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访蚂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2、掌握蚂蚁的身体结构。
3、归纳昆虫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能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2、能用简笔画准确地画出
蚂蚁的身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探究小动物的兴趣。
2、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2学情分析
对孩子们来讲,喜爱动物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在多彩的秋天里已经留意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这些小动物的行为所吸引,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关于动物的话题及研究内容兴致高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不断改变观察方法,解决观察蚂蚁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正确的方法观察蚂蚁。
4教学过程
一、
定向诱导
谈话导入: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寻找小蚂蚁的踪迹,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又是怎样捉来的?在捉蚂蚁时还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在学生讲述完后,老师再谈谈自已捉蚂蚁时发现的趣事。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蚂蚁吧。
大家首先来观看一段动画,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师:这段动画讲了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
生1:蚂蚁是怎样搬运食物的?
生2:蚂蚁喜欢排队行进。
生3:蚂蚁是用触角传递信息的。
生4:蚂蚁很喜欢甜食。
师:他们的回答对吗?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段视频。
同学们,你们把蚂蚁带来了吗?请拿上来,我们一起来观察观察。
二、自学探究
这部分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好一些?
给每个小组一些时间,先把自己的意见在组里说一说,然后,各小组整理一下,选出一个好的办法,请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2、蚂蚁最怕什么?用什么办法,可以把乱爬的蚂蚁围起来或让蚂蚁爬到瓶盖上?试着解释瓶盖上的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以小组比赛形式进行,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哪个小组的速度最快?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巡视过程中随机解决一些个别性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需要为之提供更多的观察材料,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3、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怎样才能更清晰地观察蚂蚁的身体,讨论得出结果,再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要求学生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小心别把蚂蚁吹走了。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组员补充,教师引导点评。
齐读蚂蚁儿歌
蚂蚁身体分三部,
头部、胸部和腹部。
一对触角头上长,
常常用它去寻物。
记住记住再记住,
胸部还有三对足。
蚂蚁的身体特点很直观,学生通过自主观察,阅读教材可以获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的喜悦。
另外,先安排个别探究再小组交流,既可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又可以发挥小组的合作优势,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通过儿歌教学总结新知识,生动有趣地概述蚂蚁外形特征及其触角功能,既富有儿童情趣,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4、试找出蜗牛、蝗虫、蜜蜂、蚯蚓和蚂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说出昆虫这一类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用简笔画画蚂蚁的模样。
先比较,再总结,后画画,最终选几幅简笔画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其作者指出蚂蚁的身体结构。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相互协作,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性,获得对蚂蚁的直接认识,丰富已有的感性认识。
三、讨论解疑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如何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别忘了带好“科学日记”,随时记下你的发现呵!
四、反馈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教师做补充。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搜集或观察到的有关蚂蚁的其他信息。对有疑问的问题,鼓励小组成员想出实验方法,课后一块去验证,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实验习惯。
今天我们初步观察和研究了蚂蚁,实际上蚂蚁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研究,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交流会。
下课。
板书设计:
寻访蚂蚁
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蚂蚁身体分为3部分:头、胸、腹。
昆虫的特征
爱护小动物
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