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本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文中多出场景、细节描写,文章感染力极强。
【学情分析】
1. 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本册书第二、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快速阅读课文并提取主要信息的的方法;在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孩子们对边读课文边做批注也已经非常熟练。这对学习本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要求有一定的帮助。
2. 劣势:学生对本文理解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所处的年代与课文的年代相差较远,在现在的生活背景下学生较难理解母亲对作者的那种无私的爱。第二本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中要求体会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学生第一次接触利用场景、细节表达情感,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有些困难的。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程标准、本单元语文要素与本课课后习题,本节课,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从中找到文中的场景、细节描写,反复朗读、体会,再说说自己的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展开想象,试着用反复的词语写几句话。
【教学重点】
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试着用反复的词语写几句话。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情深
1.课件出示上节课学习的场景描写。生根据课件提示,填空并齐读场景描写的句子。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跟着梁晓声的回忆,走进了那个炎热的夏天,走进了母亲工作的地方,第一次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那个场景。(课件出示填空)
读: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让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出来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2.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母亲。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场景描写,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走进课文所渲染的情感。】
二、重点句段,体会情深
(一)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10-3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还有哪些描写母亲的场景和细节(动作、语言、神态),用横线画上相关的句子,并在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旁写下你的体会。
2.生齐读自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3.生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给出自读提示,并给足学生自读时间,并要求学生做好批注,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认识和把握。】
(二)分享成果,体会情感
1.句子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指名汇报句子,并说说感受。
你画了这个句子,说明这句话给你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
(2)生齐读句子,并认真观察句子的特别之处。
你们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预设:句子中有三个“我的母亲”。
(3)课件出示两组句子的对比,生自由读一读,思考作者这个句子为什么要使用反复三次“我的母亲”。
这个句子可不可这样写呢?(出示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作者为什么不用这样的句子来写呢?请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这两句话到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这两个句子哪个更能打动你呢?)。
预设1:第一个句子读起来感觉很心酸。
预设2:第二句话比较平常,很普通。
(4)师读句子,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孩子们,电影里面有一种镜头,叫慢镜头,主要目的是让观众印象更深刻,强化观众对镜头的感觉。你们看黑板上的两句话,那句话给你一种慢镜头的感觉?
预设:第一句。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慢镜头,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这个慢镜头,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师读课文句子。
指名生分享在画面中看到的场景,师适时指导朗读、评价。
师:在刚才的慢镜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预设:弯曲了的背(母亲曾经的背是怎样的?曾经那笔直的脊背如今变得佝偻了,你什么感觉?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这句话)
师:母亲转过身来,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
预设:我看到一张布满皱纹的脸(母亲曾经的脸是怎样的?曾经红润的脸颊如今已布满皱纹,你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孩子,慢镜头中你看到了母亲一双怎样的眼睛?
预设1:一双疲惫的眼睛(我母亲曾经的脸是怎样的?曾经炯炯有神明亮的眼睛如今满是疲惫,什么心情?请读读这句话)
(5)生齐读句子
师:带着你的想象,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句子)
(6)指名生说三个反复出现的“母亲”的作用。
师:孩子,你们现在明白了吗?作者为什么不用一次“我的母亲”,而要用反复出现了三次的“我的母亲”?
预设:这个句子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
(7)师总结反复的作用。
师:就是这反复出现了三次的“我的母亲”的慢镜头,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瘦小、忙碌的母亲转过身来时,作者的那种惊讶!心酸!难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让生感受到“我的母亲”重复出现三次带来的强调,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劳。在一次次朗读句子的过程中,在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句子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生从文中找到另一处也运用反复手法描写母亲的句子。
师: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一处也像这段话一样,用了反复的手法描写了母亲,你能找到吗?
(2)生汇报找到的句子
(3)指名生读句子,师评价、指导。
(4)生齐读句子
(5)生找一找“立刻”的近义词。
孩子们,如果刚才那句话给我们一个慢镜头的感觉,这句话很明显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是哪个词语给你带来快镜头的感觉?(立刻)
你能给立刻找找近义词吗?
预设:马上、迅速、赶紧
(6)师用立刻的近义词替换文中的立刻,并用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
(7)生对比读课件中的两个句子,思考四个立刻的作用。
(8)指名生汇报四个立刻的作用。
(9)师总结:正是因为这四个立刻,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忙碌,母亲动作的迅速以及母亲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让我们再读读这个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近义词替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重复使用词语“立刻”更能表现母亲回到工作岗位,陷入忙碌的动作快,体会母亲一刻不停工作的辛劳。】
句子三: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生从文中找一找母亲给我钱的句子。
师:母亲如此的辛劳赚来的钱,在我要钱买书的时候,母亲是怎么说的?她是怎么做的?
(2)师引导生聚焦母亲给钱的动作。
师:生活如此艰难,工作如此辛苦,可母亲给我钱的时候有没有犹豫?(没有)有没有迟疑?(没有)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预设:掏、数、塞
师:是啊!一个掏、一个数、一个塞,这小小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给钱给得是那么爽快,那么毫不犹豫。
(3)生从文中找一找母亲工友的话,并汇报。
师:文中还出现了一个人物,那就是母亲的工友,当看见母亲给钱给我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
预设: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在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共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师:面对工友在指责,我的母亲怎么回答?
预设: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4)在那个生活如此艰难的年代,母亲用如此辛苦挣来的钱支持儿子读书,这是一位多么有远见的母亲,母亲的无私的爱深深感动了作者。
(三)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1)师创设情境。
(2)生齐读文中的场景与细节。
在那个生活如此艰难的年代,母亲用如此辛苦挣来的钱支持儿子读书,这是一位多么有远见的母亲,母亲的无私的爱深深感动了作者。孩子们,让我们再次回到文中哪些场景与细节。
当我第一次走进厂房,喊妈的时候……当我开口向母亲要一元五角钱的时候……面对工友职责的时候……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着学生重新回顾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场景与细节,将课文表达的情感完整地进入孩子的心,为下一环节小练笔打下基础。】
三、联系实际,课堂练笔
(1)出示小练笔,生在作业单上完成练笔。
师:此时此刻,当我拿着母亲给我的揉得皱皱的一元五角的毛票时。
(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些什么?请你写一写,至少用上三个以上“母亲”。
(2)指名汇报。
(3)总结:孩子们,文章里的母亲,是天下母亲的缩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这样的一位母亲。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慈母的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它往往体现在母亲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中。所以说(生齐读课题)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作者一样鼻子一酸的经历?我们下次再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就是个例子,孩子们从课文中学会表达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充分理解了课文之后,试着让孩子们学着用课文中反复的方法,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支持读书 母爱无私
鼻子一酸 爱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