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导入
水乃生命之源,既然水对人体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人体每天还要排出这么多尿液呢?尿的来源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苏科版初中生物八上
第二节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
学习目标
01
02
说出排泄的概念以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01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排泄
第一部分
排泄及排泄途径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排泄途径
呼吸系统
汗 液
尿 液
二氧化碳
少量水
部分水
少量无机盐
尿素
大部分水
无机盐
大部分尿素
主要途径
导管
分泌部
汗
腺
体外
人体排出粪便属于排泄吗?为什么?
排便不属于排泄。
因为粪便只是消化道内的食物残渣,没有经过体内细胞的新成代谢。
泌尿系统
第二部分
泌尿系统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
腹腔后壁脊柱的两旁
像蚕豆
红褐色
位置:
形状:
颜色:
肾脏—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个数:
左右侧各一个
肾脏
泌尿系统
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
1.基本单位:肾单位
每个肾约有120万个肾单位构成。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单位
肾小囊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
毛细血管
肾静脉
尿
肾小管
肾单位结构示意图
尿液的形成
第三部分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形成原尿)
所有的葡萄糖
大部分的水
部分无机盐
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形成终尿)
尿液的形成
第一步:肾小球对血液的滤过
出球小动脉
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入球小动脉
(形成原尿)
尿液的形成
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形成终尿)
所有的葡萄糖 大部分的水 部分无机盐
原尿
尿液
重吸收
血液 原尿 尿液(终尿)
血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水
有(1%部分)
有
有
有(全部)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有
有
无
无
有
无
无
有
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
尿液的排出
排出途径: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排出意义
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课堂小结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泌尿系统组成
尿液形成
尿液排出
汗液排出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单位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肾小囊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肾盂
课堂练习
C
1.正常人的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尿素 D.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2.正常人的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一定没有( )
A.无机盐 B.尿素
C.葡萄糖 D.大分子蛋白质
D
课堂练习
3.下列物质中,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的是( )
A.水 B.无机盐
C.葡萄糖 D.尿素
4.某人的尿液中被检测出含有葡萄糖,若是泌尿系统
出现问题,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输尿管 D.肾小管
C
D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教学设计
课题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6.15.2 的内容,主题为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在学习了人体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基础上,本节课聚焦于泌尿系统,探讨人体如何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排泄的概念、途径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人体排泄系统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对排泄途径和尿液形成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科学探究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 健康生活 :了解泌尿系统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说出排泄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尿液形成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中的问题:“水乃生命之源,既然水对人体如此重要,为什么人体每天还要排出这么多尿液呢?尿的来源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问题,踊跃回答,如 “可能是人体代谢产生了废物,需要通过尿液排出”。 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
讲授新课 1.排泄的概念及途径(8 分钟) 在 PPT 上展示排泄的定义:“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展示排泄途径的图片,包括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汗腺排出汗液、泌尿系统排出尿液。提问:“人体排出粪便属于排泄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泌尿系统的组成(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图,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详细讲解各器官的位置、形状和功能。提问:“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尿液的形成(10 分钟) 肾单位的结构(3 分钟) 展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讲解肾单位的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强调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尿液的形成过程(7 分钟) 通过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讲解肾小球对血液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终尿。展示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比较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各成分的变化及原因。 5.尿液的排出(3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尿液排出途径的图片,讲解尿液从肾脏流出,经过输尿管、膀胱,最终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过程。强调排尿的意义,包括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观察图片,理解排泄的概念和途径。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如 “不属于,因为粪便只是消化道内的食物残渣,没有经过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 观察图片,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功能。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如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它像蚕豆,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旁,左右侧各一个”。 观察示意图,理解肾单位的结构。 观看动画,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分组讨论并填写成分比较表格,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观察图片,理解尿液的排出途径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排泄的多种途径,理解排泄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让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为后续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打下基础。 让学生认识肾脏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做铺垫。 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和表格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复杂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了解尿液排出的过程和意义,增强学生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全面认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排泄的概念及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等,强调重点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泌尿系统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 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排泄:排出二氧化碳、尿素、多余水和无机盐等 途径:呼吸系统、汗腺、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主要器官)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终尿) 尿液的排出 肾脏 → 输尿管 → 膀胱 → 尿道 → 体外
课后作业 必做题: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整理一份关于泌尿系统组成和尿液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 选做题: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知识,撰写一篇小短文,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实验探究和动画演示环节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尿液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排泄途径和泌尿系统组成知识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深入,在讲解时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变化及其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讲解泌尿系统知识时,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生活案例和医学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泌尿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