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03:2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一、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目录
01
02
护国战争
帝制复辟
军阀割据
03
二、目标展示
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认识到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史实,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革命精神,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家国情怀)
3.通过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梳理,认识到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要珍惜民主、捍卫共和。(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学生阅读“帝制复辟”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及想一想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那些准备(对内、对外)。
2.合作探究:“二十一条”对中国的影响。
3.袁世凯复辟帝制。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一
帝制复辟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一)准备
对内 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
2.1914年初,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4.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换取日本的支持
民主共和
独裁专制
对内:专制独裁;
对外:出卖主权。
签订“二十一条”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一)“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
1.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2.中国承认并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特殊权利;
3.汉冶萍煤铁公司由中日合办;
4.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
5.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及财政顾问,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等。
袁世凯最终接受了除第五部分以外的全部要求。
相关史事
“二十一条侵害我国重大主权,绝不应当与之谈判,坐而亡不如战而死。”——《亚细亚报》
思考“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①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
③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
④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等。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三)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下令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袁世凯身着龙袍坐龙椅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檄文》
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怎样的?
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号召民众进行讨袁斗争,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学生阅读“护国战争”这一子目内容、图片、人物扫描及材料研读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护国战争的背景。
2.合作探究:蔡锷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3.护国战争的概况(时间、人物、经过、结果)。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二
护国战争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一)背景
1.背景:
①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②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一)背景
人物扫描
蔡锷,湖南邵阳人。早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曾赴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负责编练、统领新军,声望很高。武昌起义爆发后在云南响应,任云南军政府都
督。后被调入北京,委
以虚职。1915年袁世凯
称帝,蔡锷以看病为名,
化装潜出北京,转道日
本抵达昆明。随后组建
护国军,出兵讨袁。
蔡锷(1882-1916)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锷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布四方, 声罪致讨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
蔡锷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蔡锷视袁世凯称帝为“谋逆”,认为袁世凯的行为违背了约法,破坏民主共和制度,违背了民意。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号召讨伐袁世凯,捍卫共和。
“再造民国第一人”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二)概况
时间:
人物:
经过:
结果:
1915年底—1916年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1)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____宣告独立,组织_______北上抗袁;
(2)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
(3)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___________。
袁世凯政府
云南
护国军
◎护国战争形势图
蔡锷
李烈钧
唐继尧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①根本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违背历史潮流。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袁世凯众叛亲离,失去亲信与列强的支持。
封建帝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思考:为什么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很快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护国战争胜利的原因
启示
学生阅读“军阀割据”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及P61知识拓展,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军阀割据的背景、概况。
2.合作探究:军阀割据的影响。
3.护法运动(背景、时间、目的、领导、经过、结果)。
4.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原因、表现、结果)。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三
军阀割据
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一)背景
军 阀
北 洋
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集团)
清末北方沿海各省的统称,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
北洋政府
由袁世凯和其他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北洋军主要将领组成的军事统治集团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背景: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二)概况
一个皇帝倒了,出了无数个土皇帝……
军阀 派系 代表 人物 依附 列强 势力
范围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英、美 直隶(今北京)湖
北、江苏、江西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山东、
福建、陕西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奉天、
黑龙江、吉林)
滇系 唐继尧 美、英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美、英 广西、广东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1917—1918年)
依附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
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三)影响
农户减少 1914-1918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减少 1914-1918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增加 1914-1918 减少4900多万亩
陆军增加 1914-1918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增加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材料一:据统计,在民国初年,光是四川内部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乱,即达400余次之多。在军阀的烧杀劫掠之下,百业俱废,民生凋敝,人民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之中……从1912年至1928年的17年间,内阁变更了47次。正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四)护法运动
背 景
时 间
领 导
经 过
目 的
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段祺瑞
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
①南北军阀最终达成妥协;
②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17年秋—1918年5月
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被选举为大元帅。借助西南军阀开展运动。
结 果
为了维护共和制度
袁世凯死后,产生以黎元洪为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北京政权。
(图为段祺瑞的内阁成员:曹汝霖、陆征祥、段祺瑞、等人)
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四)护法运动
悲愤的孙中山一次次在南方发动革命,以推翻北洋军阀10余年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去世也没有看到打倒北洋军阀那一天。
许多人从推翻清政府的盲目乐观中清醒过来。怎样才能救中国,茫茫神州,路在何方?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4-1916年
护国运动
1917年
护法运动
1920-1922年
第二次护法运动
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四)民族资本主义
1.原因: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投资办厂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
3.结果:
然而,随着欧洲战事结束,
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
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发展内因
发展外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1.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军阀割据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
2.“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发端云南,牵动全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此役”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国民大革命
五、随堂练习
3.民国建立不久,流传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首嵌入“民”“国”“总”“统”四字,联尾点出“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 )
A.清朝宣统皇帝被迫退位 B.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护国战争爆发
4.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
B.革命中宣布独立的省区完全相同
C.两次斗争都反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展开了不懈斗争
五、随堂练习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法令政策,凡有呈请开办的企业,只要具备条件,应力为保护,并立即照准。据统计,1912-1919年,实业部等部门投资企业数达1042家。可见,当时企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支持与鼓励 B.帝国主义无暇东顾
C.护国战争取得胜利 D.科举考试制度废除
6.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的民族纺织企业新增了10余家,纱锭数量增长了约20%,布机数量也有显著增加,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有所提高。由此可知 ( )
A.民族纺织业技术领先世界 B.中国已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C.一战为民族工业创造机遇 D.上海成为全国工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