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9 22: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惘然(wǎng) 嗤笑(chī) 阴晦(huì) B.恣睢(zì suī) 胆怯(qiè) 给予(jǐ)
C.狗吠(fèi) 戳穿(cuō) 妒忌(dù jì) D.诧异(chà) 过瘾(yǐn) 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隔漠 心旷神怡 千锤百炼 B.辨别 巧妙绝伦 别出心裁
C.威胁 出奇致胜 相题并论 D.造诣 殉私舞弊 记忆尤新
3.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    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    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    为之感动……
A.沉醉 奋斗  描画
B.奋斗 沉醉 描画
C.奋斗 描画 沉醉
D.沉醉 描画 奋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佩午囊、采百草等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B、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C、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深受戏迷和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D、经过专家们评议,使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摘得头筹,成为盐城的“民间国宝”。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与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D.教师向学生推荐了一些自主阅读的书籍,如《基地》、《艾青诗选》、《创业史》等。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汉代文字学家许慎指出,汉字的构成有“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②意思是说,加强武备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
③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这种“符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
④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的表达符号,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⑤例如会意字,从字的合成就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比如“武”字,即“止戈为武”
A.①④⑤②③ B.①⑤②③④ C.④①③⑤② D.④⑤②①③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B.鲁讯《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是作者品质的真 实写照。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陛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长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章主人公是于勒。
8.说说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古诗文填空
行人莫问当年事, 。
,东风无力百花残
《行香子》中集中笔墨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达到了以点代面的艺术效果的句子是: 。
.《丑奴儿》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
阅读理解
(一)古诗词赏析,回答下列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 这首词以“________”为线索,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在反复品味与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11. 这首词以“却道‘天凉好个秋’”作结,有何用意?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2.这三段文字在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
A.所见所闻 B.心情感受 C.留恋之情 D.离愁别绪
1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1)辛苦展转:
(2)辛苦麻木:
(3)辛苦恣睢:
14.“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互动,重塑传统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多维感官体验,以形成“寓教于乐”的创新实践。孩子们坐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手捧阅读器,当他们为《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困惑时,能收到系统推送的费孝通在闽江畔写下的田野笔记;当他们批注《赤壁赋》的“逝者如斯”时,可以在虚拟空间像苏轼一样感受江水奔流的气势……纸数结合,互补共融,学校和社会联手打造“纸+数”的复合阅读空间,包括智能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教室、AI辅助读写平台等,在科技与人文的互通中,不断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边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22日)
材料二:
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构成了鲜明对比。
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
更值得警惕的是,“AI污染”问题日益严重。AI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引发了关于“AI污染”的讨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6日)
材料三:
人类深度阅读本质上是一场多维度的思维交响,逻辑推理与直觉感悟彼此激荡,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同步生长,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如果我们把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的话,人工智能的“替代”阅读最多只能达到汲取营养的目的,而缺少美食体验的过程。当人工智能试图代劳文本解析,看似缩短了认知路径,实则抽离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沃土,更消解了文字韵律中潜藏的美学震颤。那些被算法提炼的“知识晶体”固然剔透,却无法完美体现通篇原著的系统思维和精神历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5年4月18日)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重塑传统阅读模式,“寓教于乐”,拓展孩子们知识边界,为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B.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阅读伙伴,因为读AI处理过的内容是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
C.材料三将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强调了人工智能代劳文本解析无法取代人类自身的深度阅读。
D.三则材料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材料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关联,都涉及到人工智能给阅读带来的影响。
17.围绕材料,回答问题。
(1)AI辅助阅读有哪些缺陷?
(2)AI时代应如何阅读,三则材料分别给你什么启示?
18.设想一下,你在数字化图书馆阅读《卖炭翁》,AI能推送哪些内容帮助你获得多维感官体验?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王师傅
我家的小院儿在一栋六层住宅楼的一层,因地处城乡接合部,一层的住户都有一个院子,于是,侍弄院子几乎成了大家的“必修课”,比赛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老伴儿突发奇想要安一个凉亭,那就安吧,只是这要占去小菜园东侧的一块地,得事先做地面处理。朋友开了一家装修公司,他告诉我,明天就安排王师傅上门。
翌日,王师傅来了。他五六十岁,中等个儿,结实,憨厚。王师傅一进院儿就把目光落在了我的菜地上,那样子似是故人相见。看了一圈后,他皱了皱眉,说:“叔,你这个垄不能这么浅,长一长,根儿就露出来了。另外,苗和苗的间距也太宽了,再窄一点就好了。”我告诉他,这是一位农业专家朋友告诉我的,说每隔40厘米种一棵苗。王师傅说:“他指的是大地吧 小院儿种菜,间距顶多30厘米。太宽了,你少种多少菜呀 还有,你备的垄太低了,要‘浅种深螳’才好。”那神情,那语气,那专注的劲儿,似乎他不是来安亭子的,而是来检查我家菜园种植情况的。接着,他二话不说,抄起旁边的锄头就备起垄来,一边说:“叔,这地多硬啊,地这么硬菜苗钻不出来呀!”他边备垄边把土块敲碎。如此熟练地精耕细作,不消说,是个种地的老把式。
备完垄,王师傅开始平整土地,做硬化处理。王师傅告诉我,他家有几十亩地,都已经包出去了,这样,他就可以出来打打工,挣点儿钱,给儿子盖房子结婚。“这一晃,干了有二十多年了。刚开始给砖厂拉砖,从砖厂到火车站的道不好,下雨天泥头拐杖的,贼不好走,车经常坏。”我说:“那可挺扎心的。”他说:“没事儿,坏了我自己修。人啊,干什么事儿就得琢磨,琢磨琢磨就会了。”我问:“拉砖能挣多少钱呢 ”王师傅告诉我,他一天得拉8趟砖,一趟挣7块钱。我说:“才7块钱,少了点吧 ”王师傅温厚地一笑:“那个年月,一天能挣56块钱呢!一个月下来你算算 ”他说,那些年除了拉砖,其他好多活儿都干过,汽车修理、瓦工、木工、电工、水暖工、油漆工。
跟我聊天的时候,王师傅注意到了小菜园的黄瓜垄:“叔,你种这么多西葫芦干啥 ”我说:“我买的是黄瓜苗哇!怎么,是西葫芦 ”王师傅说:“西葫芦一长起来就铺散满地,我看留两棵就行,其他的都拔了吧,再补种几棵黄瓜苗。”我问:“这时候还能买着黄瓜苗吗 ”王师傅说:“正好今天有集,估计能有。明天就是芒种了,老话说‘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今天是最后一天,快去吧。”市集离我这儿往返需40分钟。老伴儿不但买了黄瓜苗,还买了两捆小葱。
趁着歇气儿的工夫,王师傅对我老伴儿提议:“你在亭子这块地的边儿上一边留一垄地,种点儿小葱、苦瓜什么的多好。”老伴儿很兴奋,她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菜苗都种上。“婶子,你先挑些细嫩的葱,再把根儿上的长须子剪掉。”王师傅说完,挖了一个小垄沟,灌满水,再把葱每隔3厘米摆上一棵。他又告诉我老伴儿:“等它们都站立起来了,你再往上培土。记住土得一点一点地添,你埋土埋得越深,葱白儿就越长、越粗。”
王师傅边挖沟边感叹:“叔,你看你家的土多好,还有蚯蚓呢。”我问:“有蚯蚓就说明土质好 ”“对呀,蚯蚓就像人一样也得吃,土好它才有得吃呀。”王师傅说完,又吩咐我老伴儿:“婶子,你不是要在花台上种菜吗 你现在先筛土吧。”老伴儿有些吃惊:“这土还得筛呀 ”他说:“对,不然你撒上籽儿它能长出来吗 ”我们家没筛子,于是老伴儿再次开车去买筛子。
王师傅继续平整地面。我发现,他是一个做事极认真的人;这可能是他多年养成的职业操守。王师傅把平整地面挖出的多余的黑土,一锹一锹地添到东边儿的菜地里,一边说:“这土多好啊,可别白瞎了。”他往返了几十次;看着都觉得累人。
接着,王师傅用手将那些土块儿捏碎,即便是花生粒儿大小的也捏得粉碎。我又注意到,他似乎不是在捏土块,而是在跟它们深情地交流。他的嘴里还喃喃地细语着,好像在说:“我把你们弄得松一点、细一点,菜苗长大的时候就舒服多了。”好像这土地是有灵魂、有感情的,完全听得懂他的话。自言自语中,我看到他眼睛里那柔柔的光,那是发自灵魂的深情,是那么慈爱,让人想起父爱和母爱。他完全忘了小院儿的主人是谁,他似乎是在和远方归来的亲人诉说着什么。而后,王师傅一边捏土块儿一边告诉我,种菜该怎样施肥,怎样培土,怎样打枝杈……我不由得想到诗人艾青的诗句,可以套用一下:“为什么他的脸上常洋溢着幸福 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又让我想起有一阵子,常在江边看到一位老人,他总是久久地坐在长椅上发呆。一次,我问他怎么一个人待在这儿,他长叹道:“因为没啥事儿啊!”老人告诉我,他原来住在乡下,现在进了城,住在姑娘家,没有了地也没有了园子——说着;他的眼泪竟唰地流了下来。这让我吃了一惊。是啊,农民将一生的情感都倾注在土地上,尤其对老一辈人来说,离开了土地就像鱼离开了水。他们可能不太知道唐诗宋词,但是农业这本经已经融入他们的骨髓。我们常说“衣食父母”,那么,谁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呢 农民。没有农民,就没有我们这个国家灿烂的5000年文明。正是农民,让中华儿女得以繁衍生息。
下午,王师傅终于把安亭子的那块地给平整好了,并铺上了石板。他说:“瞅着天是要下雨呀。有塑料布没有 得把地面罩上。”老伴儿开玩笑地说:“王师傅,能不能一次把话说完呀!”王师傅说:“对了,婶子,再买一把笤帚,你家这个塑料笤帚太软。买那种高粱扎的最好,要不然这些残土你扫不净。”接着,王师傅开始清扫院子里的残土和垃圾,仔细地把它们装在袋子里,而后把袋子扛到了垃圾站。
这时,果真下起了大雨。王师傅仰头看着天:“哎呀,这雨下得有点早啊,常言道‘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是啊,风雨雷电,阴晴冷暖,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农民的心。
我问:“王师傅,你从早干到晚,不累吗 ”他说:“叔,人干点儿活儿好。长寿。”
师者,我之楷模。
(取材于阿成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乎成了大家的“必修课”
必修课:必须要做的事情
B.是个种地的老把式
老把式:熟练于某种技艺、有丰富经验的人
C.可别白瞎了
白瞎了:视而不见
D.我们常说“衣食父母”
衣食父母:生活所依赖的人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师傅为了儿子常年在外辛苦工作,表现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与担当。
B.文中巧妙化用艾青的经典诗句,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文章感染力。
C.老伴儿让王师傅“一次把话说完”,表现出对王师傅工作缺少规划的不满。
D.文章中有关时令与农事的民谚,突显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
21.作者在文章第九段写一位常在江边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22.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结尾“师者,我之楷模”的涵义。
三、写作
23.请以《共享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据此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
1.C 2.B 3.C 4.A 5.D 6.C 7.D 8.希望好比地上的路,这句话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9.(1)故国东来渭水流 (2)相见时难别亦难 (3)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4)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10. ①. 愁 ②. 对比 ③. 反复
11. 表现了词人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12.B
13.(1)奔波、劳碌。 (2)辛勤、劳苦。 (3)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4.对现实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
15.突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16.B
17.(1)①造成单一结论,助长学生偷懒,造成学生注意力衰退。②抽离了创新思维发展沃土,消解了文字之美。
(2)①要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阅读体验。②要合理规避人工智能辅助阅读存在的问题。③要坚持深度阅读,不能过分依赖人工智能技术。
18.示例:①音画结合的文章诵读。②视觉上,深山之中,老人满面尘灰,衣着单薄,伐薪烧炭;冰天雪地,老人艰难驱车,集市卖炭。③听觉上,宫使宣读皇令,蛮横呵斥;老人苦苦哀求,宫使强取豪夺。④AI生成的关于《卖炭翁》时代背景、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等知识的提炼归纳。
19.C
20、C
21、①这位老人和王师傅一样是农民,他进城生活后因无处耕作而伤感。照应前文王师傅对土地、菜苗充满情感,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②江边老人和王师傅二人触发了作者的思考感悟,使作者认识到农民和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③引发了作者深层的思考,赞叹农民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巨大作用,深化主旨。
22、①王师傅精通农事,劳动技能丰富;勤劳能干,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做事极其认真,有职业操守;不以劳动为苦,热爱劳动,更享受劳动。
②在作者看来,王师傅可以称为“师”,视其为“楷模”,表达了作者对王师傅高度的认同、尊重和赞美。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