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03:2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一、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目录
01
02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03
二、目标展示
1.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过程,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的主要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家国情怀)
学生阅读“武昌起义”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及历史地图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根据材料归纳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军事、经济、思想、组织)、导火线。
2.武昌起义的概况(筹划、主力、时间、地点、发动着、经过、结果)。
3.革命的发展。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一
武昌起义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一)背景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总计1901至1911年间,新设中国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
思想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经济上、阶级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军事上: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二)导火线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保路运动。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三)概况
筹划:
主力: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经过:
结果: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武汉·武昌(首义之城)
新军工程营中的革命党人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首领黎元洪为都督。
夺取军械库
猛攻湖广总督衙门
攻占汉阳汉口
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是在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后,由革命士兵自发举行的。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革命党人的局限性,
革命的不彻底性
湖北军政府成立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四)发展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独立省份很多是由旧军阀、资产阶级主导
革命不彻底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世纪末
1911年
1912年3月
狭义的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广义的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学生阅读“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材料研读想一想及P57知识拓展,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时间、地点、政府名称、临时总统、副总统、纪年、立法机构、性质、意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机构、颁布时间、颁布者、内容、目的、性质、评价)
3.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二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
名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时间 1912.1.1
首都 南京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副总统 黎元洪
纪年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立法机构 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年份 民国年份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 ……
中华民国成立于___________年,这一年就被称为民国元年。
1912
民国纪年法
公式: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
孙中山认为临时大总统的职责是推翻专制、巩固民国、改善民生,并在条件成熟时主动让位,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体现了他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革命精神。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临时约法》
颁布时间:
颁 布 者:
制定机构:
主要内容:
目 的:
评 价: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临时参议院
1912年3月11日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防止独裁专权,维护民主共和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临时约法》
想一想:为什么说《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改革措施
剪辫图
新式服装
民国女性放足
当时虽然未能完全执行,但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阅读“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背景、过程、结果。
2.二次革命的原因、导火线、过程、结果。
3.合作探究:评价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局限性)。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一)大盗窃国
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他指挥清军先后攻陷汉口、汉阳。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1.背景
清政府



外国列强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立宪派和旧官僚
施 压
革命党人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妥协退让
被迫重用
逼宫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革命党人面临的局势
支持
孙中山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一)大盗窃国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二)大盗窃国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260年统治结束。
第一步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第二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第三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结 果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2.过程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轻易地镇压下去,这使袁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导火线: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宋教仁案
袁世凯专制独裁。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这次革命保卫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为“二次革命”。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三)评价辛亥革命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三)评价辛亥革命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评价辛亥革命是“一朵没有果实的花”,说说你的理解。
材料1: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材料2: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吴玉章回忆录》
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0月10日
时间:
时间:
1912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的序幕
主力:
湖北新军
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次革命: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结果:
全国响应,清朝瓦解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1.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黄花岗起义
2.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五、随堂练习
3.民国建立不久,流传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首嵌入“民”“国”“总”“统”四字,联尾点出“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 )
A.清朝宣统皇帝被迫退位 B.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护国战争爆发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动社会变革作出的贡献有( )
①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终结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5.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遗嘱中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清朝封建统治势力依然强大 B.没有真正建立革命根据地
C.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发展 D.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随堂练习
6.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宣统帝退位诏书》,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统治中国结束。这道圣旨发布于 ( )
A、1911年 B、1912年 C、1915年 D、19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