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0 08:4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
2、赏读西湖雪景,品味写景手法。
3、联读时代背景,感悟作者情思。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赏读西湖雪景,品味写景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明代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曰:“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为何雪湖最胜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一探究竟。
1.吟咏文韵:请诸君轻展书卷,诵读吟咏,品其韵味。
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点睛之笔:初读感悟后,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预设:
“痴”字。痴,不慧也。从疒疑声。——《说文解字》
◎本义为不聪慧、迟钝。
◎引申为痴迷、着迷,因执着于某事而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表现出与常人有异。
二、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此时,湖山尽白,万籁俱寂,张岱身披斗笠,执一盏灯笼,驾一叶孤舟,他将带我们领略怎样的奇绝雪景?又会诉说哪些藏于“痴”中的故事?让我们跟随张岱的脚步,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雪夜之旅。
三、任务一:循迹探痴行
1.晓畅文意:请诸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晓畅文意。
2.探寻痴行:再读第一段,勾画文中关键语句,说说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视听角度写:不寻常的天气
②“是日更定矣。”——从时间角度写:不寻常的时间
③“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从人物角度写:不寻常的行踪
3.小结痴行:大家能想到西湖的诗句有什么?
自古游西湖,或风和日丽,或草木葱茏,或结伴而行。大雪封湖后,常人都避寒不出,唯有张岱,不同寻常,是一种遗世独立的痴行。
四、任务二:凝眸赏痴景
【过渡语:历经探寻,我们已然惊叹于他遗世独立的痴行,但这趟雪夜之旅的精彩远不止于此。当他冲破风雪,眼前豁然开朗的是怎样一幅画卷?请诸君共赏。】
(一)赏析痴景
请大家运用比读法,比较每组的原句和改句,哪一个更好 具体赏析其妙处。
【温馨提示】:可从手法、用词、意境等角度赏析。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赏析妙处:
“天与云与山与水”由高及低,写出天空、云层、远山、湖水连为一体,上下一色,营造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天地苍茫、辽阔宏大的意境。
“上下一白”是直接描写,营造了大雪洁白,天地间混沌一片的意境。
“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写出了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芥”写出了扁舟极轻极巧的感觉;“粒”写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这几个量词是神来之笔,运用白描的手法,视野由远及近,物品由大到小,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之渺小的感慨。句中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人如沧海一粟的悲凉。
(二)小结手法
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五、任务三:剖心悟痴情
【过渡语:水墨氤氲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湖心亭雪景的空灵与壮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冰天雪地的孤寂中,究竟藏着张岱怎样的痴情?】
(一)感悟痴情
1.张岱遇到了谁? 他们有何相似之处?
预设:亭中人。   
雪夜游湖,沉醉于月夜雪湖,一样的闲情逸致。
2.“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张岱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请结合材料讨论。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崇祯五年(1632)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
崇祯十七年(1644) 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
顺治元年(1644)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 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预设:
①张岱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悲痛,“崇祯”对于此时的张岱而言不仅仅是年号,更是抹不去的故国之思。
②“金陵”二字承载着家国旧梦,是张岱早已回不去、却也忘不了的故乡。“客”字引发张岱沦为亡国游子,客居他乡他朝的无奈。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同为痴人,都是在大雪三日后来赏雪,金陵客的痴和张岱的痴一样吗?
预设:
①金陵客有朋友相伴、有童子伺候;而张岱没带家人、没带朋友,独自一人去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孤傲不群的。
②金陵客看雪带了酒,他们一边喝酒聊天,一边随意看雪;而张岱看雪没有带酒,他完全跟雪景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超凡脱俗的。
③金陵客来西湖只是做客,游玩后就回南京;而张岱一生有20多年住在西湖,西湖就是他的故乡。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一往情深的。
★小结:张岱之“痴”
痴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痴于高雅脱俗的冰雪人格;
痴于故土故国的深深思念。
4.为何有舟子陪伴,但张岱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请结合材料,走近张岱,探究“独”背后深意。
预设: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特地强调“独”,因为张岱知道无人懂他。
金陵人可能懂张岱雪夜游湖的高雅情趣,未必懂张岱的亡国旧梦、一往深情。舟子可能懂张岱雪夜游湖的痴迷行为,未必懂张岱的孤傲清高、超凡脱俗。“独”字充分展示张岱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故国不再,痴情不改。也许,天地懂他。
(二)小结痴人
从这些“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
◎“痴”于行:遗世独立、闲情逸致;
◎“痴”于景:孤高自傲、洒脱自在;
◎“痴”于情:家国之思、一往情深。
六、课堂小结
都云作者痴,痴中有深情。怎一个“痴”字了得?张岱以白描绘雪景,以淡笔抒浓情:从踏雪孤绝的痴行,到空灵悠远的痴景,再到家国之思的痴情,这不仅是一个文人的雪夜奇遇,更是一曲遗世独立的精神长歌。此刻,让我们回望这场雪夜之旅,将这份“痴”中蕴含的孤高与坚守,永远镌刻在古典文化的星河中。
七、布置作业
1.梳理本课的文言知识。
2.课后阅读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另一篇文章——《西湖七月半》,也是写西湖的,读一读,请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所写内容、表达情感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