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卷一(中国古代史)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检测卷一(中国古代史)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0 14:0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卷一(中国古代史)
限时: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部分文物,这表明当时贾湖先民(  )
INCLUDEPICTURE"26L测-1.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26L测-1.tif" \* MERGEFORMATINET
A.以采集狩猎为主 B.最早饲养家畜
C.产生了原始农业 D.出现贫富分化
2.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4300—4000 年。经考古证实,遗址中有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墓地和观象台等功能区。该遗址可证实(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区域文化的交流 D.华夏民族的交融
3.下面是四川金沙遗址与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共分十节,此器在料、工、形、纹上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琮完全不同,却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相似。据此推知,当时(  )
INCLUDEPICTURE"26L测-2.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26L测-2.tif" \* MERGEFORMATINET
A.两地存在着交流与往来
B.长江流域经济差异明显
C.两地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4.战国时期,各学派主张中常有“天下”一词。孟子曰:“仁人无敌于天下。”墨子曰:“以一同天下之义。”韩非曰:“……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B.各学派都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C.法家思想更有利于天下的治理 D.各学派都为治理国家提出策略
5.下面是《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中的“结界兽”,该形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  )
INCLUDEPICTURE"卷一5.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卷一5.TIF" \* MERGEFORMATINET
A.殷墟甲骨文的字形
B.三星堆青铜人头像
C.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D.马王堆汉墓的帛画
6.下面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24年6月8日发行的纪念币,背面图案为何尊造型,衬以何尊局部铭文并凸显铭文“中国”字样,并刊“国家宝藏·何尊”字样及面额。该纪念币的发行旨在(  )
INCLUDEPICTURE"卷一6.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卷一6.TIF" \* MERGEFORMATINET
A.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B.普及金融和货币知识
C.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D.铭记新中国重大事件
7.下面是“封”的金文和“郡”的篆体字,它们可以用来研究(  )
INCLUDEPICTURE"卷一7A.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卷一7A.TIF" \* MERGEFORMATINET 释义:按爵位等级分封土地 INCLUDEPICTURE"卷一7B.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卷一7B.TIF" \* MERGEFORMATINET 释义:为君主驻守地方
A.边疆地区治理 B.地方管理制度
C.君主专制强化 D.军事制度变革
8.下表所示措施(  )
西汉王朝的边疆管辖措施(部分)
地区 措施
南方 设置南海、合浦、交阯等九郡
西南 派人去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
西北 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A.体现因俗而治特点 B.促进南北方的交流
C.保证丝绸之路畅通 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9.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多体矮、颈粗、腿短,而东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马的形象则体态健美、四肢健长,带有西域“善马”特征。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C.文成公主的入藏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10.下面表格的内容反映出这一时期(  )
政权 主要措施
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派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蜀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地区
A.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经济发展,为统一全国做了物质方面准备
C.形成了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D.扩大了对外交往,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往来
11.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涌向江南,西晋永嘉至刘宋之际,南徙后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约有90万人。与此同时,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传入,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上述信息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战乱带来的人口迁徙 B.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C.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体现了(  )
A.西晋灭亡的政治原因 B.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C.国家实现了完全统一 D.南北交流趋势的加强
13.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提出“以粮为本,兼营众业”的农业思想,强调种植农作物必须“顺天时,量地利”。这些主张(  )
A.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 B.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实际 D.彰显了民生为本的精神
14.北魏中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印度人曾在中国经商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15.隋朝开凿了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的大运河,加强了北方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保障了粮食等物资的供给。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
A.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C.威胁了封建王朝统治 D.造成百姓的负担加重
16.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下列历史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是(  )
A.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B.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C.明太祖废除丞相 D.清朝设立军机处
17.唐朝贞观年间设置管理耕牛的专门机构。开元十三年,官府养牛达5万头,民间养牛更是不计其数。据此可知,唐朝(  )
A.土地分配制度调整 B.官员考核制度完备
C.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D.边境互市交易活跃
18.汉代时椅子从西域传入,汉灵帝好“胡坐”,“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唐朝以后,椅子才成为常用坐具,它使人们的生活习惯从席地而坐发展到垂足而坐。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B.君主专制改变人民喜好
C.席地而坐成为唐朝时尚 D.西域文化全面融入汉朝
19.某地举办了“梦回大唐”演出活动,下面的节目最有可能在哪一篇章出现(  )
节目1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节目2 归见林逋烦说似,唐僧三藏入天西。节目3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A.华夏文脉、中西枢纽 B.民族交融、兼收并蓄
C.千年遗宝、华彩复现 D.中外交往、繁荣开放
20.下面是某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收集的一组材料,可以用于探究中国古代(  )
INCLUDEPICTURE"26L测-3.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26L测-3.tif" \* MERGEFORMATINET
A.中央集权加强 B.君主专制强化
C.对外贸易兴盛 D.商品经济发展
21.比较下面的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INCLUDEPICTURE"26L测-4.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26L测-4.tif" \* MERGEFORMATINET
A.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隋唐时期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22.宋朝之前,谏官本为宰相属官,用意在纠绳天子;宋朝时谏官官署独立,谏官须由皇帝亲擢,不直接由宰相任用。这说明宋朝(  )
A.崇文抑武 B.政权稳固 C.皇权加强 D.吏治清明
23.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先后多次修筑长城。隆庆年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这反映出隆庆和议(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南北沟通
C.具有屈辱性质 D.促进民族交流
24.当明仁宗想要解散宝船队时,年近花甲的郑和劝谏道:“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上述材料反映郑和(  )
A.主张武力称霸南洋 B.具有海洋主权意识
C.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D.熟知对外交往准则
25.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三次编修《大清一统志》。此外,清军平定西域后,乾隆帝也下诏编辑《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详载边疆地区情况。这反映了清代(  )
A.边疆隐患得以根除 B.民族政策灵活多变
C.国家版图意识增强 D.地图测绘技术提升
2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对中国明清时期的某项政策有这样的评价:“这一政策使得中国如同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蛋壳之中,逐渐与世界发展的大势脱节,失去了与外部交流和进步的机会。”他评论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轻徭薄赋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闭关自守政策
27.清朝雍正年间的《奉各宪永禁机匠叫歇碑》中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一碑刻说明(  )
A.清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十分紧密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明清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8.京剧中,传统剧本大都取材于《史记》、四大名著、《岳飞传》等优秀的文学作品;舞台呈现出简约之美,可以与书法和国画艺术相呼应;唱腔中的韵律,也和古典诗歌的韵律一致。这反映了(  )
A.市民阶层审美独具特色 B.古典文学作品丰富多彩
C.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D.古典文化深受民众喜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29题8分,30题12分,31题12分,32题12分,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真假曹操墓】关于曹操墓的真实位置,社会各界一直争论不休。小历同学认为河南安阳西高穴村的高陵墓是真实的曹操墓,以下是他搜集的材料。
材料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治所在邺城;曾患有头风病。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葬于“邺城西郊”,享年66岁,谥曰武王。——据《三国志》整理 INCLUDEPICTURE"26L测-5.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26L测-5.tif" \* MERGEFORMATINET 注:该墓位于邺城遗址西,据考古判断高陵墓为东汉末年王侯一级大墓。墓中发现一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约60岁
请你观察小历同学搜集的材料,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论证小历同学的观点。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①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②战国铜壶及纹饰展开图 ③商朝司母戊鼎 ④西周利簋
INCLUDEPICTURE"卷一30A.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卷一30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卷一30B.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卷一30B.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卷一30C.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卷一30C.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卷一30D.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卷一30D.TIF" \* MERGEFORMATINET
整体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环 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等场景 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
材料二 北魏在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凿云冈石窟,造像粗犷、丰满,早期造像的部分衣服多短且窄,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北魏太和年间,在新都洛阳营造龙门石窟,造像变得清秀、优美,可谓“秀骨清像”;服装则多为“褒衣博带”(宽松的袍服,系阔带)。两大石窟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保存至今已逾千年的艺术瑰宝。
——摘编自周苏《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及其文化融合》
(1)将材料一中的青铜器按所属历史时期排序(填写序号即可)。任选其中一件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至少两个方面说明该青铜器的价值。(可以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说明,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造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2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某校历史社团以“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为主题开展历史剧演出活动。下面是他们整理的相关资料。
剧目一《行者无疆》 人物:张骞独白:为国分忧是我的本分,如今我虽被匈奴所困,但出使西域的使命我一刻也没有忘记,前路艰辛,不可懈怠,我要尽早完成使命,还中原百姓一片安宁。 剧目二《史记之魂》 人物:司马迁独白: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而我将献身于撰写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的伟大事业之中。
剧目三《荡寇风云》 人物:戚继光独白:升官封侯并非我内心的真正志向,我只希望大明的沿海地区能够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剧目四《开台圣王》 人物:郑成功独白:遥想当年,大明山河破碎,外敌入侵。我深知,我不能坐视不理。守护这片土地,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1)请你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为其编写历史剧本大纲。(8分。要求:史实正确,符合历史情境,逻辑、剧情合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
【示例】剧本:《玄奘西行求法》。
第一幕:立志求法。剧情梗概:为了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玄奘决定前往佛教发源地天竺取经。
第二幕:苦读研习。剧情梗概:玄奘历经艰辛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多年,成为佛学大师。
第三幕:归国传法。剧情梗概:玄奘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
(2)综合上述探究活动,归纳上述人物及其事迹承载的民族精神与气节。(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
32.诗词歌赋概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序号 时期 人物 篇名 例句
1 唐朝 元稹 《法曲》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2 唐朝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3 唐朝 王建 《凉州行》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4 唐朝 卢象 《送赵都护赴安西》 汉使开宾幕,胡笳送酒卮。
5 宋朝 耐得翁 《都城纪胜》 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
6 宋朝 陆游 《夜归砖街巷书事》 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
7 明朝 戚继光 《凯歌》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8 明清 郑成功 《复台》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请你从上表中选取两个例句(写序号),结合其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史实,自拟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价值观正确,条理清晰)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6春课件\\中考历史\\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
一、1.C 2.A 3.A 4.D 5.B 6.C 7.B 8.D 9.A
10.B 11.D 12.D 13.D 14.D 15.A 16.A 17.C
18.A 19.D 20.D 21.B 22.C 23.D 24.B 25.C
26.D 27.C 28.C
二、29.【示例1】“东汉末年王侯一级大墓”中两块带有“魏武王”标识的石牌,与《三国志》记载曹操下葬时“谥曰武王”即“魏武王”的信息相互印证,故推测此墓为曹操墓。
【示例2】“东汉末年王侯一级大墓”中出土的“石枕”及“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石牌”,与《三国志》记载曹操“患有头风病”的信息相互印证,故推测此墓为曹操墓。
【示例3】“高陵墓为东汉末年王侯一级大墓”及其位于“邺城遗址西”的信息,与文献《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在东汉末年“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去世后下葬于“邺城西郊”的信息相互印证,故推测此墓为曹操墓。
【示例4】“墓中发现一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约60岁”的批注,结合出土的“魏武王”石牌的信息,与《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享年66岁”的信息相互印证,故推测此墓为曹操墓。
30.(1)排序:③④①②
价值:以④利簋为例 ,历史价值: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为研究西周的建立提供关键史料。艺术价值: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体现了西周早期的青铜铸造工艺。科学价值:铭文内容与天文历法结合,印证了《尚书》等文献记载的可靠性。
(2)变化:从粗犷、丰满到清秀、优美;从短窄的游牧风格到宽松的“褒衣博带”。
变化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3)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创新性。
31.(1)【示例】选择:张骞。
剧本:《行者无疆》。
第一幕:勇担使命。剧情梗概:张骞接受汉武帝的任命,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前往西域的征程。
第二幕:征途挑战。剧情梗概:张骞及其随从在途中遭遇风沙侵袭、水源短缺等困境,还被匈奴抓住,扣留10余年。
第三幕:归途艰难。剧情梗概:张骞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再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一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长安。
(2)矢志不渝;开拓进取;强烈的爱国情怀等。(任答2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2.【示例】主题: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开放
选择例句1、3:反映了唐朝女子学胡妆、胡乐盛行的现象,体现出民族文化交流频繁,社会开放包容。或者例句2、4:和亲与边塞诗展现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融合与边疆稳定。
论述: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和亲、设置机构等方式管理边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在文化上,唐朝积极吸收各民族文化精华,形成了多元开放的文化格局。这种民族交融与文化开放不仅丰富了唐朝的文化,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