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访蚂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理念,力争体现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和探究过程能力的形成为明线,以基本的科学知识为暗线。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蚂蚁,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蚂蚁很熟悉,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学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3重点难点
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
4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发现中。我设计的“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是:在一个同学后背衣服上,用别针别上一张动物图片,注意不要让他看到是什么动物。由背着动物图片的同学提问动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只许答“有”或“没有”,“是”或“不是”,最后,背图片的同学猜对了,就说:“我是……”然后,换一位同学接着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游戏过后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在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蚂蚁简直太渺小了。可它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蚂蚁。(板书:蚂蚁)
二、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
课前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访、亲近、关注周围小动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课上同学们交流课前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有的学生在校园的大树上发现蚂蚁,是用糖引诱把它装到瓶子里。有的学生在花园里发现蚂蚁,是用手把它捏到瓶子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伤害蚂蚁,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三、提出问题。
由于蚂蚁太渺小了,因此常有人用它来比喻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生灵,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引起了无数孩子的极大兴趣。学生们会提出许多关于蚂蚁感兴趣的问题:想要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如果把蚂蚁的触角包裹起来,会怎么样?蚂蚁记路吗?两只不同窝的蚂蚁相遇后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是学生兴趣引发思考的,问题研究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去探究。而教师及时地记录整理,并展示学生的部分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引导学生多层次提问的积极尝试,使学生体验提问的乐趣。
四、画蚂蚁。
请学生根据对蚂蚁的认识,画一只生活中常见的蚂蚁。虽然学生画的都是蚂蚁,但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把蚂蚁画成了四条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仅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我们想要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就需要进一步观察,从而促使学生从内心发出迫不及待想去观察探究的欲望。
五、讨论、交流观察蚂蚁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为了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蚂蚁身体很小,又到处乱爬,我们很难观察它。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蚂蚁?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观察蚂蚁的样子:
(1)拿食物引诱它,不让它乱跑,再用放大镜观察。
(2)用类似放大镜的观察器具——昆虫观察盒,只要把蚂蚁放在里面,便可以直接观察。
(3)用樟脑球在纸上或桌上画个圆圈,把蚂蚁放在里面,用放大镜观察。注意:由于樟脑球有毒,严禁入口;接触过樟脑球后要洗手。
(4)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用放大镜观察。……
六、观察研究蚂蚁。
根据本组研究需要,做好分工,利用所带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材料,选择喜欢的方法观察、研究蚂蚁。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所观察的蚂蚁特征,修整蚂蚁的画像,并填写观察记录表。通过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相互协作,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性,获得对蚂蚁的直接认识,丰富已有的感性认识。
七、学生交流研究成果。
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了解真正地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前面的认真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真正蚂蚁的身体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画出蚂蚁的样子。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长着一对触角,一对眼睛和一张嘴;胸部较细,有前胸、中胸、后胸三个胸节组成;每一胸节上长着一对足,共三对足;腹部是卵形,有七、八节。这就是蚂蚁的样子。学生在研究中还有其他的重大发现:蚂蚁的生活环境、取食情况、对特殊气味的反应等。
本环节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验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的乐趣,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想象出,观察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与兴致盎然。
八、畅谈收获、体会。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的关键。我是这样小结的:这节课通过对蚂蚁的观察、研究,我们不仅认识了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还了解了它的生活习性;同时还掌握了观察蚂蚁的方法。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大自然,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通过总结观察蚂蚁的体会,进一步明确观察动物的科学方法。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与动物、环境和谐相处:同学们,蚂蚁是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让我们用双手为小动物撑起一把保护的大伞,用爱心为它们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家。下课后,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好吗?
课件27张PPT。土壤里的小动物——蚯蚓 今天让我们以一条蚯蚓的日记,来走近它们的生活,更多的了解他们。大家好,我就是这本日记的主角,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日记,对我们蚯蚓有更多的了解。
那就从我们的外形开始吧! 一、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口环带体节肛门后端前端二、思考蚯蚓的“家”在哪儿?今天,我和姐姐在家里听爷爷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 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15℃-25℃为最佳温度,土壤的含水量一般在60%以上的环境中生存。
我们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改良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促进农业增产。世界上的我们约有 2500多种,中国已记录229种。二、思考蚯蚓吃些什么?今天我在觅食的路上遇到了蚂蚁,他拿了好大一块饼干,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哦!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好啊,要吃饼干吗?蚯蚓的食物它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为习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它白天在土壤中穴居,夜间爬到地面,以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植物的茎、叶为食。蚯蚓的生活习性:三、思考蚯蚓有“脚”吗? 我逗蜘蛛笑,
他笑得太厉害了,
结果从树上掉下来。
谁说一定要有脚呢? 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它外表有刚毛,和我们人类的脚一样。
依靠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提供运动的动力,与刚毛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看短片,概括蚯蚓的运动原理。比较蚯蚓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
(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光滑表面粗糙表面刺激中间刺激前端、后端五、蚯蚓对刺激的反映 蚯蚓没有眼睛,身体表面有大量感光细胞,尤其前端特别多。 蚯蚓没有耳朵,但其体壁上有许多感觉细胞,只要外面有一点小震动
它都能感觉到。 蚯蚓的前端有脑,脑向后延伸为腹神经索。因此,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确。
说明:四、蚯蚓的呼吸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湿润黏滑的体表还可以减少身体与土壤表面的摩擦)讨论:下雨天蚯蚓为什么都爬上地面? 雨水把土壤中的空气都挤出去了,
蚯蚓没法呼吸,被迫爬上地面进行呼吸。讨论:为什么夏天易在土壤表面挖到蚯蚓,
而冬天却要在深层挖?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冬天土壤深层的温度、 湿度较大且敌害较少,适合它生存。总结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特点:2、呼吸:用湿润的体表呼吸;体表的黏液 可起到润滑作用,减少钻土的摩擦力。 3、运动:依靠肌肉与刚毛的协调配合运动。4、神经系统:较发达,能对刺激作出较灵敏
而准确的反应。(没有眼,体表有大量感光细胞,前端特别多) 蚯蚓浑身是宝,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它的作用有:
1、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2、处理生活垃圾;
3、作饲料;
4、作中药、“地龙”;
5、作保健食品,药膳;
6、利用蚯蚓为原料制成轻化工产品如:
化妆品、食品与饲料添加剂。蚯蚓的整理与复习 观察蚯蚓蚯蚓身体是否分节?
蚯蚓体表是否有黏液?想想它有什么作用。
用湿手指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看看能看见什么。
观察蚯蚓的运动状态,想一想蚯蚓能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仔细观察蚯蚓是在玻璃板上运动快,还是在糙纸上运动快。为什么?
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它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
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讨论: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
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
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
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生活环境:
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
生活习性:
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形态结构及功能:
1、身体分节。
2、体表有刚毛。
3、体表有黏液,无专门的呼吸器官——溶解空气中的氧进行呼吸。有利于运动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疏松土壤。
蚓粪可以肥沃土壤。
处理垃圾。
做饲料。
富含蛋白质,可以食用。
有药用(中药地龙)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是淡水钓鱼适应面广,各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