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第1节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观察露珠消失、水迹变干、温水蒸发的现象,知道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二)科学思维目标
1.通过观察露珠消失、水迹变干、温水蒸发的现象,知道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探究实践目标
根据事实提出假设,开展探究实践,利用实验验证水迹变干的过程是水蒸发进入空气中。
(四)态度责任目标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和去向。
(二)教学难点
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逻辑的推理。
三、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透明玻璃片若干、新鲜植物叶片若干、小烧杯(装温水)、干燥透明大烧杯、滴管、记录单(含观察对象、图画记录区、解释区)、记号笔。
2.多媒体资源:PPT 课件(包含叶片露珠、黑板水迹消失、湿衣服晾干、雨后路面变干等图片,以及实验步骤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提问,聚焦问题(5 分钟)
教师展示 PPT 中 “清晨叶片上的露珠” 图片,提问:“同学们,清晨我们经常能在树叶上看到晶莹的露珠,可是过一会儿,这些露珠就不见了。大家想一想,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猜想(如 “被太阳晒干了”“飞到天上了” 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水到哪里去了》。
(二)探索环节:实验观察,感知现象(20 分钟)
探索 1:列举生活中水 “消失” 的现象(5 分钟)
教师引导:“除了叶片上的露珠会消失,生活中还有很多水‘消失’的情况。请大家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现象?”
各小组讨论 2 分钟后,派代表分享,教师将学生提到的现象(如黑板上的水迹消失、湿衣服晾干、下雨后路面变干等)通过 PPT 展示,增加学生对水 “消失” 现象的感性经验。
探索 2:观察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水迹的变化(8 分钟)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玻璃片、植物叶片、滴管、记录单),讲解实验要求:“请大家用滴管在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各滴 1-2 滴清水,仔细观察水迹的变化,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单上,最后尝试解释水迹变化的原因。”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水迹的大小、形状变化,以及完全消失的时间。
观察结束后,邀请 2-3 组学生展示记录单,分享观察结果(如 “玻璃片上的水迹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叶片上的水迹比玻璃片上的消失得更快”),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水会慢慢消失” 这一现象,并引出 “蒸发” 的概念:“我们把这种水慢慢消失的现象叫做蒸发。”
探索 3:探究水蒸发后的去向(7 分钟)
教师提问:“水蒸发后变成了什么?又去了哪里呢?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随后展示实验装置(小烧杯装温水、干燥透明大烧杯),讲解实验步骤:“大家看,小烧杯里装的是温水,现在我用干燥的大烧杯把它罩住,请大家仔细观察大烧杯内壁会有什么变化。”
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待大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后,暂停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大烧杯内壁原本是干燥的,现在出现了水珠,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之前的观察结果进行推理,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温水蒸发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大烧杯内壁,就会凝结成我们看到的水珠。这说明水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了。”
(三)研讨环节:深度分析,梳理认知(8 分钟)
针对探索 2 的观察结果,提问:“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的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 引导学生结合探索 3 的实验结论,明确答案:“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了。”
针对探索 3 的实验现象,提问:“实验中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水了吗?这些水是怎样来的?” 邀请学生完整表述过程:“出现了水珠。这些水珠是温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大杯子内壁凝结形成的。”
教师通过板书梳理:水(液态)→蒸发→水蒸气(气态,进入空气)→遇冷→水(液态),帮助学生构建水的状态变化逻辑。
(四)拓展环节:对比观察,巩固认知(5 分钟)
教师分发酒精和棉签,讲解活动要求:“请大家用棉签蘸取少量酒精涂在手背上,观察酒精的变化,感受手背的感觉,并和之前水蒸发的现象进行对比。”
学生进行活动,分享感受(如 “酒精很快就不见了”“手背感觉凉凉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酒精和水一样,也会蒸发,而且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热量,所以手背会感觉凉。” 通过对比,巩固 “液体能蒸发变成气体” 的认知。
(五)总结环节:回顾梳理,深化理解(2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会通过什么方式变成什么?又去了哪里呢?”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最后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蒸发现象,知道水会蒸发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空气中,而且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生活中还有很多蒸发现象,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发现更多科学奥秘。”
五、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1.水 “消失” 的现象:露珠消失、水迹变干、衣服晾干、路面变干……
2.蒸发: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3.水的去向:水(液态) 蒸发 水蒸气(气态,进入空气) 遇冷 水(液态)
4.其他:酒精也会蒸发,蒸发吸热。
六、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情境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探究兴趣:导入环节以 “清晨叶片露珠消失” 为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能快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 1 中引导学生列举 “黑板水迹消失、湿衣服晾干” 等现象,进一步让学生感知 “水消失” 并非偶然,而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后续探究奠定了感性基础,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实验设计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从 “观察玻璃片与叶片上水迹变化” 感知蒸发现象,到 “用大烧杯罩温水” 探究水的去向,实验难度逐步提升,符合三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尤其是探索 3 的实验,通过 “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这一直观现象,帮助学生具象化 “水蒸气遇冷凝结” 的过程,成功突破 “推理水的状态变化” 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清晰理解 “水→水蒸气→水” 的转化逻辑。
注重思维引导,落实科学素养:在研讨环节,通过针对性提问(如 “水珠从哪里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推理,而非直接告知结论,培养了学生 “基于事实做推断” 的科学思维;记录单的使用则让学生养成 “边观察边记录” 的习惯,落实了 “细致、客观” 的观察态度目标,符合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不足与改进方向
实验分组细节待优化:探索 2 中,部分小组因滴管使用不熟练(如滴水过多、水滴分布不均),导致水迹消失时间差异过大,影响观察对比效果。后续教学中,应在实验前增加 “滴管使用方法” 的简短示范,或为每组准备提前滴好水的玻璃片与叶片,确保实验现象更统一,便于学生对比分析。
对个别学生的关注需加强:课堂中,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与实验,但仍有少数内向学生未主动发言,难以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 “蒸发” 概念。后续可采用 “小组内轮流分享”“一对一提问” 等方式,给予内向学生更多表达机会,同时通过课堂小练习(如 “判断‘冬天衣服晾干是否是蒸发’”),及时了解全体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拓展环节的深度可提升:拓展环节仅通过 “酒精涂手背” 让学生感知蒸发吸热,若能增加 “不同条件下的蒸发对比实验”(如 “阳光下与阴凉处的水迹消失速度”),可让学生进一步发现 “温度、空气流动” 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丰富对蒸发现象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未来教学启示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 “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后续教学中,应继续坚持 “生活化导入、探究式学习” 的思路,多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细节优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真正实现 “在做中学、在思中悟”,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