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试卷四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A、B、C、D四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是( )
A.李鸿章 B.洪秀全 C.曾国藩 D.左宗棠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的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日本军队 D.俄国军队
3.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南端被割占分别是通过( )
A.《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C.《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的领土是( )
A.台湾 B.香港岛 C.辽东半岛 D.九龙司地方一区
5.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因为它( )
A.打破中国闭关锁国局面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定国是诏》
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焚毁的皇家园林是( )
A.圆明园 B.颐和园 C.承德避暑山庄 D.故宫
8.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其直接导火索是( )
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B.林则徐虎门销烟
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原料产地 D.中国茶叶、生丝在国际市场畅销
9.1845年上海出现外国商行,1850年广州进口洋布数量激增,这反映通商口岸( )
A.成为列强侵华据点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近代工业逐步兴起 D.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10.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场景出现在( )。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林则徐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俄国( )
A.逼迫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12.太平天国后期,一位领导人提出方案:学习西方技术、兴办工商业、开设银行与发展外交等,后因战乱未实行。该方案最可能是( )
A.《劝世良言》 B.《天朝田亩制度》 C.《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13.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相关表述中,与事实不符的一项是( )
A.清政府政治腐败,封建制度落后 B.中国的大刀长矛不能与英国的坚船利炮相匹敌
C.统治者对侵略者态度暧昧,是战是和摇摆不定 D.清军将领胆小如鼠,畏惧避战
14.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里 “更多的好处” 是指( )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获取清政府大量赔款
15.阅读史料:“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该史料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据《南京条约》记载:“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这一条款的实施( )
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B.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使中国开始沦为封建社会 D.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17.定都天京后,东王杨秀清出过这样一道科举考试题目:“四海之内有东王”;东王府的一副对联写道:“参拜天父,永为我父;护卫东王,早作人王。”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力图推翻清朝统治 B.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 C.重视加强制度建设 D.领导人腐化思想滋长
18.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公使驻京”这一内容。为此,清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争,致使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下列属于战争升级后的“惨痛代价”的是( )
A.割让香港岛 B.签订《天津条约》 C.火烧圆明园 D.赔款白银2100万两
19.1860年,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惊恐,他们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抗拒太平军。不久,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这表明( )
A.洋务运动遭到战争阻断 B.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农民运动面临联合镇压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20.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八日,有大臣上奏:“二十二日夜间,遥见西北火光烛天,奴才等不胜惊骇。……委派司员前往探听。随据禀称‘园内殿座,焚烧数处……’等语”这封奏书可以印证(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康有为等人进行公车上书 D.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二、填空题(本题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定都天京
(1)定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 ,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 分配土地。通过这个方案,太平天国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北伐和西征:1853年,为推翻 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到1856年,太平天国在 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综合问答题(本题共14分。)
22.(14分)从1840年-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得工具,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2分)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这一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3分)
(3)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该条约是在哪次侵华战争期间签订的?(3分)
(4)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分)
(5)在这部屈辱史中,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3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3题小题12分,第24题小题12分,第25题小题12分;共36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况茶叶大黄(大黄:当时中国出口商品之一,可做泻药等),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借资夷货,恐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
——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对外国人的认知是怎样的?这样的认知说明了什么?(4分)
材料二 林则徐自去岁去粤,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察)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知西人极藐水师……
——《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林则徐的行动有哪些?他这些行动表明了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贡献。(4分)
24.(12分)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演绎的一首波澜壮阔的人间悲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金田起义浮雕
材料二 天朝定都后,伴随着军事发展,颁布了一个制度。它说我们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我们的天朝梦终于要实现了!
材料三 1856年,京城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天国竟然变成这样了,天国该怎么办呀?我迷茫了。
材料四 天王前段时间驾崩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不断吃败仗,听说是红毛子洋枪队也打我们了。终于到这天,天国城破!
(1)材料一中金田起义的领袖是谁?(3分)
(2)材料二涉及的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什么文献?该文献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什么?这一制度未能推行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的歌谣反映了哪一事件?该事件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什么影响?(3分)
(4)根据材料四,太平天国起义结果如何?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3分)
25.(12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2分)
材料二:《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唧角至尖沙咀”一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是依据哪一条约的内容?条约签订的同一年英国在中国犯下的主要罪行是什么?(2分)
材料三:漫画《时局图》
(3)材料三漫画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场战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局?(3分)
材料四:“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3分)
(5)归纳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2分)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八年级上册 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 1 页(共4页) 八年级上册 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 1 页(共4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A、B、C、D四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B B B A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C A B B C C B
二、填空题(本题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1)南京
(2) 天朝田亩制度 平均
(3) 清朝 军事
三、综合问答题(本题共14分。)
22.答:(1)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结果: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2)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战争:《瑷珲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
(4)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本质: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这部屈辱史中,能看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的本质。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3题小题12分,第24题小题12分,第25题小题12分;共36分。)
23.答:(1)认知:根据材料一“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可得出林则徐认为外国人必须依靠中国的茶叶和大黄才能活下去。
说明:根据材料一“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借资夷货”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不了解世界,缺乏科学知识,目光短浅、观念落后、愚昧无知,受天朝上国思想束缚。
(2)行动:根据材料二“日日使人刺探(打听、侦察)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具知西人极藐水师”可得出林则徐打探西方的消息;翻译西方的书籍、报刊;了解西方海军。
表明: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这些行动表明了他积极应对挑战,开眼看世界。
(3)主要贡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进行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为抵御侵略,林则徐增设沿海战备,购西方洋炮加强虎门炮台,购外国商船改装战舰,补充水师,广东形成了各方联合抗英的局面,在鸦片战争初期组织广东地区的反侵略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编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情况,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4.答:(1)领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正式爆发。
(2)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的主张,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未能推行主要是因为其主张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分配社会财富,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空想性,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3)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力而发生的严重内讧,即天京事变。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京事变导致杨秀清、韦昌辉等核心领导人被杀,石达开率部出走,极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起义最终失败,未能推翻清王朝,也没有实现其建立理想社会的目标。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7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政权随之瓦解,起义宣告失败。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25.答:(1)事件: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条约:根据材料二“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唧角至尖沙咀’一带”,结合所学知识,1860年,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罪行:结合所学知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这一年英国在中国犯下的主要罪行之一。
(3)战争:根据材料三图片可以得出,《时局图》反映了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爆发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时局: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抢占势力范围、抢租租借地、海港等。
(4)条款:结合所学知识,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主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 第1页,共2页 答案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