。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蚂蚁的童话 ——《一块奶酪》,看看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奶酪时,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0 分钟)
自由朗读: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标出不理解的句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教学:
出示生字词卡片(宣布、处罚、诱人、毅力、纪律性等),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如 “处” 读 chǔ时表动作,“处罚、处理”;读 chù 时表地方,“到处、别处”)。
重点指导书写:“毅”(注意 “殳” 的写法,不要多写撇)、“纪”(左边是 “纟”,不是 “讠”),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同桌互相批改。
整体感知:提问 “课文围绕一块奶酪,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如 “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奶酪,面对奶酪渣,最终让最小的蚂蚁吃了,大家干劲更足了”),教师补充完善。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8 分钟)
1. 聚焦 “宣布禁令”,体会 “纪律意识”(3 分钟)
指名朗读课文中蚂蚁队长宣布禁令的句子:“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嘴就要处罚谁。”“要是偷嘴的是您呢?”“照样要受处罚。”
提问:“从对话中,你能看出蚂蚁队长是一个怎样的队长?”(严格、公平),引导学生理解 “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2. 梳理 “搬奶酪过程”,分析 “心理变化”(8 分钟)
小组合作:结合课文内容,完成 “蚂蚁队长行为与心理” 表格(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邀请 1-2 组分享表格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分析(如 “它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味道真香!可是,它犹豫了一会儿”,体会 “真香” 与 “犹豫” 的矛盾)。
3. 讨论 “结果与原因”,迁移价值观(7 分钟)
提问:“最后小蚂蚁们‘劲头比刚才更足’,为什么会这样?”(蚂蚁队长的行为让小蚂蚁信任、受鼓舞)。
拓展思考:“生活中,你见过‘以身作则’的人或事吗?”(如班长带头打扫卫生、妈妈遵守红绿灯),引导学生分享,将课文道理与生活实际结合。
角色扮演:指名分角色朗读 “蚂蚁队长命令小蚂蚁吃奶酪渣” 的段落,体会蚂蚁队长的坚定与小蚂蚁的感激,加深对 “爱护幼小” 品质的理解。
(四)随堂练习,巩固提升(5 分钟)
选择题:课文中的蚂蚁队长是一个( )的队长(多选)。
A. 严于律己 B. 关爱弱小 C. 公平公正 D. 以身作则 E. 损人利己 F. 意志坚定
(答案:ABCDF)
判断对错:
(1)“大家劲头更足” 是因为蚂蚁队长大公无私。(√)
(2)奶酪渣是最小的蚂蚁发现的,所以蚂蚁队长让它吃。(×)
(3)小蚂蚁不离开奶酪是怕其他动物搬走。(×)
句式练习:用 “那么…… 那么…… 那么……” 造句(如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那么广阔”),指名分享。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2 分钟)
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以身作则的蚂蚁队长,知道了‘纪律平等、爱护幼小’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也能像蚂蚁队长一样,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关心身边的人。”
拓展:推荐阅读王一梅的童话《书本里的蚂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感受童话的奇妙,下节课分享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情节梳理:宣布禁令→发现奶酪→拽掉渣→支开同伴→让小蚂蚁吃渣
蚂蚁队长品质:以身作则、公平公正、爱护幼小
道理: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善意能鼓舞他人《一块奶酪》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布(xuān) 处罚(chù) 诱人(yòu)
B. 毅力(yì) 强大(qiáng) 纪律性(jì)
C. 犯错(fàn) 禁令(jīn) 依旧(jiù)
D. 聚集(jù) 残渣(zhā) 恐怕(kǒng)
答案:B解析:A 选项中 “处罚” 的 “处” 应读 “chǔ”;C 选项中 “禁令” 的 “禁” 应读 “jìn”;D 选项中 “残渣” 的 “渣” 应读 “zhā”(此处字音本身正确,需注意与其他选项区分,B 选项所有字音均无误)。
请用 “那么…… 那么…… 那么……” 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场景写一句话。
答案:示例 1:课文里的奶酪那么香,那么软,那么诱人,怪不得小蚂蚁们都牵挂着。示例 2:公园里的花那么艳,那么香,那么美,吸引了好多游客驻足欣赏。解析:需保证句式正确,内容合理,可围绕事物的特点展开描述,体现出对事物特征的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下列对蚂蚁队长心理变化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发现奶酪渣(坚定拒绝)→支开同伴(毫不犹豫)→面对奶酪渣(矛盾犹豫)→命令小蚂蚁吃(果断决定)
发现奶酪渣(矛盾犹豫)→支开同伴(更加矛盾)→面对奶酪渣(想偷嘴)→命令小蚂蚁吃(坚定无私)
发现奶酪渣(想偷嘴却犹豫)→支开同伴(内心挣扎)→面对奶酪渣(坚决放弃偷嘴)→命令小蚂蚁吃(爱护幼小)
D. 发现奶酪渣(毫不在意)→支开同伴(突然想吃)→面对奶酪渣(纠结)→命令小蚂蚁吃(无奈之举)
答案:C解析:结合课文,蚂蚁队长发现奶酪渣时,既觉得丢掉可惜,又怕违反禁令,处于 “想偷嘴却犹豫” 的状态;支开同伴后,独自面对奶酪渣仍有内心挣扎;最终抵制住诱惑,放弃偷嘴;最后命令最小的蚂蚁吃,体现出爱护幼小的品质,C 选项符合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蚂蚁队长一开始宣布 “谁偷嘴就要处罚谁”,最后自己也差点偷嘴,说明他是一个言行不一的队长。( )
(2)小蚂蚁们 “劲头比刚才更足”,是因为蚂蚁队长以身作则、爱护幼小的行为鼓舞了大家。( )
(3)课文中蚂蚁队长让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既遵守了纪律,又做到了爱惜粮食、关爱弱小。( )
答案:(1)× (2)√ (3)√解析:(1)蚂蚁队长虽有偷嘴的想法,但最终抵制住诱惑,还将奶酪渣让给最小的蚂蚁,并非言行不一;(2)蚂蚁队长的行为树立了好榜样,让小蚂蚁们受到鼓舞,所以劲头更足,说法正确;(3)蚂蚁队长未违反 “不许偷嘴” 的纪律,让小蚂蚁吃奶酪渣避免了浪费,也照顾了幼小,说法正确。
5.读完课文,你认为蚂蚁队长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示例:蚂蚁队长最值得学习的品质是以身作则和爱护幼小。他一开始就宣布 “谁偷嘴就要处罚谁”,即使自己面对诱人的奶酪渣有过犹豫,也最终抵制住诱惑,没有违反纪律,体现了以身作则;最后他没有自己吃奶酪渣,而是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照顾到了团队里的弱小成员,体现了爱护幼小的品质。
解析:需明确指出蚂蚁队长的核心品质,并结合课文中 “遵守禁令不偷嘴”“让小蚂蚁吃奶酪渣” 等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