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蚯蚓的房前屋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
2.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来讲,他们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自律性差。而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有待增强,所以这节课采用以观察法为主的学习形式,更直观,更形象易懂。
3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的分类
难点:沙和石的区别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怕累,情绪高涨。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上课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活动2【活动】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5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活动3【活动】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课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态各异的石头。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当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
活动4【活动】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本课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活动5【活动】课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活动6【作业】课后加油站
三类土壤的特点:
1.沙质土,透气性好,但保水性能差
2.黏质土
,保水性能好但透气性能差
3.透气性能和保水性能都好!
为什么黑色土壤最肥沃?
温带半湿润气候、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目前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将黑土列入半水成土纲中。我国黑土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美国黑土分布在中部偏北的湿草原带,故称湿草原土。
我国黑土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为其气候特征。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土体内盐基遭到淋溶,碳酸盐也移出土体,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中铁锰还原,并在旱季氧化,形成铁锰结核,特别是亚表层表现更明显。所以,黑土是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滞水潴积过程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自然状态下,黑土腐殖质层可厚达1米,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黑土开垦后,腐殖质含量下降,因母质粘重,土壤侵蚀明显,这是黑土利用中需引起注意的问题。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土分布区是重要的粮食基地。适种性广,尤适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